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與人溝通,以禮相待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yǎng)
- 高情商表達
- 肖祥銀
- 9807字
- 2021-03-30 16:09:18
禮貌是人們共同遵守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它是通往相互友好和尊重的一道橋梁。
一個有禮貌的人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讓人樂于與其交談;一個談吐不俗的人,更會讓他人如沐春風。這些良好的感覺不是建立在一個人的著裝如何名貴華麗上,而是源自你待人接物的說話之道。溝通中的禮節(jié)直接影響著你的形象以及別人對你的態(tài)度。說好禮貌話,別人聽得舒服,你自然會更受歡迎。
初次見面,一句寒暄拉近彼此的距離
我們平時在路上遇到熟人時點點頭,接電話時說一聲“您好”,既是禮貌,也是一種寒暄。寒,就是寒冷;暄,就是溫暖。顧名思義,“寒暄”就是問寒問暖。寒暄的主要作用在于交流感情,盡管它比較單調(diào)、平淡且重復(fù),卻不可忽視。
比如甲找乙有事,見面后,見乙正在洗衣服,一般先寒暄一句:“你在洗衣服啊?”等對方有所表示(如點頭或回答“是啊”)后,才言及正題。從信息傳遞的角度來看,甲的這句話既是對乙的招呼和提醒——我來找你,又表示了輕度的歉意——打擾你了。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既聯(lián)絡(luò)了感情,又烘托了融洽的氣氛。
初次相見,如果沒有交往的需要,人們往往會互不理睬。但社會學家認為,在人們的潛意識里,作為社會中的人,還是希望能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與人友好相處。只不過“難為情”、怕“碰釘子”等心理在作祟,使人們之間有了種種交往的藩籬。
經(jīng)典案例
美國《讀者文摘》1989年5月號刊登了一篇題為《簡單的四個字,創(chuàng)造了星期一早晨的奇跡》的文章,說明了一句簡單的問候語的作用。
在去芝加哥的列車上,大家都躲在自己的報紙后面,彼此保持著距離。
“注意!”一個聲音響起。
“我是本次列車的列車長!”聲音威嚴,車內(nèi)鴉雀無聲,“你們?nèi)及褕蠹埛畔拢F(xiàn)在轉(zhuǎn)過頭去面對著坐在你旁邊的那個人,轉(zhuǎn)!”
人們臉上充滿了疑惑的神情,但無一露出笑容,這是人的本能。
“現(xiàn)在,跟著我說‘早安,朋友!’。”這是一道用軍隊教官的語氣喊出的命令。
大家跟著說完,情不自禁地一笑。
生活中就是如此,人們即使面對陌生人也怕難為情,怕對方拒絕,于是采取緘默的保守態(tài)度。但隨著一聲“早安,朋友!”,車廂里的緘默氣氛便一掃而光,人們之間的戒心消除了,車廂內(nèi)洋溢著歡聲笑語……
那么,為什么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有如此巨大的魔力呢?“早安”是一句問候語,是在表達親善與友好;“朋友”是把對方當成朋友,更是一種信任和尊重。“早安,朋友”這四個字一旦說出口,雙方都表達了親切、友好的愿望,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縮短了,藩籬自然也就拆除了。這不僅解除了坐車的寂寞,還增進了信任,加強了彼此的關(guān)系,活躍了車廂的氣氛。
而且,據(jù)社會學家的研究,在社會交往中,與陌生人見面的前4分鐘內(nèi)只宜做一般性的寒暄,如問候、互通姓名、相互介紹、談?wù)撘恍o關(guān)緊要的話題等。至于與老朋友或熟人見面,基本原則是體現(xiàn)出與對方的相知,以及對對方的關(guān)心等。如此寒暄,能夠使對方感受到感情的溫暖,而且也比較容易回答,易于展開對話,交流感情。
在人際交往中,寒暄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方式:
