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道德的準則(1)
- 羅素的智慧
- 劉燁
- 5362字
- 2014-05-31 11:20:57
漂流于荒島的魯賓遜,也曾辛勤勞作、自我克制和深謀遠慮,這些都應該被視為道德方面的品質,如果我們都能信守這部分道德,則世界一定會變得美好。然而,這終究不是道德最重要的部分?,F行的道德是功利主義和迷信的奇特的混合物,而迷信的部分則在其中占有較大的比例。迷信是道德準則的起源。這是一位偉大哲人在數十年前,對其所處時代道德的精辟論述。
美好的人生
按語:
何謂美好的人生?羅素告訴我們,美好的人生是由愛所喚起,并為知識所引導。愛是一個含有多種情感的字眼,我們的愛總是游移于純粹的歡喜和純粹的仁慈之間;知識并不是指道德的知識,而是指科學的知識以及特定事實的知識。對于美好的人生而言,愛與知識都是必要的。
關于美好人生的見解,對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而言各不相同。有人認為監獄是遏制犯罪的良策,還有人則堅持認為教育效果更佳。
對美好人生的看法,羅素并不打算說明誰對誰錯,也不想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如何的正確,他只是想說出自己的觀點,并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贊同。羅素的觀點如下:
美好的人生是由愛所喚起,并為知識所引導。
無論是有愛而沒有知識,還是有知識而沒有愛,都不可能產生美好的人生。在中世紀,當一個國家出現了瘟疫時,教士便會帶領人們聚集在教堂里祈禱,結果是在如此擁擠的環境里,瘟疫得以更迅速地傳播。這便是有愛而沒有知識的例子。而戰爭則是有知識而沒有愛的例子。在這兩個例子中,結果都是大規模的死亡,而不可能產生美好的人生。
愛與知識都是必要的,但在某種程度上,愛則更為必要,因為愛將引導明智之士去尋求知識,以清楚地知道如何使所愛的人獲益。相反,如果人們沒有知識,他們將迷信于道聽途說,往往會好心而辦了壞事情。例如,對于病人而言,一位能干的醫生要比最忠誠的朋友更為有用;對于民眾的健康而言,醫學知識的進步要比孤陋寡聞的慈善更有貢獻。
愛是一個含有多種情感的字眼。作為一種情感的愛,總是游移于兩端之間:
愛的一端是純粹的歡喜。對于無生命的物體,如一幅風景畫,一支奏鳴曲等,我們只會產生歡喜。通常,這種歡喜在兒童之中比在成年人中更為強烈,因為成年人看待事物往往帶有功利主義的色彩。對于我們人類的情感而言,歡喜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當我們僅僅從審美的角度來觀察事物時,有一些人頗具魅力,而另一些人則恰恰相反。
愛的另一端是純粹的仁慈。例如,有人為幫助麻風病人而犧牲了生命,在這種情況下,他人所感受到的愛不可能帶有任何審美歡喜的成分;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有時是出于審美的歡喜,但當這種成分不存在時,父母的愛心依然強烈。
最完美的愛是歡喜和美好愿望這兩種成分不可分解的結合。父母對漂亮且成功的孩子所感到的快樂就包含著這兩種成分。
沒有美好愿望的歡喜,也許是殘酷的;而沒有歡喜的美好愿望,則容易變得冷漠和高傲。
我們渴望他人美好愿望的程度,是由我們感到自己需要幫助或面臨他人傷害的程度而定的。但對于人生則不盡然,我們渴求愛,目的在于擺脫孤獨感以及求得“被理解”。這不僅僅是仁慈的問題,也是同情的問題。那些對我們生有愛意的人,不僅應當希望我們好,而且也應該知道如何使我們幸福。毫無疑問,這屬于美好人生的另一成分的問題,即知識的問題。
在此,我們就被帶到知識的必要性這個問題上來了。當我們說知識是美好人生的一個組成部分時,我們并不是指道德的知識,而是指科學的知識以及特定事實的知識。
如果我們希望達到某一目的,知識可以給我們指出方法,當然,這種知識也可能在無意中轉化為道德的知識。但是,除非我們考察了行為可能產生的各種結果,否則,我們并不能判斷哪一種行為是正確的,哪一種行為又是錯誤的。所有道德的準則都必須接受檢驗,即它們能否實現我們希望達到的目的。
事實上,我們“應當”希望的東西,只不過是他人要求我們希望的東西。其通常是諸如父母、教師、警察、法官等權威人士要求我們希望的東西。如果你對某人說“你應該做某某事”,你這句話的動機在于他對得到你的贊賞的欲望——伴隨著你的贊賞或不贊賞而來的,可能還有獎勵或懲罰。既然一切行為皆源于欲望,那么,非常明顯,道德的概念并不重要。
理論上的道德是多余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即可一目了然。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了,愛使你希望治好孩子的病,而科學則告訴你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在此,并不存在一個道德理論的中間段來論證你的孩子還是以得到治療為好。你的行為直接源于實現目的的希望以及知識。這一點適用于一切的行為,無論行為是好是壞。
