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敗學:不懂失敗,你如何成功
- (日)畑村洋太郎
- 912字
- 2021-03-30 17:06:25
從“陰暗世界”汲取知識
在進行有創造性的工作時,我們需要掌握哪些知識?
為得到這個答案,請想象一下你自己思考新的企劃方案時的情形。
你或許很想了解他人的成功經歷,確保“這樣做行得通”。的確,在應試教育中,為了更好地完成已有的任務,他人的“這樣做行得通”的經驗十分有效。但你會立刻意識到,只是聽說還不夠。因為如果照搬這套“行得通”的方案,得到的成果無非是“似曾相識的策劃”。
在這種情況下,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樣的經驗呢?答案是“這樣做行不通”的失敗經驗。
“這樣做行得通”可以理解為根據光明世界的知識而創造出的新事物,但借助它造出的東西無非模仿品而已。然而,借助從陰暗世界傳達來的“這樣做行不通”的信息,可以了解失敗的必然性,在此基礎上規劃,省去了遭遇同樣的失敗的時間和精力,你就能夠站在比前人更高一階的基礎上開始新的企劃。
這個陰暗世界傳達來的知識,還有其他更大的益處。
事實上,我以前在大學教學時,對于特定的問題,也只指導學生尋找“正確的答案”的方法。那時的我認為這是獲得知識的最佳捷徑。
但結果是,那些學到“正確答案”的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只不過是表面的知識。他們雖然能解答公式化的固有問題,但如果讓他們實際思考新的問題,這些知識則毫無用處。而在做到這一點之前,大部分的學生甚至不具備最關鍵的獨立設定課題的能力。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一直在不斷摸索有效的指導方法。出乎我意料的是,我發現人們從不順利的經歷中能夠深刻感受真正的理解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這其中有兩個重點,一是學習者自身實際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二是雖然學習者自身沒有這種經歷,但能夠接收他人傳達的沉痛打擊的經驗與正確的知識。比起“他人的成功傳聞”,“沉痛的經歷”更容易被人牢記,這一點將在后文詳細介紹。
像這樣,陰暗世界的知識,即失敗的經驗,在教育方面也有著重大意義。但可悲的是,失敗總與“繞道”“沒必要”“被人嫌棄”“應該隱瞞”這些負面意象聯系在一起。可能出于這個緣故,目前在日本,幾乎沒有人將失敗經歷當成一種知識來積極地傳播。
本來失敗應該是孕育成功的“源泉”“母親”,而現在人們竟不允許失敗的出現,實在可惜。希望我在這本書中介紹的“失敗學”能夠改善當今日本人看待失敗的態度和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