1.問候式寒暄
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方式。交往者可根據(jù)不同的場合、環(huán)境、對象等進行不同形式的問候。
比如,從年齡上考慮,對少年兒童可問:“幾歲了?”“上幾年級了?”對老年人問:“您身體好嗎?”對成年人問:“工作忙嗎?”對老師可以問:“今天有課嗎?”對作家問:“又有大作問世吧?”對朋友、鄰居、同事的問候就更豐富了,即使是對不認識的人的問候,如果用得好也能夠加深關(guān)系、增進友誼。
2.言他式寒暄
這也是日常生活中較常用的一種寒暄方式。人們彼此見面,尤其是與陌生人見面,大都以言他式寒暄開始,然后再進入正題。譬如“今天天氣真好啊”“這里的環(huán)境很幽雅”,類似的問候?qū)﹄p方來說都是可取的。
3.觸景生情式寒暄
這是針對具體的交談場景臨時產(chǎn)生的問候語。比如,對方剛做完什么事或正在做什么事,以及將要做什么事(根據(jù)對方的職業(yè)特點及日常生活習慣進行推測),都可以作為寒暄的話題。譬如“上班去啊?”“下班啦?”以及“您在洗衣服啊?”這種寒暄,隨口而來,自然得體。
溝通箴言
對他人說一句寒暄話,就可能收獲他人的好感,贏得他人的信任。請不要小看這一句話的威力,在日常與人交流時,一句寒暄就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讓雙方都心存善意。
巧用禮貌用語,開啟愉悅的溝通之旅
語言是雙方溝通的橋梁,是雙方交流思想感情的渠道。無論一個人在社會上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擔任什么樣的職位,溝通都是必不可少的。
語言在人際交往中占據(jù)著最基本、最重要的位置。語言作為一種表達方式,能隨著時間、場合、對象的不同,而表達出各種各樣的信息和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
在與人溝通時,只有注重語言細節(jié),說禮貌用語,才能做到“禮多人不怪”。常用的禮貌溝通用語包括以下幾類:
1.稱謂語
稱謂是開啟交流之門的第一把鑰匙。與人見面時,我們都免不了要稱呼對方。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對有頭銜的人稱呼他的頭銜,就是對他莫大的尊重。你若與有頭銜的人關(guān)系非同一般,十分親密,直呼其名來得更親切。但若在公眾和社交場合,稱呼他的頭銜會顯得更得體。
對于知識界人士,可以直接稱呼其職稱。但是對于學位,除了博士外,其他學位就不能作為稱謂來用。
2.敬語
在比較正規(guī)的社交場合,比如與師長或身份、地位較高的人交談時,與人初次打交道或會見不太熟悉的人時,或者出席會議、談判等公務(wù)場合時,都需要用到敬語。
我們經(jīng)常使用的敬語有“請”“您”“勞駕”“貴方”等。另外,還有一些常用的詞語用法,如初次見面稱“久仰”,很久不見稱“久違”,請人批評稱“請教”,請人原諒稱“包涵”,麻煩別人稱“打擾”,托人辦事稱“拜托”,稱贊別人的見解稱“高見”等。這些敬語雖然都是簡簡單單一兩個字,但在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3.謙語
與“敬語”相對的是謙語,是向人表示謙恭和自謙的一種詞語。謙語最常見的用法是在別人面前謙稱自己和自己的親屬。例如,古代人自謙時習慣稱自己為“愚”,稱家人為“家嚴、家慈、家兄、家嫂”等。
自謙和敬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盡管日常生活中謙語使用的不多,但其精神無處不在。只要你在日常用語中表現(xiàn)出你的謙虛和懇切,人們自然會尊重你。
4.雅語
雅語,意如其名,是指一些比較文雅的詞語。雅語常常用在一些正規(guī)的場合以及一些有長輩在場的情況,以替代那些比較隨便,甚至粗俗的話語。
