- 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控與修復實用技術指南
- 謝崇寶 籍國東 張國華編著
- 786字
- 2021-04-30 19:06:54
1.3 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控與修復技術內涵
1.3.1 污染防控與修復技術體系
針對我國農村特點,將影響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安全的污染源分為農村生活區污染源、農業種植區污染源、農村養殖區污染源和農村生態破壞區污染源。針對不同類型污染源,采用不同污染防控技術模式,對污染物進行降解凈化,防止污染物進入水體影響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針對已經污染的水體和生態受損區,根據水體污染和生態受損情況采用不同的技術模式進行生態修復。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控與修復技術框架如圖1-1所示。

圖1-1 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控與修復技術框架
1.3.2 污染防控技術內涵
預防和控制污染物進入水源水體是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控技術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應遵循預防為主、防控結合的基本策略,根據影響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安全的不同污染源采取相應的污染防控技術,高度重視污染物的源頭預防工作,采取法律法規、政策規劃等手段并輔以必要的行政管理措施將污染物最大限度消滅在萌芽狀態;對已產生的污染物,分類分質攔截、凈化和處理,充分利用農村的自然條件,采用低成本、少維護、生態化和效果好的控制技術,確保將可能排入水源水體的污染物濃度降到安全標準以內,確保將排入水體的污染物數量控制在水體限制納入能力范圍內。
1.3.3 水源修復技術內涵
污染水源生物生態修復技術是按照自我設計和人為設計理論恢復污染水源的本來面貌,強化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合乎自然規律的污染水源修復思路,也是一條有別于飲用水生物預處理的創新技術路線。污染水源生物生態修復技術,是利用自然基質或人工基質培育的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對污染水源中的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及降解,從而使自然水源得到凈化的技術。該技術具有效果好、工程造價相對較低、耗能低(或不需耗能)、運行成本低廉、無二次污染等優點。還可以與水源地生態保護、輸水溝渠閘壩和濕地景觀相結合,創造人與自然相融合的優美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