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鞅: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中宣部2022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 王向輝
- 486字
- 2021-03-12 16:41:23
導讀
商鞅(約前395—前338),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是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本是衛人,又稱衛鞅、公孫鞅,因被秦孝公封采邑于商地,因此也被稱為商君。《史記》有《商君列傳》記載其人、其事。
商鞅本來是魏相公叔痤府中的中庶子(戰國時國君、太子、國相的侍從),公叔痤臨死時曾在魏惠王面前大力舉薦他,但惠王不以為意。公元前361年,商鞅在看到秦孝公的求賢令之后,前往秦國,通過秦公寵臣景監的推薦與秦公數次會面,暢談變法強秦的大計,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與賞識。商鞅在御前廷議中與以甘龍、杜摯為首的保守派進行了激烈的交鋒,最后被秦孝公任命為左庶長,主持秦國的變法。商鞅徙木立信,渭水殺囚,處罰公子虔和公孫賈,在秦國積極推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商鞅以法家思想為指導,系統深入地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稅收、度量衡等制度,并推行縣制,移風易俗,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過十八年的變法革新,秦國最終成為戰國中后期最有實力的強國,為其后來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商鞅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雖然最終死于非命,成為一位悲劇性人物,但商鞅變法卻震古爍今,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