使用雅語,能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在待人接物中,如果你正在招待客人,在端茶時,你應(yīng)該說“請用茶”。如果還有點心招待,可以說:“請用一些茶點。”假如你先于別人結(jié)束用餐,應(yīng)該向其他人打招呼說:“請大家慢用。”雅語的使用不是機械的、固定的。只要你的言談舉止彬彬有禮,人們就會對你的個人修養(yǎng)留下較深的印象。
恰當?shù)厥褂煤眠@些細節(jié)語言,可以幫助你恰到好處地處理人際關(guān)系。但是,一定要注意語言使用的恰當性。雖有“禮多人不怪”的說法,但過分夸張地運用這些詞語,又不免給人留下刻意奉迎的印象,有時甚至會影響他人對你能力的懷疑。
只記住上面列出的敬語、謙語、雅語還不足以應(yīng)付每天的職場,你還要記住以下這些常用的詞匯。
見面語:“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您好”“很高興認識您”“請多指教”“請多關(guān)照”等。
感謝語:“謝謝”“勞駕了”“讓您費心了”“實在過意不去”“拜托了”“麻煩您”“感謝您的幫助”等。
致歉語:“對不起”“請原諒”“很抱歉”“請稍等”“請多包涵”等。
接受對方致謝或致歉時:“別客氣”“不用謝”“沒關(guān)系”“請不要放在心上”等。
告別語:“再見”“歡迎再來”“祝您一路順風”“請再來”等。
忌用語:“笨蛋”“你不懂”“狗屁不通”“豬腦袋”等。
不管是名流顯貴,還是平民百姓,作為交談的雙方都應(yīng)該是平等的。交談一般選擇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但是,有些不該觸及的問題,比如對方的年齡、收入、個人物品的價值、婚姻狀況、宗教信仰等,還是不談為好。
說話通常是為了與別人溝通思想,要達到這一目的,首先必須注意說話的內(nèi)容,其次必須注意說話時聲音的輕重,使對話者能夠聽明白。
說話時與人保持適當?shù)木嚯x,除了考慮對方能否聽清自己的話外,還存在一個怎樣合乎禮貌的問題。從禮儀上說,說話時與對方離得過遠,會使對話者誤認為你不愿向他表示友好和親近,這顯然是失禮的。然而如果在較近的距離和人交談,稍有不慎就會把唾沫濺在別人臉上,這是最令人討厭的。有些人,因為有湊近和別人交談的習慣,又明知別人顧忌被自己的唾沫濺到,于是先知趣地用手掩住自己的嘴。這樣做形同“交頭接耳”,樣子難看也不夠大方。因此,從禮儀的角度來講,一般保持一兩個人的距離最適合。這樣做,既能讓對方感到有種親切的氣氛,又能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在常人的主觀感受上,這也是最舒服的。
由此可見,在生活當中,若一個人總是習慣于出言不遜,那么他自然很難得到他人的喜歡。因此,我們在日常交往中一定要注意禮貌待人。
溝通箴言
語言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人的名片,談吐大方的人總是更受人歡迎。可以說,優(yōu)雅的語言是與人共處的金鑰匙,這是最珍貴的東西。在與人交談時,請你多多使用禮貌用語吧,相信這會使你與別人的交往過程順利許多。
說好稱謂語,為良好溝通加分
如何稱呼別人,是非常講究的一件事。說好稱謂語,可以使對方感到親切,給別人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反之,如果稱呼不得體,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惱怒,使雙方的交流陷入尷尬的境地,導(dǎo)致交流不暢甚至中斷。
要想成為受歡迎的人,就要根據(jù)對方的年齡、職業(yè)、地位、身份,以及同對方的親疏關(guān)系和談話場合等一系列因素選擇恰當?shù)姆Q呼,借此提升自己的魅力指數(shù)以及親和能力指數(shù)。
經(jīng)典案例
王女士今年快60歲了,由于日常保養(yǎng)得很好,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年輕些。一次,她去菜市場買菜,一位新來的年輕姑娘熱情地說:“老奶奶,我們家的菜可新鮮了,看看您需要點什么?”
