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年級下冊

《陋室銘(1)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號廬山人,洛陽(今屬河南)人,其祖先為中山靖王劉勝。讀過《三國演義》的人知道,劉備也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后,畢竟劉勝的“生產能力”非常強大,光兒子就有一百多號,約等于一個加強連。

可是,這位子孫不一樣。他的“簡歷”上寫的是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大唐“詩豪”。世稱“劉賓客”“劉尚書”。793年,劉禹錫進士及第,后擔任監察御史;貞元末年,受好友柳宗元的勸說,加入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從此,一個秉性耿直的士大夫,就成了發配路上的常客,他命運的起落便與這個國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只看他的任職地就一目了然,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每一個官職的變遷,都是國家政治生活的起伏。

這樣不幸的命運,終于在他生命的后期結束,836年,他成了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但是沒過幾年,也就是842年,他的生命就畫上了句號,逝后,被追贈戶部尚書。詩文俱佳的劉禹錫留給后人的不僅有《石頭城》《竹枝詞》等名篇,還有哲學著作《天論》三篇,個性鮮明得不得了,脾氣也硬得不得了。

而且,還留下一個懸念,《陋室銘》到底出自誰人之手?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3),往來無白丁(4)。可以調素琴,閱金經(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6)。孔子云:何陋之有?

【思維式古文解讀】

斯文猶存的宣言書——《陋室銘》

唐朝是一個高揚人性的時代,因為唐高祖李淵他們有著鮮卑人的血統,恰恰又有對中華文明的一份向往,這種奇妙的組合,讓他們沒有犯下太多罪惡。比如,他們曾經為了換取突厥的支持,悄悄地撤離了大本營太原,目的就是讓突厥人突然闖進城去,肆意地做他們想做的任何事情,可當時的太原百姓并不知道這是一樁丑惡的交易。但是,相對于后世更加慘烈且無底線的出賣國家利益、認賊作父的斑斑劣行,唐朝的統治者已經是極其恪守底線了。歷史上有可能再現這樣的盛世,但是在這種盛世再現之前,唐朝就是一個制高點。

1993年的時候,我還在上初中,那一年在歷史課本上讀到這樣的詩文,自豪了好久;2013年的時候,我那本歷史課本丟了,我很難過。

關于這個作品,有一些懸案。不動腦子無所謂,一動腦子嚇一跳。因為思維運作之后的疑問一定會讓你驚訝。比如,本文作者是誰?

答案是不知道。

人們有點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覺得故事有點長,還得從頭說。

先說說背景。銘,就是刻在石頭或青銅器上的銘文,多用來警示自我或者歌頌祖先,幾千年來,銘文數量眾多,為何這篇《陋室銘》更為大家熟悉?因為它奇短,只有81個字?絕對不是,是因為它有故事、有思想。

談到故事,估計很多人已經要舉手搶答了——“這個背景我知道。”

話說唐朝永貞年間,也就是唐順宗的時候,唐朝日漸衰敗,到處都是麻煩,為了改革弊政,一些極富責任感的官員發起了著名的“永貞革新”,結果不到百天就失敗了,相當短命。更讓人難受的是,改革的主力隊員不是被殺,就是被貶謫流放,其中就包括中唐文學家劉禹錫。

從京城長安來到和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和縣,從監察御史這樣的省部級干部降到通判這樣的縣市級干部,就連待遇也人為地降下來了,日子過得困頓。開頭標配的是三室一廳,住房問題解決了。但沒過多久,就接到縣里的通知,要求他搬家,二室一廳了。原本以為就這樣了,新指示又下來了,說房源緊張,要求他搬遷到江邊江景房,結果去了一看,一室一廳的小房子。待遇三連降,都快趕上自由落體的速度了。

劉禹錫這是得罪了哪尊神?

不是別人,是出了名的勢利眼和縣縣令,他默默地觀察著劉禹錫,劉禹錫剛來,還不知底細,那就先靜靜觀察,好好招待。好久之后,上面都沒有關照的意思,這就說明事情搞大了。到后來,連個問訊都沒有,這就說明在朝廷沒有根基,只有冤家。你還是不夠慘,那我就干脆來個落井下石吧,結果逼出了《陋室銘》。

這就是“和州陋室”的故事。

但是和縣縣令復生的話一定會說:“這個鍋我不背。”因為據史料記載:劉禹錫任監察御史是803年,824年才被朝廷作為獎勵(7),派到唐朝物阜民豐的大州和州,直接就任最高行政長官和州刺史。時間、職務對不上。作為一把手的他很忙,不會有被縣令霸凌的可能。

你一定會有一種直覺:是不是大麻煩來了?沒錯!問題一籮筐:一是誰是《陋室銘》的作者?二是“陋室”是否真的存在過?這幾個問題從北宋一直糾結到今天,結論是:《陋室銘》的作者是劉禹錫的可能性最大而已,所以我前面說相傳是劉禹錫所作。至于其他問題,更是待考。

那么,這篇身世奇特的文章有什么思想?《古文觀止》的選編者為何還要把文章確定為劉禹錫所作呢?

