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幸運兒聽到對話

第一節 文景遺產

武帝接手漢政權時,整個社會是一個“中外皆安,公私富溢”的盛世之局。作為這筆遺產的繼承者,他可比高祖劉邦幸運多了。因為他所繼承的不單單是物質遺產,而且還有約法省禁、休養生息、學術開明等優良的政策傳統所產生的精神遺產。有了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的雙重輔助,他的統治必然會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即使在政策選擇上犯下了嚴重的錯誤,人心也不易離散,所以漢王朝才得以維系不亡,生生不息。

自高祖劉邦起,漢初的幾代皇帝都把秦朝的滅亡教訓作為前車之鑒,引以為戒。

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確立了至高無上的皇權統治,獨攬大權,嚴格控制政治、經濟、軍事、學術、思想、文化等領域,“專任刑罰”,同時還制定了“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的世襲系統,以維護家族統治。

秦始皇死后,二世繼位,仍以輔助始皇的李斯為丞相。李斯與韓非同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他在給秦二世的上疏《行督責書》中鼓吹“明申、韓之術,而修商君之法”,實行“明君獨斷”、“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獨操主術”、“獨擅天下之利”的“帝道”,實施輕罪重罰的刑政,極力維護天子的專權統治。

秦二世以《行督責書》作為自己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仍然繼續著秦始皇的“繁刑嚴誅,吏治刻深”,這樣怎么能不把國家搞垮?

劉邦也想到這一層:國家不是一個空架子,不能沒有人民的支持。有土地更要有人,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是國家。況且,這么大的政府機構,沒有人民的賦稅怎么能維持下去呢?漢朝要想站穩腳跟,必須恢復經濟。而要恢復經濟、保證賦稅來源,那首先就得收攬人心、招撫流民、發展生產。

如果施行秦朝的強征暴斂,那自己的統治必將同二世一樣,曇花一現、迅速滅亡。看來,只有“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而與(之)更始”,即順應人民的愿望與要求,摒棄秦朝的嚴刑苛法,實行新的統治政策。但是,說是這么說,要真做起來,又該如何呢?這真叫劉邦等人撓頭。

漢初的君臣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起于草莽。他們大多深受秦朝政治之害,不得已才鋌而走險、取而代之,因此他們在感情上厭惡和排斥秦朝政治。可是這些人大多又是秦王朝的中下層官吏,劉邦是亭長,蕭何是縣主吏掾,曹參是縣獄掾,叔孫通是博士,周昌是卒吏,任敖是獄吏。可以說,他們在執行秦法的同時,又深受秦法的迫害,最后忍無可忍才造反。劉邦等人揭竿而起,占領了長安城之后,劉邦做了皇帝,但他們的腦子里仍有許多秦時留下的東西,如秦朝的制度、秦朝的律法。因此,這些復雜的經歷決定了他們復雜而又矛盾的政治特征,即在思想上抵制秦制,在行為上延續秦制。后來,叔孫通在秦制的基礎上增減刪除,制定出漢朝的宮廷禮儀制度。制度雖然不完善,但是對這群草莽英雄來說,已經十分不錯了。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劉邦,對此極為贊賞,這幫“草莽英雄”們實在提不出更好的國家政權結構!

經過長年的秦末戰亂后,漢高祖劉邦接手的是殘破不堪的社會局面,稀稀落落的民戶、民不聊生的景象:“天下苦秦久矣,民無益藏,民失作業,米石五千,以人相食,死者過半”,當然還有不少流亡山澤者。田地大片大片地荒蕪,經濟蕭條,就連“富有四海”的天子都沒有四匹同一種顏色的馬可駕乘。

劫后余生的老百姓對秦朝的暴政恨之入骨,可是自己又沒有能力拯救國家。因此,新政權建立的時候,他們翹首以盼,期待新的君主能制定出利國利民的新政策、新法規,自己能夠過上好日子。

由于漢初君臣多為楚人,從小就接受楚文化的熏陶。而楚文化的典范之作就是黃老之學,這無形之中便對他們的思想形成了一種影響。

黃老之學縱有流變,但其思想本質還是一致的,那就是主張君主應無為而治。因此,漢初的君臣實行無為而治的新政策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君臣都想休息無為,從民之欲,不滋事擾民,這種貌似無為而治的政治策略的高超之處,就在于無為而無所不為。高后稱制,政不出戶,惠帝垂拱而已,委政蕭曹二相。他們仍是蠲削煩苛,約法省禁。

