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相府招親

開元十五年(727年)春,李白到了安州。安州屬淮南道揚州大都督府所管轄,是一個中都督府。安州與隨州是近鄰,隨州苦竹院道觀的道士元丹丘,聽說李白到了安州,故前來與李白相會。

在孟少府的安排下,李白將自己近年來的詩賦抄成一卷,獻給了安州都督府的都督馬正會。馬正會是一個愛才之人,他接到李白的詩賦,很高興。一日,馬正會讓孟少府請李白參加宴會,元丹丘也一起前往。與會的還有安州的世家名流。在宴會上,馬正會給予李白高規格的待遇,讓他與都督府長史李京之一同坐上了馬都督的陪座,待為上賓。宴席上,馬都督向眾人介紹了李白,說李白就是《大鵬遇希有鳥賦》《望廬山瀑布》《長干行》《望天門山》等詩的作者,并親自吟誦了李白的幾首詩,眾人一致喝彩。有人說,李白善于作賦,在成都就曾向禮部尚書兼益州長史蘇颋大人獻過賦,為蘇大人所賞識,何不讓李先生當場作賦一首?李白并不推辭,只見他展紙濡墨、手不停筆,不一會兒就作好了,名為《愁陽春賦》。賦云:

東風歸來,見碧草而知春。蕩漾惚恍,何垂楊旖旎之愁人。天光青而妍和,海氣綠而芳新。野彩翠兮芊眠,云飄飖而相鮮。演漾兮夤緣,窺青苔之生泉??~緲兮翩綿,見游絲之縈煙。魂與此兮俱斷,醉風光兮凄然。

若乃隴水秦聲,江猿巴吟。明妃玉塞,楚客楓林。試登高而望遠,痛切骨而傷心。春心蕩兮如波,春愁亂兮如雪。兼萬情之悲歡,茲一感于芳節。

若有一人兮湘水濱,隔云霓而見無因。灑別淚于尺波,寄東流于情親。若使春光可攬而不滅兮,吾欲贈天涯之佳人。

此賦一出,當場眾人歡呼,齊贊李白之捷才。馬都督向旁邊的安州長史李京之說:“諸人之文,猶山無煙霞,春無草樹,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繹間起,光明洞澈,句句動人。”于是,大夸李白為奇才。李長史點頭稱是。后來,此話李白曾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過,并說:“此則故交元丹,親接斯議?!逼鋾r,座中還有一位世家鄉紳許員外,對李白十分贊賞,愿結交這位西蜀才子為朋友。

在孟少府的安排下,李白隱于安陸壽山的桃花巖下,開始了他酒隱安陸的十年讀書和交游活動。也是在孟少府的介紹下,他結交了安州的廖公、蔡十、魏洽等一幫當地名士。他們經常到李白這里飲酒賦詩,共談隱逸之樂,縱論天下大事。

開元十六(728年)年春,襄陽的孟浩然動了遠游之念,想到揚州去看一看素有盛名的瓊花——據說當年隋煬帝為慕揚州瓊花之名,特意開通了一條從洛陽到揚州的大運河。他聽說李白在安州,想約他一起漫游揚州。孟浩然與李白曾在游越州時相識,后來孟浩然急著要去長安,二人便分開了。李白與安陸的幾個好友在桃花巖為孟浩然接風設宴,相談甚歡。李白因剛從揚州回來不久,不能相從。但他對孟浩然戀戀不舍,于是相送孟浩然至江夏,一同游了黃鶴樓后,便于長江渡口將孟浩然送上東去揚州的船。船將離岸之際,二人仍依依不舍。直到帆影遠去,消失在天際,一種與故友惜別之情涌上了李白的心頭: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1]

送走了孟浩然,李白又回到了安陸。這時,孟少府和元丹丘正在桃花巖等他,說要送一段好姻緣給李白。這姻緣說的不是別人,正是許員外家的千金小姐。

許家是安陸的名門世家,其祖父許紹是唐高祖的同學,在隋時曾封為安陸郡公,隋末隨唐高祖起兵反隋,立有戰功,卒后贈為荊州都督。其少子許圉師,在高宗朝時任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位至宰相,儀鳳四年(679年)卒,贈幽州都督,陪葬恭陵。許員外名許自然,因行獵時誤傷人命,故被免官,一直在家鄉安陸閑居。

