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歪嘴...”
不對,我嘴不歪。
“在下,不歪嘴戰...”
不對,歪嘴的才叫戰神。
“在下,歪嘴戰..”
都說了,我嘴不歪。
“在下,不歪嘴,也不是戰神。”
這就對了。
歪嘴的叫戰神,不歪嘴的叫..
就叫“我”吧。
我是誰?
我是主角,是作者,也是..
“都說了是我,還問?!”
所以我先是一愣,隨即整個人都興奮了起來。
至于為什么要興奮,那我就不知道了。
我們興奮。
興奮比任何特質,包括說話,都更能表達我們的人性。
我們向親人歡呼,對敵人雀躍,和水電工一起狂歡,夸獎小狗,不看書。
但必須要說的是,人際關系的本質其實是對話,或者說溝通。
溝通什么呢?
那些滲透、圍繞、貫穿且終將被我們所超越的,人生的酸甜苦辣。
我和自己的交談綿延多年,和周圍的人之間的對話,也將永不停歇。
直到,我吐出那最后一口氣。
時間會像流水,而滔滔不絕的對話,則會消磨言語中蘊含的深意。
但那些被歲月沖刷,越發稀釋的意義,都將被故事所濃縮。
如果我有幸的話,也許某人描繪這個大時代的時候,會提及我這樣的人。
他的言語中一定是不帶有感情的,非常客觀的。
而我也只是那無數人中的一個,并不值得被重點描述。
作家當專注于意義,所以我并不會在此刻抱怨,盡管這其實沒用。
而我首先要做的就是,略掉日常生活中平庸瑣碎,且不斷重復的東西。
比如“你吃了嗎”,或者“今天的天氣不錯”,又或者“來一盤昆特牌吧”。
我想要依照復雜的環境,比如某個巨大的危機,或者沖突,來構建一個相對宏大的故事。
但很可惜的是,我大腦里有著一整個世界,筆下卻只有一條并不直的曲線。
我需要含義和細節的填充,但這些都是我所不擅長的。
我也很清楚,那些沖突可以賦予角色更多情感。
在面臨沖突的時候,他們所說的話,所做的動作,往往會被看成是真實心聲。
讀者們,也就是現在看書的你們,會認為自己清晰的捕捉到了角色眼中的思維和情感。
而不會去考慮,這是否只是個恰到好處的,“深水炸彈”。
具表述力的文字,是一種半透明的介質。
好的寫作會在介質中傳遞角色的內在,令讀者像聽廣播一樣,收聽到作者筆下角色的潛意識。
在那一刻,能感受到這些本質上并不存在的角色,內在的翻滾。
進而引發我們內心更深處的,另一種翻滾。
你會因為某個角色的離去而傷心,也會因為某個角色的成功而歡呼。
故事使我們生活于一種與別人親密的世界中,而更重要的是什么呢?
與我們自己親密的世界中。
但這不是一撮而就的,如果真有那么容易,那可真的太好了。
首先是角色,這通常不是一個具體的人物。
盡管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有著兩個眼睛、一個鼻子和一個嘴巴。
以及兩只手,兩只腳,乃至一個身體和一顆火熱的心。
所有的角色都有著那樣一顆火熱的心,盡管有的人看起來十分冷酷,或者說異常的平靜。
他們可能剛剛做了什么,但臉上毫無變化。
也許是殺死了最愛的人,也許是吃壞了肚子,又或者是看見自己所愛投入他人懷抱。
但他們沒有表現出相應的表情,或者說有相對應的動作,他們看起來很平靜。
這樣的人往往在書中擔任反派的角色,因為小說需要的不是,看起來很壞的人去當壞人。
你無法從文字上看出一個人到底是好是壞,因為你看不到他們的眼睛。
有的人臉上有著刀疤,長得五大三粗,卻是個給福利院捐錢的好農民。
有的人斯斯文文,戴著一副金邊眼鏡,看起來很有學識的樣子。
但此刻作者會突然來一句:
“看著那只死去的鳥,他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變化。”
這時你才恍然大悟,這不會是一個好人。
有趣的是,在描繪一個角色的時候,側重點在眼睛上往往會有奇效。
當然,這不是別人說的,這是我自己的想法。
事實上,你在街上走的時候,你先看到了別人光鮮的外表。
而緊隨其后的,便是他們或明或暗的眼睛。
為什么要說或明或暗呢?
因為光線問題。
但必須謹記的是,不要畏懼和他人對視,但也不要動不動就凝視別人的眼睛。
說回角色本身,他們是一種特殊的存在。
有的時候,一個成功的角色可能是東拼西湊出來的“縫合怪”。
他們身上有著各種人類本質的隱喻,當然,看書的哪兒會在意那么多。
尤其是現在看著這本書的你們,看著網絡小說的你們。
誰會在看一本網文的時候,還想著挖掘角色的心理。
去尋找作者刻意留下的,能夠呈現出一個角色有意識的希望、潛意識的渴望,以及驅使他們內在與外在的沖動的描述。
你們只是看了一本很不錯的書,書名可能是《重生之》、《網游之》、《諸天之》或者《無限之》等等。
當然,你們也會說你們在看閨蜜,而且看到了主角的內心。
你們看的很投入,比作者寫的還投入。
然后你們夢到了克總,心想那就是自己的歸路。
然后你們醒來,去看別的書。
但你們確實認為自己掌握了角色的內在,自己的內在。
你們發誓你們看到了,作者將角色最強勁的“特性”放大為沖突的地方。
你們心中在想著,看啊,我和作者想到了一處,這可真棒。
在這一個個場景中,歪嘴的叫戰神,不歪嘴的叫主角。
這時,你們看到戰神和主角說話,說著那些日常重復單調的話語。
這時你開始出戲,你開始為角色腦補半詩化的對白。
當一個讀者越發的愛一本書之后,就會開始這樣的想太多。
他們堅信自己在書里發現了,那些作者都沒有想到的東西。
他們認為自己看到了更多,比其他人看到的都要多。
這時他們聚在一起,為著自己的發現而歡呼,之后便是分享。
他們一起研究著這些東西,直到發現更多的新東西。
直到他們在書中看到更多,他們堅定地認為:
“明天,明天,再一個明天。
一天接著一天的躡步前進,
直到最后一秒的時間。”
直到,吐最后一口氣。
然后把這所有的一切,都交托給后來者。
但很多人都不會這么做,他們看得太表面了。
我們始終無法看到深海,不是因為我們無法抵達深海。
而是因為,我們就在深海,卻雙目已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