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削法令妨吏民者,廢除挾書律。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廢除三族誅、妖言令。文景二帝守之勿失,也多省刑之舉。特別是文帝,躬修儉節,思安百姓。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盡除收帑相坐律令,又在文帝二年(公元前l78年)除誹謗法,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又廢除肉刑法、宮刑。且所用將相皆為舊臣,這些人質樸而厭惡秦政,為人寬厚而恥言人之過失。這種開明的政治格局,最終使得“事少政寬,天下晏然”。

無為而治在經濟中的體現就是休養生息,即“便萬民之利”,具體措施便是招撫流亡,開放公田,輕徭薄賦,扶持工商業。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下詔“復故爵田宅令”,意在招流亡之民回籍,民以饑餓自賣為人奴婢的都免為庶人,這樣一來,身為奴隸的勞動力又重新置于國家的直接控制之下。

高祖然后又開放秦苑囿池,與民耕種,通過此種方式來擴大賦稅者的范圍。他實行十五稅一,徹底改變了“賦斂無度”“收泰半之賦”的秦末賦制,建立起來一套新的賦稅法規。到了后來惠帝、文帝、景帝,皆重農息民,務勸農桑。文帝迭有減免田租之舉,沿至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明確規定了三十稅一為漢代的田租制。文帝又改民算賦百二十為四十,徭役減為丁男三年而一事。

無為而治不僅涉及農業,對工商業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高惠時,復弛商賈之律;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弛山澤之禁。種種舉措,都為工商業制造者創造出一種更為寬松的政策環境。

最終,漢初的無為政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民間曾流傳許多歌謠來稱贊丞相蕭、曹治理天下,寬厚清靜,百姓安寧。史稱漢初“官吏循良,安其職守,民務稼穡,人樂其業”。

無為而治首次創造了一種與前朝皆為不同的政寬人和的局面。政治穩定,社會安寧,經濟繁榮并迅速發展。東漢的應劭稱文帝“勸農耕桑,務民之本。即位十余年五谷豐熟,百姓足,倉廩實,蓄積有余”。

由于漢初統治者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使得整個社會的農業生產水平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平均每個勞動力年產糧兩千斤,每個農民年口糧486斤,全國每人每年占有糧食640斤。僅僅如此還不夠,面對農產品的豐富,漢朝政府又實行低物價政策。谷價石錢三十,高不過百余,栗價低列石錢十余。這又使得漢朝的商業更加繁榮。國內形成了統一的市場,富商大賈周流天下,所有物資都可投入流通。

經濟發展促使農業、手工業、商業等都得到全面的發展,社會空前的安定團結,人口也隨著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穩定而增多,城市又恢復了往昔一派祥和的景象。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載:

“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后數世,民咸歸鄉里,戶益息,蕭、曹、絳、灌之屬或至四萬,小侯自倍,富厚如之。”

蕭何封侯原實封8000戶,曹參平陽侯10600戶,灌嬰潁陰侯5000戶,戶增至4萬,即都達到了原來的二倍余至四倍之多。可見漢初人口發展之快。

西漢時期的天下名城,如燕地的涿縣(今河北涿州)、薊縣(今北京市西南),趙地的邯鄲(今河北邯鄲),魏地的溫(今河南溫縣西南)、軹縣(今河南濟源南),韓地的滎陽(今河南鄭州西部),齊地的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內),楚地的宛縣(今河南南陽)、陳(今河南淮陽),鄭地的陽翟(今河南禹縣),處在三川(東周以伊水、洛水、黃河為三川)的二周(東周公的封地鞏縣和西周公的封地洛陽)等,都在文景之治時期開始復興。城市物豐民富,具有相當的規模。其中,長安城的規模最為宏大,比當時西方的羅馬城還大上三倍之多。長安城外的殷富大都,也是四通八達、商人云集,可見當時的商業十分發達。

人心思定,經濟繁榮,社會物質財富基礎雄厚,最終影響到國家的上層建筑,民風也就得到了相應的改變。“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據《漢書·景帝紀》載:

“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學術論談在這一時期也隨著經濟的活躍而逐漸繁榮起來,形成了一種濃厚的學術氛圍。這種濃厚的文化氛圍造就了一大批學術文化人物,如:文景時有道家河上丈人、蓋公、黃生等,陰陽家張蒼、公孫臣等,經學家浮丘伯、申公、韓嬰、高堂生、田何等,縱橫家蒯通等,思想家史學家陸賈、政論家文學家賈誼、文學家枚乘等。當然還有武帝時期的哲學家史學家司馬談、經學家思想家政論家董仲舒、大文學家司馬相如等。以及在武帝統治期間極為活躍的嚴助、嚴安、主父偃、朱買臣等文學侍從名臣,實際上都是“文景之治”所培育的,史稱“枚乘、鄒陽、嚴夫子之徒興于文景之際”。

文化的發展反過來促進經濟的發展、政治的穩固及社會的安定。百姓對政府的種種利民措施十分滿意。當時,官府頒詔令,“民雖老羸癃疾,扶杖而往聽之”,可見當時的漢政府已經籠絡住了百姓之心。在這種安定祥和的局面下,誰還有心思造反呢?因此,也就有了“漢興六十余歲,天下懷安”的景象。

文景之治又把漢初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文帝、景帝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養民政策,統治者無為而治,老百姓安居樂業,創立下了很高的物質精神文明,最終使得天下形成社會安定、政治開明、經濟繁榮和文化復興的局面。

第二節 真命天子

劉徹本來是當不上皇帝的,因為按照中國傳統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的繼承法,排名第九、又是庶出之子的他想當皇帝,本是無望的,輪誰也輪不上他。而且,年幼無知的劉徹頂多覺得當皇帝好玩而已,并沒有去刻意地追逐皇權,但他的母親王夫人和后來成為他岳母的長公主一次次成功地運作,終于使劉徹一步步走向并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使得劉徹在一來二去的宮廷皇儲競爭中,無意中得到了皇位繼承權。

漢朝時期的統治者十分重視預立皇儲,他們認為皇儲是國家的根本,天下之命,懸于太子,秦朝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不肯早立扶蘇為皇位繼承人,所以才被趙高等小人篡權奪位。因此,漢朝的統治者們確立了預立太子的制度。

預立太子的制度雖然已經確立,但眼下又出現了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在眾多的皇子中究竟該選誰做儲君呢?況且,皇子各自的母族集團也都想“望子成龍”,盼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潛龍升天。不僅如此,還有一大群皇子的師傅們,他們也都躍躍欲試,渴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早登廟堂,自己當上佐命大臣。總之,宮中圍繞立儲問題展開的明爭暗斗,乃至無情的自相殘殺就沒有停止過。這種爭斗又總是波及外廷時局,造成政局動亂。

封建統治者們為了維持國家各個部門的正常運轉,皇族內部及上層統治集團的平衡,甚至是皇權和政權的穩定,必須想出一個萬全之計,以解決皇位在交接時可能會發生的種種問題。因此在預立皇儲的同時,還規定嫡長子首先擁有皇儲的繼承權。這種建立在“立子以貴,立嫡以長”基礎上的繼承法,既能確保皇權的穩固,又可避免皇儲爭奪所帶來的種種問題。

嫡長子繼承制可以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在實施過程中,能夠減少紛爭,避免各種意想不到的麻煩與障礙。嫡長子的皇儲資格規定當權者必須按照“預立太子所以重宗廟社稷不忘天下也”的原則來行使權力,這是一種皇家內部的家法,也是一種嚴格的國家公法,因此不論從制度上還是情理上,皇帝個人都必須遵守嫡長繼承制,絕不允許因個人的喜好而另行選擇皇儲。

一般來說,正常情況下嫡長子具有皇儲資格,而其余皇子只有在嫡長子夭折或被廢黜后,才能擁有進入皇儲候選序列的可能,因此他們的皇儲資格是隱性的。通常情況下,他們想當皇帝簡直是不可能的,踏踏實實做自己的王爺就好了。