李白對孟少府所提的這門親事有些猶豫,與好友元丹丘商量。元丹丘說是好事,一是許家是安陸大族,又是相門之后,在朝中有不少官員與他家有舊,與許氏結親,對李白將來的前途有好處;二是元丹丘曾到許家做過道場,見過許小姐,長得是花容月貌。又因許員外認為李白是個人才,將來前途無限,也愿意招李白為婿。最后,李白點頭應允了這門親事。于是由孟少府出面提親,許員外一口答應,擇日結婚。結婚的那天,鑼鼓喧天,喜氣洋洋,轟動了整個安陸城。李白見許小姐果然是溫柔可人,秀外慧中。許小姐也喜歡李白的詩賦,曾收藏了李白的一些詩。其中有一首詩名叫《長相思》,詩曰:

日色欲盡花含煙,

月明如素愁不眠。

趙瑟初停鳳凰柱,

蜀琴欲奏鴛鴦弦。

此曲有意無人傳,

愿隨春風寄燕然,

憶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橫波目,今作流淚泉。

不信妾腸斷,

歸來看取明鏡前。

李白問夫人,這首詩好不好?夫人說,好是好,不過最后四句是偷別人的。李白問,偷人家的?許小姐說,你的最后兩句,還不是從武后娘娘“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詩中偷來的嗎?李白夸獎說,夫人好記性啊,李白佩服!

一年以后,許氏夫人生了一個女兒,初為人父,李白十分高興,給女兒起名叫平陽。夫人說,這個名字怪怪的,一點也不像一個女孩的名字。李白對她解釋說:平陽就是月亮的意思,日月齊光嘛。而且本朝高祖皇帝有個女兒就叫平陽公主,是個了不起的女中豪杰。將來我們家的小平陽,說不定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呢!

此時的李白,時逗稚女懷中笑,閑看嬌妻機中織,生活好生自在。在溫柔鄉中不但不思功名進取,反而產生了耕讀隱居的念頭。他在桃花巖開了幾畝山田,又將所居的茅屋修葺了一番,取名為“桃花書屋”。無事便在山中讀書,閑時便邀三五友人在山中小飲,談詩論文,彈琴對弈,不復以功名為意。

開元十七年(729年)春,李白在桃花巖隱居已經有兩年,閑來無事便游山玩水,作文賦詩。他寫了一首《山中問答》:

問余何意棲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在詩中,李白表達了此時在白兆山中游山玩水、悠然自得的心情。他覺得,自然山水是人們棲身的絕好家園,它遠離世塵的喧囂,一山一水,一花一葉,都有其自然之美,值得詩人們去玩味?!疤一魉彪m暗用了陶淵明的桃花源典故,但更是表現了詩人寓情于景、善于發現自然之美的敏銳眼光。李白還有一首《山中與幽人對酌》詩:

兩人對酌山花開,

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來。

此詩大約與《山中問答》寫于同一時期。詩中描繪了詩人在山中與友人飲酒對酌的情景,表現了詩人處世曠達的一面。詩人擺脫了世間禮法、人情世故的束縛,任性率真,一任自然,真是一個飄然純真的人物。

李白在桃花巖與夫人過著無拘無束、自在瀟灑的生活。許員外起初以為李白結婚、有女不久,沉溺于家室之樂,交往幾個朋友,甚至身躬隴畝,以嘗稼穡之艱是正常現象,不以為意。又見他隱居讀書,還以為他是在準備功課以應科舉呢。后來慢慢地發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孟少府到桃花巖去過幾次,也發現李白所讀的根本不是儒經六藝之書,而是老莊之書。所交之友也不是在討論經濟之道、科藝舉業,而是在談佛論道、琴棋閑話,因此與許員外有同感。許員外便托孟少府勸說李白,該是準備舉業以應仕途的時候了。于是,孟少府便以開玩笑的方式,戲仿南朝孔稚圭的《北山移文書》,給李白寫了一篇《壽山移文書》。其意不外是以桃花巖的所在地壽山隱藏賢士的說道,巧妙責備李白隱居不出,辜負了朝廷望賢盼士之心。