文章的開篇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能否變身為名山,取決于是否有成仙得道之人;河川會不會顯靈,取決于有沒有蛟龍這樣的祥瑞。

首先,這是“比興”的手法,相當于打比方、比喻之類的。很多年輕人動情時都喜歡引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樣的句子,前兩句說河邊的禽鳥動了春心,對鳴不已,后兩句寫的是人也動了求偶的心思。這兩件事情的本質相通相連,這就叫比興。當然比興的內容與后文有時有聯系,有時純粹是熱身。

其次,這幾句話很突兀,有點無厘頭。干嗎上來非要說這四句?一般人看山看高度,看水看深度,同理,看人前程看處境。在一般人眼中,一個人居住在陋室、仕途坎坷,就是永不能翻身的咸魚,一輩子算是看到頭了。落井下石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所以,作者內心那種憤懣可想而知。

但是,名山大川顯貴在神仙蛟龍身上,這陋室靠什么呢?作者說了一句全文最硬氣的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是個陋室,生活艱苦不假,但沒關系,“我”高尚的德行壓得住氣場。這句話說得輕描淡寫、不溫不火,但是“殺氣重重”、綿里藏針呀!為了這句話,作者說了三件事:“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樣的日子,按道理是不該說出來的,因為不入唐朝官場“泥石流”,但是一旦說出來,還真是這樣,這就是一流人生。

我是一個不喜歡做注釋的人,但是今天破個例,還是啰唆幾句。鴻儒,就是飽學且品德高尚之人;白丁,就是大字不識一個的人;絲竹,就是指音樂,此處代指宴會應酬;案牘,代指處理公務文件。這幾句話其實就三件事:賞景,與苔痕草色這樣簡約的美景相伴;聊天,與鴻儒高朋聊聊天搞個沙龍,白丁不奉陪;讀書,可以彈彈琴、讀讀書,也不用整天文山會海。總而言之,自由自在,有生活。你戴你的金鏈子,我讀我的《金剛經》!你羨慕嗎?你有的我不稀罕,我也曾擁有;我有的,你可從來沒有過。這哪是自警,這是警告別人!分明就是一封戰書!這是文章第一個奇特的地方,惟吾德馨,貧得自信,貧得高尚。太硬氣了。

這些東西能讓人這么有底氣嗎?

很多人覺得內心再強大,肚子餓了也會咕咕叫。換句話說,吃得好和喝得好遠比生活有境界但日子清苦更實惠,萬人逢迎、前呼后擁確實也比獨處一室風光。“惟吾德馨”能值幾個錢,能頂幾頓飯?這書不是白讀,官不是白當了嗎?

可是,古代評價一個人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除了名利之外,還有一個標準,那就是你是個君子還是個小人,這個標準通用了幾千年。

更重要的是,鑒定標準還有很強的實操性。“君子以道德輕重人,小人以勢力輕重人”,這已經成為道理很硬核的名言。

務“虛德”君子用道德權衡他人,務“實利”小人用名利勢力權衡他人。人都得靠吃飯活著不假,但是物質決定生活的比例不同,物質決定了小人的一切,而對君子,只能是部分。

這就是有點“囂張”的“窮”有理。“窮”在古代側重指理想失落,一個壯志未酬的首富還是“窮”;“貧”專指經濟拮據。貧得自信,窮得坦蕩,不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那樣耍無賴,而是像這篇文章所說的那樣,是整個中國古代文人的代表宣言:代表著唯吾德馨的價值觀;代表著讀書人安貧樂道、清廉自守的斯文;代表著一種百折不撓的傲骨。這就是這篇文章有思想的地方。

在古人的價值觀中,德就像一種信仰一樣,深入靈魂,是那個時代通行的名片。但是空口無憑,得拿出點證據來,于是乎,作者最大牌的親友團到了。“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諸葛廬就是諸葛亮的茅廬;子云亭,就是西漢大學者、清廉官員揚雄揚子云修建的亭子。諸葛亮的房子不過就是茅廬而已,放到今天,那都是要被拆除的對象,可是諸葛亮名垂青史;揚雄,他修建的亭子簡陋得不得了,可是今天人們還是不斷地懷想揚雄的高義,美名傳千古。

這樣的事情你懂嗎?