這種嫡長子繼承制,在漢朝政治制度中還具有一定的宗法性。嫡長子繼承法在漢朝初期具有相當的權威性與嚴肅性,漢高祖劉邦曾出于私意想廢太子劉盈,改立庶出的小兒子趙王如意,可是在叔孫通強硬阻攔和積極勸諫下,高祖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因此他馬上收回成命。

到景帝即位時,由于薄皇后無子,所以皇儲的繼承人也就只能從庶出皇子中選立。景帝生十四庶子:栗姬生臨江閔王劉榮、河間獻王劉德、臨江哀王劉閼;程姬生魯恭王劉馀、江都易王劉非、膠西于王劉端;賈夫人生趙敬肅王劉彭祖、中山靖王劉勝;唐姬生長沙定王劉發;王夫人生廣川惠王劉越、膠東康王劉寄、清河哀王劉乘、常山憲王劉舜;王夫人生劉彘。劉彘排行第十。

既然沒有嫡子,又未定儲位,所以這時的14個庶出皇子的皇儲候選資格就由隱性轉化為顯性了。現在他們每個人都有繼承皇儲的可能,所以說這里同樣潛伏著奪儲紛爭的危險。

可是按照嫡長繼承法以長不以賢的原則來說,庶出諸子相互之間,并沒有嫡庶貴賤的差別,有的只是年齡的差別。為了減免紛爭,還是按照年齡大小的先天性原則來選立皇儲。由于栗姬所生的劉榮年齡最長,所以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四月,立劉榮為皇太子,史稱栗太子。并按照當時的封建傳統將年僅4歲的劉彘封為膠東王。

既然劉彘王爺的名分已經定了,他就應該沒什么其他指望了,但是,命運總是跟人開玩笑,皇帝也不例外。

由于秦漢君主內部制度結構的自相矛盾,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當然這也包括立儲權,盡管這與嫡長繼承制相違背,但這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歷史現象。這樣一來,即使在儲君地位已經確立的情況下,也仍然會發生奪儲的斗爭。看來各皇子集團之間又要各顯神通爭奪太子的金冠了。

劉彘的生母王夫人,扶風郡槐里(今陜西興平東南)人,平民王仲之女。王仲之妻臧兒,乃是燕王臧荼的孫女,她曾生有一男兩女,長女志就是劉彘的生母。丈夫王仲死后,臧兒帶著這幾個兒女,改嫁長陵(今陜西咸陽市東北)田氏,生男氋、勝。后來,長女志嫁給了金王孫為妻,后生一女名為俗。可是母親臧兒有一天讓人算卦,卜者說她的這兩個女兒今后都能很貴顯。臧兒心想金王孫只不過一介平民,有何貴顯!于是竟硬生生地把長女志又從金王孫那里奪了回來,一來二去,長女志被送入了還在做太子的劉啟宮中。太子劉啟后來即位,當了皇帝,史稱景帝。景帝對志十分寵愛,先是封她為美人,不久后又被冊封為夫人。這樣長女志便成了王夫人。

王夫人與景帝生得三女一男,長女平陽公主,次女南宮公主,三女隆慮公主,而這唯一的一個男孩就是彘。據《史記·外戚世家》中記載,王夫人懷彘時,曾夢見過太陽投入她的懷中。王夫人還把這夢告訴了當時還在做太子的劉啟。可是《漢武帝內傳》則說劉啟是做景帝之后,“夢神女捧日以授王夫人,夫人吞之,十四月而生武帝”。兩者所說如此歧異,究竟是誰的證據可靠一些呢?其實這都是不可信的,《漢武帝內傳》乃是魏晉人托名班固而撰寫的,原文多為怪誕神異。說彘孕十四月而生,本身就違反生育常理,再說劉啟為太子時,王夫人還尚未孕彘呢,怎么可說捧日而孕呢?