李白接到了孟少府的《壽山移文書》,看后會意地一笑,知道老朋友是在催他出山呢。他想了想近日之所為,確實也有些好笑,怎么這樣就安心地做起隱士來了呢?大鵬之志,意在四海,怎能像燕雀一樣,整日盤旋蒿下,不思進取了呢?是該反省了。于是,他便展紙揮筆寫了一篇《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算是對孟少府的回復。書中有幾段這樣寫道:

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來,爾其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乃虬蟠龜息,遁乎此山。仆嘗弄之以綠綺,臥之以碧云,嗽之以瓊液,餌之以金砂。既而童顏益春,真氣愈茂,將欲倚劍天外,掛弓扶桑。浮四海,橫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

俄而李公仰天長吁,謂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吾與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蔭君青松,乘君鸞鶴,駕君虬龍,一朝飛騰,為方丈、蓬萊之人耳?此則未可也。

乃相與卷其丹書,匣其瑤瑟,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

即仆林下之所隱容,豈不大哉。必能資其聰明,輔以正氣,借之以物色,發之以文章,雖煙花中貧,沒齒無恨。其有山精木魅,雄虺猛獸,以驅之四荒,磔裂原野,使影跡絕滅,不干戶庭。亦遣清風掃門,明月侍坐。此乃養賢之心,實亦勤矣。

孟子孟子,無見深責耶!明年青春,求我于此巖也。

在此書信中,李白向孟少府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一身”。說明他遁隱此山是暫時的,他的人生目標仍是出將入相,或為帝王之師,使“寰區大定,??h清一”。天下太平之后,他便像春秋時的范蠡和漢時的張良一樣,功成身退,然后再去“浮五湖,戲滄洲”。小壽山是養賢,而非是藏賢,他李白終究是要出山的。

孟少府看了此書,深知李白是一個有大志的人,他不是不想出世,而是不屑于參加科舉,做小官,而是想一出世就一鳴驚人,立致卿相,為帝王之師。孟少府將此意向許員外稟明,許員外只是說了一聲:“志向是挺高,只是做起來太難了?!本筒辉僬f什么了。

且說李白從此靜下心來,專心攻書,熟讀經史。許家乃世家門第,素以藏書豐富著稱。一年下來,李白將他所未讀過的書差不多全都翻閱了一遍。自覺得已飽讀詩書,學問已通天人之際,就等待著時機的到來了。

一日,李白的三個族弟李之遙、李令問、李幼成來訪。李白在桃花園里設宴款待,四人飲酒賦詩。李白首先立了個規矩,飲酒前必先限時作詩,如詩不成,罰酒三斗。《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曰: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這篇序文,寫得非常精彩。喝酒是俗事,而作詩是雅事。所以酒不能亂喝。“不有佳詠,何伸雅懷?”詩賦酒以雅,而酒助詩以情,是詩升高了酒的品格。此篇開頭幾句,頗有哲理之思。天地是萬物的旅舍,而光陰是百代的過客。人生比起天地之大、光陰之長,都是很渺小的,生命是短暫的。所以浮生如夢,不及時抓住時機,享受生活,就是虛度人生,所以要及時行樂。這個觀點既使放在今天也無可厚非。人生是什么,不但要創造生活,還要過好生活,這是人之常情。弟兄們見面,高談闊論,飲酒賦詩,是詩家之佳話。“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是這篇文章的點睛之筆,寫得太富有詩意了。所以弟兄們好不容易相見,又定了喝酒的規矩,于是推杯換盞,飲酒賦詩,喝了一個通宵。

次日,李白帶著酒意給三個族弟送行,直把他們送上了大道,見他們騎馬遠去,才轉身回家。這時,恰好碰見了安州李長史的官轎迎面行了過來。李白來不及讓道,醉眼蒙眬間又誤認成自己的老朋友魏洽,于是走到李長史面前作揖施禮,口稱魏洽賢弟,多日不見,這是到哪里去?李長史見此大怒,以為李白是戲弄于他,便大聲呵斥李白,將其拿下,論了個攔截官轎、戲弄朝廷命官之罪,將其押進府衙。