但讓這位年輕姑娘感到奇怪的是,王女士聽了不但沒有搭理她,反而很生氣地離開了她的攤位。這種奇怪的舉動讓這位姑娘感到很納悶,她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旁邊的人悄悄對姑娘說:“她不喜歡別人叫她老奶奶,你得叫她阿姨,她就對你熱情了。”
原來,王女士雖然年紀有點大了,但是不愿意別人叫她“奶奶”。她經(jīng)常來這個菜市場買菜,大家都認識她,而這位姑娘是新來的,對此當然不知道。
第二天,王女士又來買菜,那位姑娘親熱地說:“阿姨,看看我們家的菜吧,便宜又新鮮。”王女士高興地湊了上去,看看這個,瞅瞅那個,選了不少菜。
由此可見,在人際交往中,稱呼一定要符合文明禮儀的要求,要尊重對方,千萬不可輕視對方或使用對方難以接受的稱呼。這樣不但很容易讓他人產(chǎn)生反感,甚至還會讓人記恨在心,久久無法釋懷。
既然稱呼如此重要,那么在交往當中就要慎重地選擇稱呼。一個會說話的人,在對別人的稱呼上是絕對不會馬虎的,總結(jié)起來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則需要注意:
1.要看對方的年齡
俗話說:“逢人減歲,遇貨添錢。”意思是說,別人的年齡,要少說三五歲,別人的東西,要往貴了說。如今的老年人都有一種不服老的心理,其中女性尤甚,能喊“阿姨”的就別喊“奶奶”。
2.要考慮自己與對方的親疏關(guān)系
在生活中,對好朋友或關(guān)系較好的同事直呼其名,會更顯得親密無間。倘若是你對多年未見的同學、朋友,稱呼“先生、女士”反而會顯得關(guān)系過于疏遠了。當然,為了打趣故作正經(jīng),開個玩笑也是可以的。
此外,在與多人同時打招呼時,更要注意親疏遠近和主次關(guān)系。一般來說,以先長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疏后親為宜。
3.要考慮對方的職業(yè)
稱呼別人的時候,還要考慮到對方的職業(yè)。對不同職業(yè)的人,應(yīng)該有不同的稱呼。比如,對農(nóng)民,應(yīng)稱“大爺”“大娘”“老鄉(xiāng)”;對國家干部和公職人員,對解放軍和民警,最好稱“同志”;對醫(yī)生應(yīng)稱“大夫”;對教師應(yīng)稱“老師”。
4.要注意稱呼的地域性
有些稱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使用不當就會帶來麻煩。比如山東人喜歡稱呼“伙計”,但南方人聽來“伙計”則是“打工仔”。中國人經(jīng)常把配偶稱為“愛人”,在外國人的意識里,“愛人”卻是“第三者”的意思。
5.要注意場合
有些稱呼在正式場合不宜使用。例如,“兄弟”“哥們兒”等一類的稱呼,雖然聽起來親切,但在正式場合不適用。
溝通箴言
在人際交往中,恰當?shù)胤Q呼別人,這代表著一種尊重,也是構(gòu)建和諧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細節(jié),會使對方的心里產(chǎn)生一種莫大的優(yōu)越感和滿足感。懂得恰當稱呼別人的人,才會讓人喜歡。所以,用好稱謂語,會為你的人際交往加分。
常把“謝謝”掛嘴邊,溝通會更舒服
無論一個人在社會上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充當什么樣的身份,禮貌都是維持人際關(guān)系的規(guī)則。禮貌看似事小,卻直接影響著你的形象,以及別人對你的態(tài)度。
很少有詞語一講出就能立刻贏得一個人的好感,而“謝謝”這個詞卻有這個魔力。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這種抱怨:“我并不介意做所有的事,只要他每次能說聲‘謝謝’。”“我為他做了那么多,他連聲‘謝謝’都不會說。”
“謝謝”一詞再簡單不過,卻常常被一些人輕視,或因其太簡單而被忽略,以致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與好人緣失之交臂。雖然向別人表達你的感激之情并不是什么太難的事情,但在表達的時候,還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我們知道,表達謝意可以用很多種方式,比如鮮花、小禮物、請客等,不管是用哪種方式,“謝謝”這個詞都要說出來或?qū)懴聛怼R韵率且恍﹤鞑ミ@個不起眼但絕對重要的信息的方法:
1.要誠心誠意
說“謝”字必須誠心誠意,并要讓人感覺到這一點。一定要記住,表達你的感激不是什么表面文章,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激。所以,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的時候,一定要真誠。
2.要直視對方
在互相注視的時候,交流通常比較容易進行。所以,表達感激的時候,最好是專注地注視著對方,這樣你的話才顯得是出于真心,你的感情才顯得真摯。
3.要有具體所指
如果你一個勁地握住別人的手說“謝謝”,別人會不知所以然,那是因為你的感激顯得空洞無物。所以,在你說“謝謝”的時候,一定要具體說出對方在哪一方面幫助了你,如:“我真的非常感謝您為我介紹了不少客戶。”
4.表示回報
別人幫助了你,你就要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當他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他回報。但是很多時候,別人幫助你并不是為了回報,即便他們需要你的幫助也不好意思開口。所以,在你說“謝謝”的時候,不妨表達一下回報的意思。比如你可以說:“我很感激您能在開顧問會議時回我的電話,以后只要有用得上我的地方,請隨時找我!”