因此,這個荒誕的夢很有可能是王夫人懷孕時,甚至是在生了彘之后,編造給景帝聽的,其用意也無非是想暗示景帝她所生的如果是兒子,那一定是真命天子,為自己的兒子制造當選皇儲的有利輿論罷了。《漢武帝內傳》評價王夫人,說她是一個工于心計、很有遠見的女人。果然不錯,她的這一計策引起了景帝劉啟的重視,劉啟當時覺得此乃吉祥之兆,心想這個孩子今后絕非等閑之輩,連說:“此乃貴征啊,貴征。”

封建社會講究天命,皇家信奉皇權“天”授,當然更講究天命這一學說。夢日入懷的“貴征”自然也就成為劉彘后來被景帝選為太子的重要因素。

景帝做太子時,由文帝母薄太后做主,娶她的娘家侄女為妃。景帝即位后,又立薄妃為后,后因薄后無生育能力而失寵。至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四月,薄太皇太后死,薄后失去了靠山。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九月,薄后被廢。于是,后位出缺,皇儲爭奪戰又與后位爭奪戰交織混雜在了一起。

栗姬原本是最受景帝寵愛的妃子,她又是太子榮的生母,所以按照次序理應立為皇后才對。景帝也是這樣想的,因此在生病之時曾囑咐栗姬,我死后,你要好好照看諸皇子。立她為后的意思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可是栗姬胸襟狹窄,妒心太重,怒而不應不說,還出言不遜,惹得景帝很不高興,最后只得把立后的事往后推。從此,栗姬也失去了景帝的寵幸,錯過了當選皇后的最好機會,她開始愈加怨恨起景帝來。

景帝有個同母姐姐館陶氏公主嫖,稱為長公主。長公主在景帝內宮圍繞爭后爭儲的斗爭中,可是起了關鍵的作用。

嫖先是下嫁給功臣陳嬰之孫堂邑侯陳午為妻。竇太后非常寵愛這個獨生女兒,臨死前曾遺詔把東宮的所有財產全部賞賜給長公主。長公主常常出入宮闈,與景帝關系也很是親密,景帝對她所說的話很上心。因此,基于這兩點長公主在宮廷中很有勢力,后宮的姬妾們也經常巴結她,希望她在景帝面前能為自己美言幾句。

這長公主有一個女兒,名叫阿嬌。她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能做皇后,于是就想把阿嬌嫁給太子劉榮,于是派人上門與劉榮母栗姬提親。可是栗姬氣量小、心胸窄,她怨恨長公主經常給景帝介紹美女,分奪了景帝對自己的寵愛,所以她斷然拒絕了這門親事。從此,長公主與栗姬結下了惡怨,開始重新勾畫女兒的未來。最后,她看中了王夫人之子劉彘,當她向王夫人提親時,心明眼亮的王夫人怎會放過這等好事,別人想巴結這門親事還巴結不上呢,現在倒好,自己送上門來了。王夫人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當即答應了這門親事。

可景帝卻對這門親事不是太滿意,他認為阿嬌比劉彘大上好幾歲,并不是很般配。長公主便略施小計,有一天當著漢景帝的面問劉彘,“兒想娶個媳婦嗎?”劉彘答:“想。”長公主左右常有侍女百余,她把她們一一指著問劉彘,劉彘都說不喜歡。最后長公主指著自己的女兒問他“阿嬌好不好?”小小的劉彘這才笑著說:“好!如果能娶阿嬌為妻,我一定要造一所金屋子給她。”引得大家都笑起來。漢景帝從中看到了劉彘的聰明伶俐,這才同意了這門親事,金屋藏嬌的故事就是由此而來的。

從此,長公主積極活動,推動景帝立王夫人為后,立劉彘為儲君。她經常向景帝稱贊劉彘,詆毀栗姬,說她挾邪媚道,如果她做了皇后,悲慘的“人彘”事件難免不會重現。景帝認為事實確是如此,同時也不得不承認王夫人賢惠,劉彘又很聰明伶俐,于是,又自然地想起了舊日王夫人懷孕的“貴征”。

漢朝宮中的美人甚多,受景帝寵愛的又豈止栗姬一個人。況且,立皇后又牽涉到儲君的問題,儲君豈能輕易改動,再加上竇太后的內侄、太子太傅竇嬰極力反對易儲,所以立誰為后的問題一直擱置下來。