李長史之所以如此刁難李白,是因為他對李白非常忌妒。他既討厭李白在馬都督面前賣弄才情,又忌妒他娶了安陸大戶許家的漂亮小姐。許員外知道此事后,及時趕到府衙求情,才將李白放出來,卻要求李白寫一份悔過書。人在屋檐下,豈能不低頭?李白本不愿寫,經許員外的屢屢勸說,才寫了一紙《上安州李長史書》,表示道歉。李白這才感到地方惡吏的厲害,真是龍臥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呀。

但是,李長史并沒有停止對李白的迫害,反而到處散布李白的壞話,什么李白出身來歷不明呀,李白品質敗壞呀,李白仗勢欺人、橫行不法呀,等等。此時馬都督已經調走,李長史也任期已到,由新來的裴長史接任。二人交接時,李長史對裴長史說了李白許多壞話。李白不得不向裴長史寫了一封書信,為自己辯護。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寫道:

白聞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白人焉,非天地,安得不言而知乎?敢剖心析肝,論舉身之事,便當談笑,以明其心。而粗陳其大綱,一快憤懣,惟君侯察焉。

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長江漢,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橫經籍書,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

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南窮蒼梧,東涉溟海。見鄉人相如大夸云夢之事,云楚有七澤,遂來觀焉。而許相公家見招,妻以孫女,便憩跡于此,至移三霜焉。

曩昔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又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尸,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聞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守不動。遂權殯于湖側,便之金陵。數年來觀,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于鄂城之東。故鄉路遙,魂魄無主,禮以遷窆,式昭朋情。此則是白存交重義也。

又昔與逸人東嚴子隱于岷山之陽,白巢居數年,不跡城市。養奇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廣漢太守聞而異之,詣廬親睹,因舉二人以有道,并不起。此則白養高忘機,不屈之跡也。

又前禮部尚書蘇公出為益州長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禮。因謂群寮曰:“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彼暮C髯R,具知此談。前此郡督馬公,朝野豪彥,一見盡禮,許為奇才。因謂長史李京之曰:“諸人之文,猶山無煙霞,春無草樹。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繹間起,光明洞徹,句句動人?!贝藙t故交元丹,親接斯議。若蘇、馬二公愚人也,復何足陳?倘賢賢也,白有可尚。

夫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是知才難不可多得。白,野人也,頗工于文,惟君侯顧之,無按劍也。伏惟君侯,貴而且賢,鷹揚虎視,齒若編貝,膚如凝脂,昭昭乎,若玉山上行,朗然映人也。而高義重諾,名飛天京,四方諸侯,聞風暗許。倚劍慷慨,氣干虹霓。月費千金,日宴群客。出躍駿馬,入羅紅顏,所在之處,賓朋成市。故時人歌曰:“賓朋何喧喧!日夜裴公門。愿得裴公之一言,不須驅馬埒華軒?!卑撞恢詈我缘么寺曈谔烊乐g,豈不由重諾好賢,謙以得也。而晚節改操,棲情翰林,天才超然,度越作者。屈佐鄖國,時惟清哉。棱威雄雄,下懾群物。

白竊慕高義,已經十年。云山間之,造謁無路。今也運會,得趨末塵,承顏接辭,八九度矣。常欲一雪心跡,崎嶇未便。何圖謗言忽生,眾口攢毀,將恐投杼下客,震于嚴威。然自明無辜,何憂悔吝。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边^此三者,鬼神不害。若使事得其實,罪當其身,則將浴蘭沐芳,自屏于烹鮮之地,惟君侯死生。不然,投山竄海,轉死溝壑。豈能明目張膽,托書自陳耶!昔王東海問犯夜者曰:“何所從來?”答曰:“從師受學,不覺日晚?!蓖踉唬骸拔嶝M可鞭撻寧越,以立威名。”想君侯通人,必不爾也。

愿君侯惠以大遇,洞開心顏,終乎前恩,再辱英盼。白必能使精誠動天,長虹貫日,直度易水,不以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許門下,逐之長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觀國風,永辭君侯,黃鵠舉矣。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