5.送份禮物
送份禮物并附上一張便條,寫上感激的話。只要你送的禮物能夠恰當?shù)乇磉_出你的感謝,送什么并不重要。
例如,一個老板請他的朋友去看了場一流水準的高爾夫球賽。為了投桃報李,他的朋友買了一份獨特的禮物——高爾夫球桿的縮微模型,然后寫了一張感謝的便條放在禮品盒里,一并送給了他,老板收到后很開心。
6.請客吃飯
邀請你要感謝的人去吃午餐或晚餐,一定要表明你這是為了感謝他的幫助。如果你邀請的是已婚者,應(yīng)當把其配偶一并邀請去。
7.說“謝謝”時,不忘對方的名字
在表示感謝的時候,不要忘記對方的名字。“謝謝你”和“謝謝你,小李”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在你們并不是太熟悉的時候。
8.表達要自然
表達感激之情的時候,你的話一定要清晰而自然,不要吞吞吐吐、含糊其詞的,那樣會給對方做作的感覺。在需要表達感激之情的時候,一定是別人做了對你有幫助的事,你是受益者,所以你的感情應(yīng)當是充滿快樂的。
總之,要養(yǎng)成感謝別人的習慣,一句真心的感謝,會讓人滿心歡喜。但要注意千萬不要虛假客套,那樣別人會覺得不舒服。
相信每個人在聽到你真誠的“謝謝”時,心里一定是高興的、喜悅的。所以,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就把你的感激表達出來吧,不要把它藏在心里,那樣永遠也不會被人知道。
溝通箴言
也許很多人不是不想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只是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只好選擇了沉默。那么,請你從現(xiàn)在開始嘗試多說“謝謝”,將“謝謝”掛在嘴邊,成為一個令人舒服的溝通者。
真誠致歉,融化溝通中的堅冰
敢于道歉是一種勇氣,也是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道歉能使友人和好、仇人變友人;能使戀愛順利、婚姻幸福;能使家庭和睦、鄰里愉快;能使工作順利、同事融洽相處……總之,它是人際關(guān)系中必不可少的潤滑劑。
衷心道歉不但可以彌補破裂了的關(guān)系,還可以增進感情。當然,真正的道歉不只是認錯,也是表示承認自己的言行破壞了彼此的關(guān)系,而這種關(guān)系對彼此都很重要,所以希望能重歸于好。
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常常遇到這樣的情形:一個人不慎踩了另一個人的腳,這個人馬上誠懇地向?qū)Ψ奖硎厩敢猓f:“對不起!”被踩的人雖疼痛未消,卻也表示了諒解:“沒關(guān)系!”同類情況在一些青年乘客中有時卻會出現(xiàn)另一種局面:踩人者無動于衷,被踩者罵罵咧咧。于是開始了一場舌戰(zhàn):“你眼瞎啦?干什么踩人?”“你才眼瞎了呢,沒看見車擠!怕人踩,坐出租車去!”你來我往,吵得不可開交。
面對同一件事,為什么會有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呢?很簡單,只因前者知禮,后者無禮。請不要小看這聲“對不起”,它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平息一場令人厭煩的無謂爭吵,使一觸即發(fā)的沖突煙消云散。有些人卻對提倡講禮貌不以為然。他們說:“搞那些形式客套有啥用?”“都是些生活小事、細枝末節(jié),不值得三番五次地宣傳。”
不可否認,講禮貌確實是一種形式,但這種形式是表達一定的具體內(nèi)容和感情的,這種內(nèi)容和感情概括起來就是尊重和友愛。
據(jù)說,早在古希臘時期,雙方為了表示友好,不再打仗,都把盔甲、面罩取掉。后來,就采用推開盔甲、面罩的動作以表示友好。這個動作沿用下來,成為今天舉手禮,即敬禮。除敬禮外,為了表示友好,不再互相爭斗,人們把手伸開,表示手中無武器,于是成了今天的握手禮節(jié)。
在生活中,無意間得罪了他人或他人對你不滿意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得體地向?qū)Ψ降狼福悦獗舜水a(chǎn)生不必要的隔閡。下面介紹的經(jīng)驗值得借鑒:
1.使對方產(chǎn)生情感共鳴
有兩位老同志,許多年前因工作產(chǎn)生分歧,相互不理睬。其中一位上門化解多次,但對方態(tài)度強硬,拒不接受。這次這位老同志說了這樣的話:“我今年60歲了,你比我大,該是62歲了吧?咱們都是過了大半輩子的人了,還有多少年好活呢?我真不希望咱們到另一個世界還是對頭。你難道就不能原諒我嗎?”