沒有任何辦法可以使人們去做他們不想做的事??尚械霓k法是通過一種獎罰制度來改變他們的欲望,因此,立法機構中的道德家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制定一套獎罰制度,才能取得立法機關所希望的最佳效果。如果我們說立法機關缺乏良好的愿望,也就是說,立法機關與我們社會的某一些愿望相沖突,離開人類的欲望,便沒有了道德的標準。
因此,道德與科學的差異不在于知識的種類,而僅僅在于欲望。道德方面所需要的知識與其他方面所需要的知識并沒有多大的不同,所不同的是,有些目的被希望達到,而正當的行為有助于這些目的的實現。當然,如果正當行為的定義要獲得廣泛的認可,其目的就必須是大多人所希望的。如果誰將正當行為定義為能夠增加他個人收入的行為,想必大多數人都不會同意。任何道德論據的效力在于其科學的部分,亦即證明此類行為是實現大多數人所求目的的手段。
現在,我們可以對美好人生的定義加以更加準確的解釋了。當我們說美好的人生是由受知識引導的愛所構成的時候,那激勵我們的欲望是盡可能地去過這種生活,并看到其他人也過這種生活。這句話的邏輯含義是:在一個人們能如此生活的環境之中,比在一個缺少愛或知識的社會里,可以有更多的愿望得到滿足。但我們并不是說,這樣的人生是有“道德的”或是“罪惡的”,因為實際上這兩種概念并沒有科學的根據。
道德的準則
按語:
羅素站在一個批判者的立場,批判了其所處時代的道德。他指出,所謂的道德是功利主義和迷信的一種奇特的混和物,而迷信的部分則在其中占有較大的比例。迷信是道德準則的起源。迷信的道德施加予人本可以避免的痛苦:使家庭中孩子過多,貧窮,營養不良,住房擁擠;使貧窮人家的女人享受不到平等的待遇,用貧窮罪宣判眾多工人子女的死刑;使人們失去思考的能力,從而導致情感主義盛行和批評精神缺乏……
道德的實際需要,產生于同一個人或不同的人、在同一時間或不同的時間的欲望沖突。假設一個人既想飲酒,又想能勝任他第二天早晨的工作,如果他所采取的方式僅能給他的欲望以較小的滿足,那么,我們認為他是不道德的。至于那些過于放縱和奢侈的人,即使他們只損害自己,并未損害他人,我們也認為他們是不道德的。
羅素認為,謹慎是美好人生的一部分。漂流于荒島的魯賓遜也曾辛勤勞作、自我克制和深謀遠慮,這些都應該被視為道德方面的品質,因為這些品質增加了他的滿足,又未損害他人。這一部分道德在教育兒童方面十分重要,倘若他們日后能信守這部分道德,則世界一定會變得十分美好,因為這種道德足以使他們避免戰爭——戰爭是感情的行為,而非理智的產物。但是,無論謹慎是何等的重要,也終究不是道德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也不是引起理智問題方面的部分,因為它僅訴諸于個人的利益。
超出謹慎范圍之外的那部分道德,大體上而言,是類似于法律或規則的東西。它是一種療法,能夠使人們共處于一個社會之中,而不論其欲望有無沖突的可能。這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
一種是刑法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通過對以某種方式損害他人欲望的行為,施加令人不快的處罰,來達到表面的和諧。這也是一種社會責難的方法——被自身所處的社會認為不道德,是一種懲罰,為了避免這種懲罰,大多數人都會避免讓人知道他們違反了社會的準則。
另一種方法則是更為根本的方法,倘若一旦成功,將會得到更加令人滿意的結果。即通過最大限度地減少沖突的機會來改變人們的性格和欲望,手段是使一個人的欲望的滿足盡可能與另一個人的欲望的滿足相一致。愛之所以比恨好,是因為愛能使人們的欲望變得協調,而非沖突。在兩個相愛的人中,成敗與共;而在兩個相恨的人中,一方的失敗則是另一方的成功。
在羅素看來,其所處時代的道德是功利主義和迷信的一種奇特的混合物,而迷信的部分則在其中占有較大的比例。
迷信是道德準則的起源。最初,某些行為被認為是神所不喜歡的,于是通過法律加以禁止,因為神的憤怒會加諸于整個社會,而不僅是犯罪者本人。由此產生出罪的觀念,也就是說神不喜歡的即為罪。至于某些行為為什么為神所厭惡,卻說不出一個理由,但這些禁令卻是至高無上的權威。
顯然,一個具有科學人生觀的人,是不會為《圣經》的經文或教會的教義所嚇倒的。他也不會滿足于說:“某某行為是有罪的,此事的結局應是那樣的?!彼麑⒄{查這一行為是否有害,或者相反,調查另一行為是否有害。于是他將發現,我們現行的許多道德,其來源完全是迷信,包含著無謂的殘酷,假如人們能對周圍的人懷有善心,那迷信是會被拋棄的。然而,傳統道德的衛道士卻很少有善心,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教會頭面人物對軍國主義的偏愛中看出來。我們不禁想到,他們之所以重視道德,是由于道德能使他們施加痛苦的欲望得以合法的發泄。對他們而言,罪人是準予捕獵的鳥獸,因而無需寬容!
