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故土難離,故土難離,故土上隱藏兒時的樂趣,那里有我趟慣的河,那里有我愛摸的魚,……我的心在那里,我的夢在那里,……我的家在那里,我的根在那里,……”。這是20世紀90年代的歌曲,從一個側面刻畫了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在這傳統與現代交織的背景下,征地拆遷及移民安置已是工程建設領域頭痛之事,被稱為“天下第一難題”。面對這一現實,江西省委省政府與庫區各級黨委政府以及項目法人高度重視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的移民安置工作,做到前期工作科學規劃、建章立制,高位推動,夯實基礎;實施過程明確責任、措施有力、對口支援,效果顯著;后期加強監測評估、加大扶持力度,潛力漸現。確保了“移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復”的目標如期實現。

、工程及其庫區淹沒概況

工程概況

峽江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境內的贛江中游下端,距下游南昌市約140km,是一座以防洪、發電、航運為主,兼顧灌溉等綜合效益的樞紐工程,工程等別為Ⅰ等。電站裝機容量360MW,多年平均發電約11.4億kW·h。工程分廠壩樞紐和庫區淹沒處理/防護工程兩部分。廠壩樞紐工程主要建筑物有泄水閘、船閘、發電廠房和兩岸土石壩段,庫區防護工程主要有堤防、電排站、導托排水工程等。

庫區自然環境

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庫區位于吉泰盆地東部,屬吉泰盆地的組成部分。沿江兩岸階地發育,一般寬約200~500m,有的達1000m以上;直接匯入贛江的支流較多,其中烏江集水面積1000km2以上,集水面積較大的還有同江河、燕坊水和柘塘水(分別為978km2、361km2和120km2)。這些支流中上游坡降大,下游因受贛江頂托形成沖積河谷平原,長度一般為1至數千米,有的達到近20km(如同江河下游區),形成贛江兩岸河谷平原與寬谷淺丘相間的地形地貌。

贛江流域屬亞熱帶濕潤氣候,東亞季風區,一年當中的氣候特征是:春夏梅雨多,秋冬降雨少,春秋季較短,冬夏季較長,春寒夏熱,秋涼冬冷,結冰期短,無霜期及日照時間長,相對濕度大,四季變化明顯。

贛江流域降水量充沛,流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1800mm之間,降水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據贛江流域各代表站統計,4—6月多年平均降水量占全年降雨的41%~51%,其中峽江站占全年降水量的47%。流域內總的降雨趨勢是邊緣山區大于盆地。

贛江流域暴雨頻繁,根據流域內雨量站的歷年實測暴雨統計,最大日暴雨量多出現在4—9月,5—6月以鋒面雨的形式出現使大暴雨更集中,7—9月主要是受臺風影響產生暴雨。

流域內各站實測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294~1765mm,多年平均年氣溫在17.2~19.3℃之間,極端最高氣溫41.6℃(宜春站1953年8月16日),極端最低氣溫-14.3℃(豐城站1991年12月29日),多年平均年相對濕度76%~82%,最小相對濕度為6%(峽江站1978年11月28日),多年平均風速為1.1~2.9m/s,最大風速20m/s(吉安站1965年5月9日),相應風向為南(S)風。多年平均日照小時數1628~1875h,多年平均無霜期252~285d。

庫區社會經濟狀況

據2009年國民經濟統計年鑒資料,吉安市全市土地總面積2.5萬km2,總人口479.5萬人,其中鄉村總人口377.1萬人,農業勞動力189.4萬人,全市實有耕地總面積630.5萬畝。全年實現生產總值505.01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19.8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33.5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51.66億元;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1.3億元,農業商品率達68%。

農業生產以糧油為主,糧食生產以水稻為主,大豆、紅薯等次之;經濟作物有油菜、芝麻、花生、煙草等。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964.28萬畝,糧食總產達359.84萬t;油料種植面積205.57萬畝,油料總產14.19萬t。

