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人生:羅啟妍自傳
- 羅啟妍
- 2088字
- 2021-03-02 16:00:31
我們的大宅子
1914年,我祖父已經賺夠錢,在堅尼地道給家人建了座大宅子。堅尼地道是一條東西向的馬路,沿著香港島半山蜿蜒向上延伸,朝北的一面山腳就是擁擠的皇后大道東大街。堅尼地道是半山第一排,也是當時當地政府允許華人入住的地勢最高的地方。當時許多華人富商都在俗稱“二馬路”的堅尼地道上建豪宅,羅家大宅也是其中之一。越過通往太平山頂最主要的干道——花園道另一頭,在半山上同一高度的干德道,沿路也建了很多豪宅。我寫這本書的時候,豪宅區只剩下顏成坤的宅子,但也已經荒廢了。但在20世紀最初的幾十年,香港有頭有臉的華人家庭都住在半山第一排的堅尼地道和干德道上。
不管有意識與否,我們的祖宅和它所代表的一切,以各種方式影響著我的生活。它宏偉的氣勢、蘊含的傳統,還有它象征的社會地位,都在我內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失去它的過程都在我的生命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羅家大宅正面,建于1914—1918年
宅子建于1914年到1918年,樣式并不常見,但氣勢磅礡。結構相當復雜,主體有三層樓高,有屋頂花園;兩邊側翼都建了樓房,每層都有個小小的花園。左右側翼都有四層樓高,而且有寬闊美麗的屋頂,可以俯瞰腳下灣仔的全景、遠處的港口及更遠的九龍。屋頂上擺了兩個巨大的陶罐,是為了消防救災預備的。天哪,我們當時竟然認為靠這么點水就能救火!主樓的底層是豬欄和傭人的房間。再往下,在房子的北面越過陡峭的山坡,朝向灣仔那一面,是我們家一大片梯田般的菜園。宅子在堅尼地道上,有個富麗堂皇的大門,這里其實是大宅主體結構的三樓,沿著宅子旁邊走253個梯級下去,就到了皇后大道上。
東西兩個側翼都有各自的門牌號碼。祖父母住在19號四樓,我們一家住相連的17號四樓。我爸爸是祖母親生的大兒子,所以我們可以跟祖父母住同一層樓。住在大宅子里的人都必須嚴格遵守這套長幼有序的規矩,數十年如一日,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夾在左右側翼當中,在雄偉的正廳門面和堅尼地道中間是一個小小的庭院,四邊花園環繞。二樓兩邊小花園有高大的玉蘭樹。簡單來說,這宅子自成一個世界。
14歲那年,我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好學生,得以擁有自己的房間,不必再跟哥哥共享。我很用功,成績一向很好,祖父非常以我為榮,對我總是很慈祥。我家雖然是很傳統的重視男孫的華人家庭,但我這個孫女卻很得寵。后來我進了劍橋大學,家人更是引以為傲。
我搬到廚房上面的一個小廂房,可以任我布置,把它變成我自己的小天地。這件事對我意義非常重大,也是我第一次有機會展現自己的設計才華。我對所謂的“中國風”非常感興趣,“中國風”也就成了我房間的主要風格。那時候我特別喜歡藍色,當然是淺藍,因為根據中國傳統,青藍色是死亡的顏色,是葬禮上才用的,但淺藍色沒問題。我在淺藍色的房間里睡覺、讀書,直到離開香港去英格蘭。現在我聽算命師的話,不再用藍色了,改為不同深淺的紅色。不過誰又說得準命運到底怎樣左右我們的人生呢?我從英國回來后,說服祖父讓我搬出那個小廂房,并且把車庫上面的房間改裝成自己的空間。這次我還是親手布置,直到現在我還認為那是個杰作呢。
從正門一路往里邊走到宅子的三樓,是一個大而陰暗的會客室,擺著深色的木頭家具。往下走一層到二樓,住的是大伯夫婦和他們的八個孩子。這一大家人不但占據一整層樓的兩邊,地下室部分空間也歸他們使用。后來房子賣掉了,一切都不同了。有很長一段時間,家人都責備我父親,怪他失去了家產。在我努力自創品牌的那段日子里,也有些家人覺得我太高調了。但最后我們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做出了一番成績。我二堂哥羅啟熙是建筑師,他居中協調,下了不少功夫。我弟弟羅啟耀也出了不少力。他們都在加拿大讀書,走得很近。
他們常一起打高爾夫球。最近幾年我們甚至特意安排定期聚餐,大家聚在一起就還是從前那個大家庭,當年的摩擦成了陳年往事。過去的事總算過去了,我希望家人們的感情會更深厚。
住在堅尼地道的華人富商生活多姿多彩,而我們這些后代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四處探索。我們想要和需要的一切(包括我的小學圣方濟各學校)都在附近。我還記得過了我家往西走有一大片竹林,然后沿著堅尼地道走下去就會來到20世紀30年代創校的同濟中學。
堅尼地道上最大的一棟豪宅是利家大宅,利希慎家族擁有山腳下皇后大道東和銅鑼灣的大片地產。在我們的東邊是胡家,我家敗落后,合和實業的老板胡應湘買下了我們的土地和大宅子。他也想買下胡太太的大花園和房子,不過她硬是不肯賣,并跟死神拉鋸了好一段時間,才終于讓胡家等到。

羅家大宅正門,門牌號碼是堅尼地道17-19號

中庭花園,直通宅子三樓
他們在我家宅子和花園所在的那塊地上面建了合和中心,現在人們可以從堅尼地道的入口直接走進合和中心十七樓,然后再搭電梯下到一樓。這是直達皇后大道東的公共通道,我常走這條路,很多人都會走這條快捷通道。但據我所知,合和計劃重新發展,把合和中心擴建成香港島上最大的一棟建筑。到時候,胡應湘和他的家族會擁有大片土地,從我們的老家開始一直到嘉諾撒圣方濟各書院。他們會在這里興建一連串豪華大廈,歷史悠久的堅尼地道會變成一條寬闊的大馬路,到那個時候,老香港的風華就一點也不剩了。但至少我在心里還能看見我們的大宅子、一階一階的花圃和隔壁的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