讓我們考察一下從生到死的普通人生,并注意迷信的道德是如何施予本可以避免的痛苦的。我們從胚胎講起,因為這里迷信的影響特別值得注意。如果父母沒有結婚,那孩子便會蒙受恥辱,而這顯然是不應該有的。如果父母一方有花柳病,很可能會遺傳給孩子。就家庭的收入而言,如果孩子過多,便會出現貧窮、營養不良、住房擁擠,而且還可能亂倫??墒谴蠖鄶档牡赖录覅s認為,還是讓父母不知道如何通過避孕來避免痛苦為好。于是,為了取悅這些道德家,痛苦的人生遂落到千百萬人的頭上,這些人本不該存在,只因為道德家們認定沒有生兒育女欲望的性交是罪惡的。而有了這一欲望則不是罪惡的,即使那后代注定要受苦。諸如此類的痛苦,都是主教和政治家們以道德的名義,煞費苦心賜予的。如果他們對兒童尚存一些憐愛之心,則他們斷不會堅持那殘酷至極的道德準則了。
在出生期和嬰兒期,一般的孩子受經濟之苦較迷信之苦為多。當富裕人家的女人生孩子時,她們有最好的醫生、最好的護理、最好的飲食、最好的休息和最好的鍛煉。工人階層的女人是享受不到這些優待的,她們的孩子常因此而夭折。政府當局雖然在照顧母親方面做了點事情,但那實在是微不足道的。就在政府當局削減對哺乳母親的牛奶供給以節省經費時,他們卻準備耗費巨資為富人住宅區修路,而那里的人員往來卻十分稀少。他們必須知道,他們做出這項決定無異于用貧窮罪宣判眾多工人子女的死刑。但是,這些統治者卻得到絕大多數牧師的支持,這些牧師以教皇為首領,使得全世界巨大的迷信勢力都來維護社會的不平等。
在教育的各個階段,迷信的影響是災難性的。一部分兒童有思考的習慣,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鏟除他們的這種習慣。凡提出不便回答的問題的,均遭到呵斥或者懲罰。集體的情感被用來灌輸某些信仰,尤其是民族主義的信仰。資本家、軍閥和教士在教育方面通力合作,因為他們的權力都依賴于情感主義的盛行和批評精神的缺乏。在人的本性的幫助下,教育正在成功地增加和強化一般人的這些傾向。
在中等和高等學校,情形則更糟糕。在那里要做禮拜,而且由牧師全權掌管道德方面的事情。牧師作為道德教師,幾乎必然有兩方面的失誤:他們一方面譴責無害的行為,另一方面卻又寬恕極為有害的行為。他們大多譴責節制生育,而無一人譴責丈夫使其妻子死于多產的殘酷的行為。有這樣一個牧師,他的妻子九年內生了九個孩子。醫生告誡他,如果她再生一胎,將不免于死。第二年她又生了一個,結果死了,無人譴責牧師,他依然保持著他的圣職,并又娶了一個女人。只要牧師們繼續寬恕殘酷而譴責無辜的快樂,他們作為道德的保護者,就只能起著壞的作用。
迷信對于教育的另一個不良影響,就是缺少有關性行為的教育。主要的生理事實應當在青春期前,當它們尚未產生刺激性時,得以簡單而自然的講述;在青春期間,則應當進行非迷信的道德教育。應當教育青年男女,若非雙方情愿,性交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正當的。這與教會的訓誡恰好相反。教會認為,只要雙方已婚配,而且男方希望再要一子,則無論女方何等的不情愿,性交都是正當的。應當教育青年男女相互尊重對方的自由,應使他們認識到,任何人都沒有支配對方的權利,嫉妒和占有欲會毀滅愛情。應當教育他們,生兒育女是一件大事,只有當孩子確有可能獲得健康、良好的環境和父母的養育時,才可決定生育。但是,也應當教會他們節制生育的方法,以確保生育是他們的意愿。最后,應該使他們懂得花柳病的危險以及預防和治療的方法。照此方式進行的性教育,可望極大地增加人類的幸福。
金錢的崇拜
按語:
關于金錢,羅素認為,成為問題的不是那種當做手段來達到某種目標的對于金錢的愿望。一個奮斗中的藝術家可能為了有空閑可以從事藝術而愿有金錢,但是,這樣的愿望是有限的,只要有一個很小的數目就可以完全滿足。換言之,合理的金錢愿望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羅素所反對的金錢的崇拜,指的是一種信仰,即認為一切價值都要用金錢來衡量,金錢是人生成功與否的惟一尺度。毫無疑問,羅素是正確的,對于金錢,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正確的認識。
羅素指出,所謂金錢的崇拜,指的是一種信仰,即認為一切價值都要用金錢來衡量,金錢是人生成功與否的惟一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