庫區內基礎設施條件較好,105國道、京九鐵路及贛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先進的程控光纜通信已與各鄉村連通進入普通農家。

庫區淹沒共涉及峽江縣、吉水縣、吉安縣、青原區和吉州區5個縣(區),據2009年12年報資料,5個縣(區)總人口165.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6.4萬人,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53.86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為32.3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為66.3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為55.1億元;年末實有耕地總面積176.91萬畝,糧食總產達126.96萬t,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為4638元。

庫區淹沒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不設防護條件下,水庫淹沒耕地達10.13萬畝,需遷移人口10.49萬人,淹沒損失巨大,將對庫區社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

為減少水庫淹沒損失和影響,通過采取新建或加固堤防、抬田措施及優化洪水調度后,水庫淹沒及防護工程壓占僅涉及吉安市的5縣(區)18個鄉鎮(街辦),搬遷人口24911人(基準年),拆遷房屋面積128.0萬m2,占用耕地29274.55畝,詳見表0-1。

表0-1 防護后水庫淹沒影響主要實物指標匯總表(46.00m正常蓄水位運行)

續表

續表

續表

峽江水庫淹沒及防護工程共占用耕地29274.55畝,占涉及各鄉鎮總耕地面積的6.7%;占涉及各村組總耕地面積的16%,涉及各村組農業人口人均減少耕地0.23畝??傮w上工程占用耕地占涉及鄉鎮和各村組耕地的比例都不大。水庫淹沒將對當地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環境產生一定壓力,但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移民安置規劃,其不利影響可以最大限度予以減免。同時,通過移民新村的建設,庫區移民的生活環境將得到較大改善。

、移民安置規模及投資概算

移民安置規模

水庫淹沒及防護工程壓占共涉及吉安市的峽江縣、吉水縣、吉安縣、青原區和吉州區共5個縣(區)的18個鄉鎮(街辦)、112個行政村(居委會),淹沒影響及防護工程壓占搬遷總人口24911人(基準年),需拆遷房屋面積128.0萬m2;占用耕地29274.55畝(其中水田22266.69畝、旱地7007.86畝);園地316.92畝;退耕還林地4059.4畝,其他林地5078.46畝以及部分其他土地和專項設施,詳見表0-1。

廠壩樞紐工程區需搬遷農村居民42人(為進廠公路壓占拆遷),拆遷房屋面積2178m2,樞紐工程永久征用土地總面積為1447.92畝,其中耕地98.89畝(水田63.93畝,旱地34.96畝)。

移民安置投資概算

根據淹沒實物指標及本工程依據有關政策確定的補償標準,初設批復概算,水庫淹沒和防護工程征地移民靜態投資為239751.35萬元,有關規費為99180.74萬元,征地移民總投資為338932.08萬元;廠壩樞紐工程占地補償和移民安置靜態投資為2629.61萬元,有關規費為2158.52萬元,廠壩樞紐工程征地移民總投資為4788.13萬元;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征地拆遷與移民安置靜態總投資為242380.95萬元,其中征地拆遷與移民安置直接費204519.03萬元。

2010年9月,根據江西省經濟發展情況,江西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西省峽水利樞紐程建設征地拆遷補償及規費繳交標準的通知》,提高淹沒區耕地、旱地、林地、水塘等實物補償標準,增加概算資金約2.0億元,由省級財政籌措。