這位老同志從人生無多這個易使老年人動情的話題入手,使對方產(chǎn)生情感共鳴,最終消除了隔閡。
2.先通過第三者轉(zhuǎn)致歉意
當對方正處在氣頭上,好話歹話都聽不進去時,最好先通過第三者轉(zhuǎn)達歉意,待對方火氣平息之后,再當面道歉。如雙方僵持不下,勢必兩敗俱傷。如一方先主動表示歉意,就有可能打破僵局,化緊張為和諧,乃至化“敵”為友。
溝通箴言
善用“對不起”表示自己的歉意,以期獲得他人的諒解,這是勇于承擔的表現(xiàn)。當你說“對不起”時,會給人留下有擔當、值得信任的印象。請你善用“對不起”解決矛盾,化干戈為玉帛。
保持修養(yǎng),溝通時別打斷別人說話
一個精明而有教養(yǎng)的人與人交談時,即使對方發(fā)表長篇大論,喋喋不休,也絕不會插嘴。因為隨便打斷他人的言談,不僅不禮貌,還有可能什么事也談不成。
經(jīng)典案例
馮袁在自己所在的鎮(zhèn)上蓋起了一棟三層的樓房,當房子剛封頂時,他叫幾個朋友到他家吃飯。席間,來了一位專門安裝鋁合金門窗的人,與馮袁一見面就遞了張名片。其實這個人的店鋪門面也在鎮(zhèn)上,馮袁雖然見過他,但是沒有業(yè)務(wù)往來。
這個人與馮袁見面后,便開始推銷自己的產(chǎn)品。聽完介紹,馮袁說:“雖然我們以前不認識,但通過我們剛才的一席話,我感覺你對鋁合金門窗安裝的經(jīng)驗很豐富,我也相信你能做得很好。不過在你來之前,我們廠里一名下崗鉗工已經(jīng)向我提起過這件事了,說他下崗了,門窗安裝之事讓他來做……”
馮袁的話還沒說完,對方便插話道:“你是說那東跑西走的小張吧?他最近是給幾家安裝了門窗,但他那‘小米加步槍’式的做法怎么能與我們比呢?”
這話不說還好,一說便馬上讓馮袁改變了主意,他接著說:“不錯,他是手工作業(yè),沒有先進的設(shè)備。但他現(xiàn)在已下崗在家,資金又不夠豐厚,只能這樣慢慢完善。出于同事之間的交情,我也不能不給他做!”
最后,這個人只得怏怏地離開了。之后,馮袁對朋友們說:“這個人沒聽明白我的意思,把我的話給打斷了。我是在暗示他,做鋁合金門窗的人有很多,不光他一個上門來找業(yè)務(wù)。我已打聽過了,他做門窗已多年,安裝熟練,而且也很美觀。但他的報價很高,我只是想殺殺他的價格,可他的一番言語攻擊了我的同事,我寧愿找別人,也不要讓他來安裝。”
在與人溝通、交往的過程中,尊重他人是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掌握的一種能力,只有懂得尊重他人,你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而不打斷他人的談話,有禮貌地與人交談是尊重他人的表現(xiàn),也是有教養(yǎng)的體現(xiàn)。
與人交談時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1.及時回應(yīng)
在別人說話時,我們不能只聽到一半或只聽一句就裝出自己明白的樣子。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要及時做出反應(yīng),如附和一聲“是的”等話語,這樣既讓說者知道你在聽他說,又讓他感覺你很尊重他。
但是,萬事都有所忌,都要把握分寸。許多人過分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斷能力,往往不等別人把話說完就中途插嘴,這樣不僅容易弄錯對方說話的意圖,還有失禮貌。
當然,在別人說話時一言不發(fā)也不好,對方說到關(guān)鍵的時刻,你若只看著對方,而不說話,對方會感到很尷尬,他會以為沒有說清楚而繼續(xù)說下去。
2.完整聽完