王夫人也并非庸人,為了爭得正位中宮,用了一招離間計,最終使得景帝與栗姬的最后一點恩愛都沒有了。

當王夫人得知栗姬失寵后,她便暗中指使人去挑唆大行去向景帝建議,冊立栗姬為皇后。大行的主要職責,就是掌管賓客之禮,他認為此事責無旁貸,于是想都沒想,就向景帝秉奏了此事。他說:“‘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今太子母應宜號為皇后。”景帝以為是栗姬讓他來奏的本,于是怒氣大發,當眾厲聲斥責大行,為了殺雞儆猴,大行竟然成了皇權爭奪的刀下冤魂。景帝也因此終于拿定了主意,在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春正月,不顧太尉周亞夫、太子太傅竇嬰的反對,廢太子劉榮為臨江王。

栗姬沒當上皇后不說,還莫明其妙地砸了兒子的儲君之位。這回倒好,現在連景帝的面都見不上了,想找人說理也找不到,愈想愈怨,愈怨愈恨,最終含恨而死。

在爭奪儲位的第一回合中,太子劉榮由于母親栗姬的過失而丟掉了儲位,使得劉彘在母親和姑母長公主的幫助下變被動為主動。現在儲君之位出現空缺,劉彘又擁有了皇權儲位的繼承權。前進的路上,又露出了希望之光。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可以說前途還算是光明的,但道路還是比較曲折。原因是什么?原來還有一個強勁有力的皇儲競爭人正在處心積慮地窺視著皇位。這就是景帝的同母小兄弟、劉彘的叔父梁孝王劉武。

文帝生有四子:景帝、梁孝王劉武、代孝王劉參、梁懷王劉揖。景帝與劉武同為竇后所生。劉武原封代王(治代縣,今河北蔚縣西南),后徙封淮陽(治陳,今河南淮陽)、梁(治睢陽,今河南商丘南)。竇太后極為喜愛這個小兒子,對他寵愛有加,恨不得景帝之后,便讓他登基為帝。而景帝同樣對這個弟弟感情頗深,經常是同輦進出,平起平坐,甚至在傳位問題上,也曾不顧漢初父死子繼的傳統制度。

在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當時還未冊立太子,一次家庭內部聚會上,景帝曾坦蕩地對劉武說:“在我千秋萬歲之后,我一定把這皇帝的位子傳給你,讓你來大展宏圖。”劉武表面上推辭,內心里卻暗自歡喜,坐在旁邊的竇太后看到兄弟的友愛也非常高興。可是當時陪席的還有掌管皇后與太子家事的詹事竇嬰,他當即敬酒諫阻說:“今天下者,乃高皇帝的天下,漢初之約,父子相傳。陛下怎么可以傳位給梁王呢!”在場之人很是尷尬,竇太后也因此與這個至親結下了怨仇。竇嬰本來就嫌官卑職輕,此事之后,他就告病離職,無心再干了。后來竇太后又除了他的門籍,不得朝請。

梁孝王劉武在政治上一直是野心勃勃,他恃寵驕奢,用天子旌旗車駕,出入皇宮如同皇帝,他還招攬四方豪杰,多作弓弩兵器數十萬。當立太子為儲君之時,劉武曾心灰意冷,失去了對皇位的野心,可是太子一廢,他又蠢蠢欲動起來。

竇太后提出讓劉武為嗣,景帝向大臣們征求意見。大臣們都表示反對,甚至連辭官在家鄉養病的大臣爰盎都從安陵(今陜西成陽東北)趕到長安進言納諫。竇太后的議請未能被景帝接受。劉武自己又上書試探,毛遂自薦,求為儲君,但同樣遭到了爰盎等大臣的極力反對。

由于劉彘從小聰穎機智,一向受到景帝的喜愛,所以最后的太子之位還是傳給了他。據《太平廣記》卷三引《漢武帝內傳》中有載,漢武帝劉彘3歲時,景帝曾把他抱坐在膝問:“兒愿意做天子嗎?”劉彘回答:“做天子,由天不由人。兒愿意每天居住在皇宮,在陛下面前戲耍。也不敢逸豫,以致失了天子道。”如此機警乖巧,怎能不討景帝的歡心。所以,在廢栗太子的同年,景帝便立王夫人為皇后。過了不久,又立劉彘為皇太子。因劉彘“圣徹過人”,景帝又給他改名為“徹”。