移民安置管理成效和經驗

2010年9月16日,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總指揮部與吉安市及工程所涉吉水縣、峽江縣、吉安縣、吉州區、青原區政府在吉安市舉行移民安置和征地拆遷“雙包干”、委托項目包干建設協議簽字儀式。工程征地移民拆遷安置工作正式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移民拆遷安置工作從2010年9月峽江縣蔣沙村移民安置試點,到2014年3月基本結束,工作歷時42個月,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有關部門大力幫助支持下,各參建單位移民工作者結合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移民安置特點,心系群眾,敢于擔當、大膽探索、勇闖新路,緊緊圍繞節點目標,統籌推進、群策群力、合力攻堅,至2014年3月,順利地完成了新建移民新村113個,搬遷人口2.53萬人,拆遷各類房屋面積120余萬平方米,基本完成了專項復(改)建及庫底清理工作。同時,全面完善移民新村公共設施、基礎設施,調節移民必需的耕地等生產資料,移民生活、生產逐步走上正軌,產業得到有序調整,移民增收有潛力、有后勁,移民生活生產超過搬遷前的水平。通過2009年、2013年統計年報資料比較,庫區淹沒區涉及4縣(區)的搬遷人口,人均年純收入由4638元增至人均年純收入8300元,為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移民安置管理效果顯著

1.為樞紐工程建設構建了良好環境,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過各部門的通力協作和密切配合,各種矛盾在萌芽狀態中得到解決,整個過程中未發生一起惡性群體群眾上訪縣、市、省和赴京案件,沒有讓移民過渡安置,所有移民安置工作一次到位且如期實現,確保了一方平安,為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構建了良好環境,提供了有力支持。

2.移民得到妥善安置,投資得到有效控制

通過庫區防護工程和抬田工程,保護了人口,少移民3萬余人;減少耕地受淹,使3.6萬畝耕地永續利用,減少房屋拆遷,節省了20億投資,達到了少淹沒、少移民的效果。至2014年3月,共新建移民新村113個,搬遷2.53萬人,拆遷各類房屋面積120余萬平方米,企事業單位搬遷、專業項目復(改)建及庫底清理工作全部完成;安置點建設和相關基礎設施配套、移民建房及村公益房全部完成;移民必需的耕地等生產資料調節完畢,生活生產條件具備;后期扶持及生產開發項目正逐步逐項落實,發展門路在拓寬,致富潛力有保障,絕大部分移民達到或超過搬遷前的生活生產水平,移民得到妥善安置。移民安置累計完成投資17.3億元(不含省直49個單位實行對口支援累計到位資金1.91億元),占移民安置征地拆遷直接費(20.45億元)的84.6%。

3.移民安置點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移民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移民的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移民,把移民安置點和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不僅按照廬陵風格建好房屋,而且同時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實現了路面硬化、空地綠化、管道下地、雨污分離和人員居住與家禽家畜圈養分開,家家有電、自來水、有線電視和網絡,部分新村還建有小學、衛生點、休閑娛樂廣場等配套設施,建成了高標準且移民滿意的幸福家園,特色和亮點紛呈,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跨越式發展。主要表現如下。

(1)移民居住條件得到提升。搬遷前,舊村沒有規劃,大部分是磚木結構的老房子,村民居住條件差,而移民安置點的建設是參照美麗鄉村建設的有關標準,因地制宜實施統一規劃,一棟棟裝飾一新的2~3層樓房整齊劃一拔地而起,居住面積戶均在250m2以上,居住條件大大提升,提前20年進入小康。

(2)移民安置點公共設施、基礎設施得到改善。供水、供電、通信網絡、巷道、對外交通等基礎設施和休閑娛樂場所、衛生點、學校、村委會等公益設施建設均統一按高標準與房屋同步建設,并增建亭子、水塘、綠化場地等美化環境措施。

(3)移民耕作灌溉條件得到提高。通過抬田工程,搶回耕地3.6萬畝,耕地得到永續利用,土地得到統一整理,水利灌溉設施也配套齊全,成為了高標準糧田,保障了移民必需的耕地等生產資料,并為機械化作業創造了良好條件,移民的耕作灌溉更便捷了,有效保障了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