第三位更不用說了:孔子。作為親友團最大牌的成員,他做了個漂亮的助攻:“何陋之有?”就這么四個字,四兩撥千斤,反問便是挑釁,簡單便是強硬。你擁有一切,但是無德,一切歸零;我為官清廉,做人有德,居陋室,一瓢飲,卻是圣賢君子。這一下就擊中了俗人的要害,就像籃球比賽,一個搶斷,接著快攻,殺死比賽。

退一步說,這81個字,即使不是出自劉禹錫之手,也不會影響這篇文章的價值,但這樣高屋建瓴地為中國真正的讀書人或君子代言,有這個文學能力與個性的,劉禹錫還真算一個,所以該文歸在他的名下,讓讀者在情感上很舒服;反過來,即使不是劉禹錫寫的,也不會有損于劉禹錫在文學上的貢獻、在人格上的高度。

我想用一個故事來解釋這兩個判斷。

因為改革獲罪的劉禹錫曾經被征調回朝廷,結果他去洛陽城外一個名叫玄都觀的道觀游玩,觸景生情,寫了一首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游玄都觀》

“紫陌”,就是京師的道路;“紅塵”,就是塵埃或者車馬揚起的塵埃。前兩句話是說長安的大道上車馬揚起的塵土撲面而來,路上的人都說去看玄都觀盛開的桃花了,后兩句則說玄都觀里的桃樹有上千株,全都是在劉禹錫被貶離開京城后栽下的。結果,就因為這兩句詩,劉禹錫回朝后屁股還沒坐熱,便又行走在被貶謫的道路上了,很久之后才回來,很久有多久——整整十四年,接近那個時代人平均壽命的三分之一。

大家一定感到蹊蹺,為何寫兩句詩有這么嚴重的后果?

大家請注意,劉禹錫為何特別強調這些炙手可熱、人人熱捧的桃樹是在自己被貶謫之后才栽種的?聯系他的背景,豁然開朗,原來這桃樹,比喻的是滿朝的新貴,而這些新貴,都是在劉禹錫等一心為國的人被遠貶了之后,才上位的。這些新貴有什么可炫耀跋扈的?劉禹錫他們早就見過這陣仗!罵人都不帶臟字的。而且,他的挑釁里,還為他一生的老朋友柳宗元抱不平,畢竟當年柳宗元與他一道被遠貶,在那樣的危急時刻,柳宗元給皇帝上了一道表,內容是劉禹錫的母親年事已高,他愿意把自己的流放地與劉禹錫對調,因為自己的流放地柳州(今廣西柳州)離長安近些,而劉禹錫的流放地播州(今貴州遵義)就相當于一去無回。結果,這成了中唐歷史上一段真正的文人佳話,要知道,任何時代都有背叛與出賣者、忘恩負義者,太多人把權勢與金錢看成是一輩子的追求。這段佳話碰到了最好的主角,特別感人。雖然皇帝最終沒有同意,但還是做了一些人道的處理,把劉禹錫流放到了一個較近的州。

那劉禹錫再回來是不是就很老實了?你想多了。十四年后,他又回京做官,又來到玄都觀,又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再游玄都觀》

“老道呀老道,你去哪兒了?我劉禹錫又回來了!”“又”字一出,比當年更硬氣,有本事這次把劉禹錫發配到月亮上去!我知道這樣做的代價,當年我上學的時候,要經過別人家的地盤,當時比較流行的是梁山好漢的謀生方式,有些比較霸道的同學在他們村的路口聚集一些伙伴,要收買路錢。我拒絕繳納,有天落了單,于是寡不敵眾地一通亂戰,很受傷。但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我索性就豁出去了,以后主動找那幫家伙打架,尤其是對那個大頭領,見一次打一次,不論勝敗,總要打上一架。半年下來,再從這里過,大家都客客氣氣成了朋友,每次握手時間都比別人長,而且熱烈。劉禹錫倔強得很,可是命沒有那么好,我遇到過值得尊敬的敵人,他沒有。

這兩首詩歌反映出來的百折不撓精神與《陋室銘》很相似,以打不死的態度活到老,這很符合劉禹錫的風格。即便不是,就這些詩歌,也同樣有高度。

那么,劉禹錫的底氣與利器是什么?毫無疑問——德行。這個才是硬道理。

我想起了一部電影里的臺詞,北野武說:“雖然艱苦卓絕,可是我依然選擇滾燙的生活。”


(1) 陋室: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用駢句,句式較為整齊,朗朗上口。

(2) 惟吾德馨(xīn):形容道德高尚。馨,散布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尚書·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3) 鴻儒(hóng rú):大儒,這里指博學的人。鴻,同“洪”,大。儒,舊指讀書人。

(4) 白丁:平民。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5) 金經:現今學術界仍存在爭議,大多數學者認為是指佛經《金剛經》。

(6)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這兩句是說,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因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出仕前曾隱居南陽臥龍崗中。揚雄,字子云,西漢時文學家,蜀郡成都人。廬,簡陋的小屋子。

(7) 詳見卞孝萱著《劉禹錫年譜》,中華書局1963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常市| 诸城市| 晋宁县| 盐城市| 阿坝| 儋州市| 叙永县| 六安市| 游戏| 贵州省| 太湖县| 天气| 镇坪县| 肥西县| 屏东市| 梁山县| 建湖县| 丽江市| 阿拉善左旗| 栖霞市| 通道| 元氏县| 东光县| 泰宁县| 晴隆县| 鲁甸县| 白朗县| 甘肃省| 彭阳县| 娄烦县| 抚远县| 大余县| 长寿区| 色达县| 秦皇岛市| 武汉市| 安福县| 新绛县| 聂拉木县| 阿勒泰市| 尼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