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另境傳(桐鄉歷史文化叢書)
- 孔海珠
- 1566字
- 2021-04-13 15:43:46
孔繁麟的雅好和執拗
孔繁麟(1854—1920),字樂愚,是慶增公的長子,自幼秉承庭訓,刻苦自勵,自力更生,不愿托福祖蔭,故結婚之后即與他父親要求分居而出,并表示不愿分得一點遺產。慶增公稱贊其志,于是同意了。分居出來后,夫人周氏賢惠,把嫁過來時的許多首飾金釵之類變現,作丈夫創立造燭之業的資本。于是,他自設池坊及制造場,親自督理一切。事無巨細,早起晚宿,無間風雪,且自奉之儉,也是被大家看在眼中。同時,由祖母襄理內庭,全家秩序井然,故不數年即購置五開間五進之大住宅一所。
繁麟公事業發達,也建有花園。他對于花木的愛好似乎是稟受了其父的影響,慶增公總說種花木能養性怡神,利于健康,而事實也確實證明了他享年九十歲的高壽在那個時代是稀有的。不同的是,繁麟公以各式盆景為主,居然也蔚為壯觀。然而,他說“生意是活命之資,讀書乃立命之本”。他雖捐有一官半職的虛頭銜,一生從商,卻心向風雅,雅好甚多,對中國舊學問有相當的研究,閑暇之余習字書畫,收藏書畫古玩亦豐,并堅持讀書練字,每天用水在一塊大方磚上寫字半小時。平日里也練八段錦,修灌花木。他體質極好,力舉百斤而不喘,徒步百里而不歇。家里手植盆景數百盆,在第二進的大庭園中開展覽。這是孔家具有特色的盆景花園。
沒有料到,平時身體不錯的繁麟公一時因病重倒下,久久不見好轉,夫人周氏賢孝心切,居然割臂療夫,愈求天代夫棄世。這樣誠心誠意地向天祈求,事情卻果真這樣發展下去,不多久,丈夫病愈,周氏卻真的“代夫去世”了。周氏此舉被鄭重地載入家譜,稱其為“宜人”。以前,在“二十四孝”的舊故事里,有割肉療病這樣的傳說,不想,孔家祖上也曾有同樣的事情發生過,而且夫人真的代夫棄世了。筆者不想說周氏因愚昧而犧牲這樣的話,除了欽佩她的勇氣和用心之切外,還能體察到這個富裕的大戶人家上空的陳腐空氣……
周氏之后,繁麟公續娶王氏。王氏對前夫所生的獨子祥生不加管教也是可以想象的。
現在保存下來的四幅條屏即是孔繁麟的墨跡,以“王羲之筆意”,內容錄自《大唐圣教序》。條幅上蓋的抬頭章是“本度圣裔七十四世”,下署“壬辰 仲夏 經軒 孔繁麟(兩印)”。查考一下,這是1892年的手澤,距今已經127年了。現此四聯屏原件展出在烏鎮的孔另境紀念館中。參觀的人們都說此墨寶有一定的功力。當時,繁麟公還經常應邀在匾額上和鎮上商店的招牌上題字。與他有書法同好的沈雁冰的祖父沈恩培,與孔繁麟是世交,他們相互欣賞,因交好而結親。他們是沈雁冰和孔德沚四五歲時定親的長輩。(孔繁麟1920年去世時,他的父親孔慶增還在世,慶增公是1922年去世的。)
民國初年,烏鎮并不閉塞,各種報刊和新聞都會及時傳遞進來。只是繁麟公個性頑固,雖然每天勤讀報紙,了解外面的時事,可是仿佛眼前世界上的種種現象,絲毫不能影響他自己的主見。他對于后輩的教育,認為除了讀四書五經之外,什么教科書之類是他所極端反對的。關于他的執拗態度,我父親說他是一位“唯古主義者”,什么現在的各種學說和事件,都以為“古已有之”,而且是“今不如古”,因此對于洋學堂之類,一律蔑視。所以,他的獨子孔祥生只能進私塾讀書,沒有進過學堂受過一日集體教育。
然而,也有一件例外的事,當繁麟公得病,有半年時間沒有痊愈,遍請名醫診治都無效,最后聽從孫女婿沈雁冰的主意,專程到遠處去請了一位洋人醫生來。以他平日的言行,家里人以為他一定要大大反對,豈料當洋人來了以后,倒并沒有出什么岔子,而且和洋人大談起醫理和世界大勢,沈雁冰當著翻譯,也大感頭痛,臨行時,他還起來和洋人握手,表示十分敬仰。這真使旁觀者驚詫不已。
可是,洋人并不曾救了他的性命,沒有過好久,終于不起了。等到祖父一死,許多親屬都料到這個家將因此潰敗,所以曾建議祖母,要長孫子令俊(另境)輟學回家經管商務。令俊自然不愿意,同時其父親也決不會允許的,所以連討論都沒有提出來,一切大權頃刻由父親來執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