(4)移民致富門路得到拓寬。當地政府采取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使移民增收有潛力、有后勁。如鼓勵移民完善農家樂等設施,為游客觀光提供良好服務;幫助種植井岡蜜柚和高產油茶等經濟作物,產業快速發展。通過2009年、2013年統計年報資料比較,庫區淹沒共涉及5縣(區)的搬遷人口,人均年純收入由4638元,增至人均年純收入8300元,使移民穩下來了,沒有反復、還能致富。

此外,移民搬遷后,不僅是居住環境、對外交通等方面有了大幅提升,相互交流也增多了,思想更開放了,文明時尚興起來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移民安置管理經驗豐碩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位推動,是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保證。江西省委省政府對移民安置工作高度重視,強調要扎實做好移民工作,力爭在移民上創造一種模式,使農民能夠移得出、留得住、能致富、不反復。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協調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移民安置工作,對移民安置工作提出的明確要求。為扎實推進移民安置工作,具體分管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先后召開了3次省領導小組全體成員會議、5次現場辦公會,廣泛聽取各方意見,著力解決移民安置工作中困難和問題,頂層設計、研究部署移民安置規劃、政策、標準和實施等工作,為移民安置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證。

(2)創新的動員與宣傳,是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武器。要讓移民觀念更新,就得讓他們了解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和有關的移民政策。采取的動員、宣傳方式包括:市、縣、鄉(鎮)政府各級召開移民安置動員與宣傳大會;將國家移民政策、地方配套政策、補償標準及安置方案等內容匯編成冊,分發到每戶移民;制作專題片、標語、廣告牌,由移民工作人員駐村入戶面對面動員與宣傳;對移民安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各級移民工作人員從政策層面上給予釋疑解惑。通過四層次的移民動員與宣傳,尤其摒棄以往只宣傳“為國家犧牲自己利益”的固有陳舊模式,改為宣傳“在顧全大局的前提下,依法依規維護自身的切身權益,達到雙贏”的創新時代模式,使移民認識到工程建設重要性的同時,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意識到自己并非舍小家顧大家,而是自己受益的千載難逢大好時機,達到了“由要我搬遷到我要搬遷”的轉變效果。

(3)注重規劃,建章立制,是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基礎。為明確安置范圍,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在江西省水利廳的統一協調下,設計單位會同5縣(區)認真開展移民安置規劃大綱和移民安置規劃,開展實物指標的調查,做到調查的真實性張榜公布,受社會監督,出具實物簽字認可,經得起歷史和時間的考驗。在編制移民安置規劃過程中,充分尊重當地政府的建議,聽取群眾的意見。對安置點的選擇,綜合考慮生產生活方便等諸多因素,使群眾滿意。經過總指揮部和有關單位的共同努力,省政府或省重點工程辦公室先后出臺和制定的一系列征地拆遷和移民安置規章制度。2010年9月和10月,江西省政府辦公廳先后印發了《江西省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移民安置實施意見的通知》(贛府廳〔2010〕69號)、《江西省峽水利樞紐程建設征地拆遷補償及規費繳交標準的通知》和《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征地拆遷協調會議紀要》。根據省政府出臺的規定,淹沒區耕地、旱地、林地、水塘等實物補償標準比國家標準更高,補助范圍更具體,操作性更強,為扎實推進征地拆遷和移民安置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此外,吉安市政府和吉水縣、峽江縣等政府先后出臺了《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移民身份界定辦法》《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移民安置方案》。這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對規范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征地拆遷與移民安置工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明確責任,舉措超尋常,是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關鍵。在征地拆遷和移民安置工作啟動前,總指揮部與5縣(區)簽訂了移民安置雙包干協議,明確雙方責任,落實了經費和任務,為移民安置與征地拆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吉安市和5縣(區)均成立了征地拆遷和移民安置領導小組,設立了專門的辦事機構,市、縣(區)、鄉(鎮)和村組層層落實了責任,保障了移民工程的有序開展。同時,總指揮部、吉安市委、政府領導30余次親自協調調度,研究解決重大問題。5縣(區)政府將移民安置工作擺到重要議事日程,領導靠前,親力親為,及時化解矛盾,保證了工作的順利進行。任務較重的吉水縣和峽江縣相繼建立縣級領導掛鄉包片、縣直單位包村、鄉鎮主體負責的移民安置責任體系,確保每個移民安置點有鄉鎮干部抓、有單位扶、有縣領導掛。如吉水縣組織領導超常規,工作力量超常態,推進措施超常力,專門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百日攻堅、百日竣工、喬遷安居、庫底清理”四大戰役活動,環環相扣啟動移民工作各階段;成立了移民工作督查組,不分晝夜、不打招呼督查、通報、反饋移民工作形象進度;建立了分類負責制、定期調度制、限時辦結制、進度通報制、在崗督查制等六項制度,促進移民工作不懈??;縣、鄉(鎮)、村制作移民工作宣傳標語,縣電視臺進行移民工作專題報道,開辟移民工作專欄、移民簡報和通報,樹立典型,以點帶面加快移民工作進度;縣領導掛點駐村,深入移民村、組開展幫扶工作,及時解決移民工作出現的棘手問題,積極推動了移民安置工作。