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三月,臨江王劉榮因觸犯漢朝律法,畏罪自殺。同年夏天,梁孝王劉武由于競爭儲位失敗,怨恨爰盎等議臣,一氣之下派刺客暗殺了爰盎和議臣等十余人。景帝查明案情,派田叔等為專使,準備追捕參與暗殺陰謀的梁王臣羊勝、公孫詭時,梁孝王為了殺人滅口,被迫令羊勝、公孫詭自殺,景帝雖然沒有拿到真憑實據,但是對梁孝王慢慢疏遠了。后來,梁孝王雖然沒有被治罪,但終因遭到冷落,最后郁郁寡歡,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六月抑郁而死了。

至此,對劉徹儲君之位所有的威脅基本已告解除,劉徹終于可以踏踏實實地做皇太子了。

第三節 大器早成

縱觀漢武帝的登基之路,表面上風平浪靜,無驚無險,實際上背后卻暗藏著各種殺機。他只有不斷塑造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父皇的心中保持一個良好的印象,以鞏固自己太子的地位。

劉徹小時候就表現出了過人的聰明才智,本來就為漢景帝所寵愛,這次被立為太子后,景帝對他更是精心培養。

在景帝時期的漢宮廷之中,黃老氣氛十分濃厚。漢初統治階級視黃老之術為“帝王南面之術”,宮廷之中把它作為領導統治的必修課,據《史記·外戚世家》記載:

“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景)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

皇太子是國家的未來,整個民族的希望。因此,漢初統治集團極其重視對太子的教育。賈誼曾經說過:“太子之善,在于早諭教與選左右……臣故曰選左右早諭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則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黃老思想有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所以就出現了學術民主,諸學共存,百家并進的景象。刑名、儒家等各個學派在宮廷中都擁有不可低估的實力。盡管當時的黃老之學是漢初無為政治的指導思想,是朝廷中和社會上的主流思想。主后宮的竇太后又好黃老,不好儒術,菲薄《五經》,更不許人懷疑和貶視黃老。但在漢初黃老無為、各學派共存并進的前提下,儒家還是在不斷地振興發展。

好儒術的竇嬰就當上了前太子劉榮的師傅。因此,儒生們希望劉榮能成為儒家在政治上的代表,幫助他們獲得最終的儒學大行天下的思想寶座。而當時正在做皇后的竇太后曾命令宮中太子和王子們研讀黃老之書,尤其是梁孝王劉武從小就跟在母后身邊,在母后的督促和熏陶下,思想傾向自然與竇太后一致,因此竇太后對他自然也會寵愛有加。而竇嬰對太子劉榮大量灌輸儒家之學這一舉動,就不能不引起竇太后的警惕。

竇太后先召來精通《詩經》的專家轅固生來對話。可誰知轅固生瞧不起黃老之學,竟然當著竇太后的面說老子的書是婦人之見、家人之言。這下把竇太后給氣壞了,一氣之下,罰他到獸圈里去打野豬。轅固生看來這次只能是背水一戰了,幸虧景帝給了他一把快刀,這才使轅固生在與獸圈里的野豬搏斗時,能夠一刀命中其要害,撿回一條性命。儒家思想對黃老之說的第一次挑戰就算以失敗告終了。

竇太后的兒子梁王劉武爭儲失敗了,她終究無法改變父死子繼的皇位繼承制度和傳統,因此,她的黃老之學沒有了繼承人。而前太子劉榮經竇嬰的指點,不可能不表現出儒家的傾向,竇太后當然也不希望未來由他掌權。所以當劉榮之位被廢了的時候,竇太后并沒有從中否定景帝選擇劉徹當太子的建議。原因很可能在于劉徹年齡尚小,可塑性還很強,日后還可培養,再加上愛女長公主的吹捧,竇太后自然也就同意了。

景帝學黃老之言,但也好刑名之學,向法家張歐學刑名,現在他要把太子劉徹培養成一個集百家之長的全面型人才,因此他給劉徹物色了一個儒學教師,這就是劉徹身邊的左右侍從儒者衛綰。