李白在這封上裴長史書中,針對李長史對他的種種誣蔑和謠言條條予以駁斥,而對自家的家世、身世、經歷、行蹤、學行、品德,“粗陳大略”,一一做了回答。這是一封辯誣書,也是一封記述李白身世生平的自敘書。我們對李白的家世和前半生的了解,大都從中得到解答。

此書共分九段。第一段,說明自己上書的理由,向裴長史表明心跡,希望長史大人明察自己遭受誹謗的委屈。

第二段,自述家世和自己的學習經歷:“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流咸秦,因官寓家。”李白自說其先祖是金陵(即金城,指甘肅蘭州)大姓,為李暠之子李歆,因為匈奴人沮渠蒙遜入侵而遇難,其家族被迫奔流內地,屢經轉徙,西魏時李白的先祖到了咸秦(即長安)做官?!吧匍L江漢”,江漢指古巴蜀地區,說明他是在蜀中長大的?!拔鍤q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橫經籍書,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是說李白自幼好學,對諸子百家、經、史等著作刻苦學習,廣泛涉獵,并創作詩賦文章,直到今天已經三十年了,向裴長史說明自己勤奮好學及努力寫作之跡。

第三段,表明了自己心懷“四方之志”和“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歷經南窮蒼梧、東涉溟海和安陸許氏結親的經歷。

第四段,講了自己曾“散金三十余萬”接濟友人的“輕財好施”之舉,和結交鄉人吳指南并為其殯葬“存交重義”的事跡。

第五段,講了昔日在蜀中與東嚴子隱居岷山之陽,養奇禽千計,呼之掌上就食,及為廣漢太守推薦有道科,應舉而不赴之“養高忘機”和“不屈之跡”,以表其淡薄功名、氣節高尚的品德。

第六段,講在成都時與和張說并稱為“燕許大手筆”的禮部尚書兼益州長史蘇颋相識,和與安州都督馬正會相與,及二人對自己的文學才華的賞識和夸贊,表明自己是一個少年才子,而不是徒有虛名。

第七段,李白以夸張的語言贊美裴長史的治理才能、文學才華、堂堂儀表,以及“高義重諾”、好賢下士的品德。裴長史是否真有這些高貴的品德和才能與之相稱,姑且不說,但這些頗似戰國策士的贊頌之辭,都是李白急于脫難,一時編湊的恭維之辭,還是可以理解的。

第八段,說自己十分景仰裴長史,希望長史大人能夠主持正義,為自己受謗之冤昭雪。

第九段,說裴長史若能夠給自己禮遇,自己必能施展“精誠動天,長虹貫日”的肝膽和才能,報效于恩公。若赫然作威,不予理睬,或“不許門下,逐之長途”,自己將“西入秦海,一觀國風”,從此永辭,遠走高飛。到王公大人那里去彈長鋏,以求慧眼識拔。此段頗有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意思,這也是李白頗見風骨之處。

李白的這篇文章,對自己的家世、生平事跡、少年學習著作情況、交游的經歷、當代名人對自己的欣賞和評價,都做了充分的羅列,以表明自己家世來歷之清白、學習之刻苦、創作之勤奮、為人之仗義、人品之高尚,全面地反駁了李長史之徒對李白的種種誣蔑和謠言,同時也體現了李白的雄辯才能與不畏權貴的傲骨,更是后人了解李白生平活動的重要資料。

裴長史接到李白的書信,沒有任何回音??梢?,裴長史也并非是慧眼識英才之人。

[1]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宋本原作“碧山盡”,后多種版本作“碧空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椒县| 九江市| 新巴尔虎右旗| 乐亭县| 博野县| 收藏| 化德县| 乳源| 甘德县| 玛纳斯县| 虹口区| 马公市| 莎车县| 牡丹江市| 浦江县| 罗山县| 婺源县| 寻乌县| 天水市| 库车县| 祥云县| 芒康县| 武威市| 邳州市| 中方县| 商水县| 威海市| 巩义市| 仪陇县| 富阳市| 潞西市| 汉源县| 繁昌县| 清丰县| 黑水县| 恩平市| 满城县| 建宁县| 谷城县| 龙胜| 张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