(5)省直單位對口支援、相關部門的協同作戰,是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補充。2011年以來,省政府先后召開了省直單位對口支援動員大會和現場會議,啟動了49個省直單位和部門的對口支援工作。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水利廳、扶貧移民辦等49個省直單位和部門主要領導高度重視,現場指導,民生為本,真心幫扶,落實資金,幫助做好移民新村的水、電、路、學校、醫療衛生、環境綠化等民生工程,有效地加快了移民安置工作進程,促進了移民安置點所在地的和諧穩定,受到了廣大移民群眾的歡迎。庫區的古樹名木、文物、光纜、通信線路、電線、公路、碼頭及企事業單位等障礙物,涉及的部門多,遷(改)建任務艱巨,障礙物清理難度大。地方政府及林業、文物、公路、廣電、電力、交通、衛生等部門高度重視,全力配合,積極開展障礙物的遷建,順利完成庫區清理和衛生防疫工作,為峽江水利樞紐工程下閘蓄水提供了條件。

(6)加強協調,建立獎勵機制,是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保障。在總指揮部與市、縣(區)政府和移民部門之間建立了移民安置和征地工作溝通聯系常態化機制,及時研究工作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同時,總指揮部與設計、監理、各縣(區)不定期召開協調會,確保了各項工作落實到位、資金及時撥付到位。各縣(區)移民指揮部門,每月召集一次縣(區)移民指揮部成員單位、相關鄉鎮和駐村工作組負責人進行工作調度,保證了移民工程的順利進行。在移民安置工作過程中,吉安市出臺相關制度,對征地拆遷和建房按時完成任務的,給予每戶2000元的獎勵,提高了群眾加快建房的積極性。同時,吉安市政府和5縣(區)政府,從財政列支專項資金,對新村建房廬陵風格予以獎勵。如峽江縣出臺了移民安置點建設獎懲辦法,對所有移民安置點、縣直責任單位、掛點縣領導嚴格實施獎懲,尤其是對移民新村打造高標準廬陵風格的,每戶獎1萬元;對外遷移民按時間節點完成建房的,分階段獎勵每戶6500元,有效地掀起了移民工作高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山市| 丽江市| 炉霍县| 车致| 大邑县| 慈利县| 苍南县| 那坡县| 澳门| 栾城县| 同仁县| 孟连| 法库县| 从化市| 汉寿县| 云霄县| 寻甸| 监利县| 阿荣旗| 海口市| 马边| 津南区| 新建县| 津南区| 德钦县| 莲花县| 成都市| 五原县| 瑞丽市| 新和县| 永济市| 和田县| 黑水县| 信丰县| 惠东县| 长治县| 墨竹工卡县| 基隆市| 花莲县| 明溪县| 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