衛綰是個全能型的學者,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不僅精通儒學和文學,還懂得一套修車駕車的技術。他曾輔導過河間王劉德,使得劉德也成為一個具有真才實學的賢人學者。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中,衛綰因指揮軍隊作戰有功,被升為中尉,后來又被封為建陵侯。《漢書·衛綰傳》說:“上(景帝)既立膠東王為太子,召綰拜為太子太傅。”衛綰遷御史大夫后,王臧拜為太子少傅。王臧是申公弟子,也是儒者。這位獨行儒學、能文能武的衛綰培育了劉徹六七年之久,這對劉徹的一生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幼年時期的劉徹因此接受了多種學術教育和學術民主的影響。從竇太后所創造的宮廷氛圍中,受到了黃老之學的熏陶,又從父皇那兒受到了刑名的啟發,而自己的老師衛綰又系統地給他傳授儒學之說。這樣的宮廷生活和思想教育,對少年時期的武帝性格、氣質、志趣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無疑會使他的思想傾向和政治活動呈現出多元性。

劉徹被立為太子后,更是深得景帝的喜愛。有一次,景帝在宴請條侯周亞夫時,因席上無箸,周亞夫心中不悅,面現怨色,叫尚席取箸。坐在旁邊的劉徹一直看著周亞夫。最后周亞夫被這小小的劉徹給看“毛”了,只好悻悻離席而去。周亞夫走后,景帝好奇地問劉徹:“你為什么要這樣死死地盯著他啊?”劉徹答:“此人可畏,日后必能作虐。”景帝笑道:“看他如此怏怏不服,確實是不適合做少主的臣啊。”后來,因周亞夫兒子違法,他也受到了牽連。景帝命小吏先去質訊,周亞夫閉口不答。最后,氣得景帝罵道:“吾不用也!”然后改命廷尉拘審,周亞夫不甘受辱,在獄中絕食五日,吐血而死。這樣一來,景帝就為劉徹除去了一個強悍難馭的大臣。

在劉徹14歲這年,廷尉呈請景帝審理一件兇殺案,庶人防年因繼母殺其生父,防年一怒之下殺了繼母,而被廷尉以殺母律論處,判防年大逆罪。景帝覺得此判決不夠準確,有失公允,他詔問劉徹,想看看劉徹對此如何看。劉徹分析說:“繼母與生母不同,兒女與生母存在著血統關系,而繼母只是由于父親娶她為妻,她的地位才如同生母罷了。防年的繼母既然殺了防年的生父,他與繼母就不存在母子的關系。理應按照一般的殺人案判罪,不應判大逆罪。”景帝覺得言之有理,命人把防年按一般殺人罪處罰,改判棄市。大臣們也都稱贊劉徹判罰得當,從此對這乳臭未干的黃毛小兒另眼看待了。景帝因此對這個自己未來的繼承人愈加器重了。

劉徹的少年時期屬于早熟早慧,《漢武故事》載:

“少而聰明有智術,與官人、諸兄弟戲,善征其意而應之,大小皆得歡心。及在上前,恭敬應對,有如成人。”

既受景帝的器重,又討得宮廷上下大小的歡心,劉徹的儲位更加鞏固了。

少年劉徹十分用功,他不僅刻苦學習儒學經典,而且還對騎射、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他讀到著名文學家枚乘的賦時,感慨萬千,十分佩服枚乘的才華,并一直想親眼見到枚乘本人,與之一談。后來他做了皇帝,真的用安車蒲輪把枚乘接進京。武帝少年時期還跟隨出生在匈奴的韓王信的后代韓嫣學習騎射。

王侯將相本無種,能者為之。漢武帝劉徹之所以能夠在眾多的皇儲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除了母系集團的幫助外,與他自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少年時期的劉徹就已經展現出了能文能武、有膽有識、思想活躍、心境開闊的優異性格,這一切為他未來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道孚县| 文昌市| 行唐县| 黄石市| 胶州市| 长汀县| 灌南县| 汪清县| 新安县| 丹阳市| 阿拉善左旗| 东阳市| 开鲁县| 祁连县| 茌平县| 宣武区| 瑞昌市| 巫溪县| 星座| 神农架林区| 右玉县| 南雄市| 惠州市| 柏乡县| 嘉定区| 襄城县| 房产| 南乐县| 九龙县| 德保县| 马山县| 小金县| 泰顺县| 古丈县| 成都市| 清原| 芷江| 潮安县| 元江| 时尚| 葵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