聽人說話,務(wù)必有始有終。但是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并不多。有些人往往因為疑惑對方所講的內(nèi)容,便脫口而出:“這話不太好吧!”或因不滿意對方的意見而提出自己的見解,甚至當對方有些停頓時,搶著說:“你要說的是不是這樣……”這時,由于你的插話,很可能打斷了他的思路,使他忘了要講些什么。
尤其對推銷員來說,在與客戶交談時絕不能隨意打斷客戶的話,而應(yīng)讓他心平氣和地把話說完,就算他的意見與實際情況不符,也要聽下去,除非情況非常特殊。
讓顧客充分表達異議,即使你知道他要說什么,也不要試圖打斷他。對顧客要有禮貌,要認真地傾聽,及時做出反應(yīng)。要知道,沒有任何一個客戶愿意與那些自作聰明的業(yè)務(wù)員打交道。如果你不能表現(xiàn)出對客戶及其問題的興趣,你永遠都難以贏得客戶的信任。
溝通箴言
當別人談話時,你還應(yīng)注意一點,不要靜悄悄地站在他們身旁,好像在偷聽一樣。你要盡可能找個適當?shù)臋C會,禮貌地說:“對不起,我可以加入你們嗎?”或者大方地、客氣地打招呼,叫你的朋友介紹一下,這樣就能很自然地打破這個情況。千萬不要打斷他們的話,以免給人留下你很無禮的印象。
主動告辭,為溝通畫上圓滿的句號
在商業(yè)談判結(jié)束后,什么時候提出告辭才合適呢?這個時間非常不好掌握。也許有人覺得等對方說“那么,我們就……”時起身告辭比較合適,實際上在對方提出談判結(jié)束之前,自己主動站起來表示告辭才是更為恰當?shù)淖龇ā?
如果你主動說“非常感謝您今天抽出時間……”這會充分顯示出你是一個很果斷的人。如果被對方催促的話,對方會覺得你不懂得察言觀色、很討人厭,因而對你產(chǎn)生壞的印象。因此,請你一定要不斷提醒自己“要主動說告辭”。
有禮貌地告辭是必不可少的,在告辭時還要注意以下事項:
1.提及對方的名字
告辭時還應(yīng)再提一次對方的名字,如說“那么××先生,我就告辭了”,這會向?qū)Ψ绞置鞔_地傳達出“我已經(jīng)記住了你的名字”“今天談得非常愉快”等信息,會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因為能準確地記住對方的名字,表示你對對方非常尊敬,這在談判中是一個很有效的戰(zhàn)術(shù)。
2.果斷告辭,切忌磨蹭
告辭最重要的是速度和流暢性,切忌磨磨蹭蹭。心理學上有個非常有名的法則,認為人的記憶具有“最初效果”和“親近效果”兩種功能。也就是說,最初見面的第一印象和告別時的印象,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記憶。換言之,哪怕你只是在臨別時稍微磨蹭了一點,別人也會馬上給你貼上一個糟糕的標簽——這個人做事很磨蹭。
因此,告別時千萬不要說:“不好意思,我可以用一下洗手間嗎?”或者告辭后又忘記了某些物品,返回去拿。根據(jù)記憶的法則,不論談判的過程有多么愉快,一旦你這樣做了,你留給對方的印象就會大打折扣。
3.主動告辭,主導(dǎo)談話
主動告辭,可以掌握主導(dǎo)權(quán),順便講一句:“張總,您看我什么時候再來拜訪您?”主動告辭并預(yù)約下次拜訪的時間,這是一種十分聰明的告辭方式。
如果別人一再看表,而我們?nèi)匀粵]有提出告別,那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在與對方談話時,請你不要自說自話,要多觀察對方的行為舉止,了解對方是否想把這個話題進行下去。如果談話陷入了僵局、冷場,請你及時止損,主動告辭吧!
溝通箴言
如果談話已經(jīng)結(jié)束,而你還意猶未盡,也請你主動告辭,不要拖拖拉拉,以免影響自己建立起來的好形象。要知道凡事都過猶不及,及時止住談話,主動告辭,既會讓對方覺得你通情達理、善解人意,又有利于開啟下一次的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