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十歲登極的小皇帝
一、短暫的皇太子生涯
本書的傳主,姓朱,名翊鈞,登極后,改年號為萬歷,人稱萬歷皇帝;死后,廟號神宗,史稱明神宗。他出生的時候,祖父朱厚熜當朝,即嘉靖帝(明世宗);父親朱載垕,當時還是一個親王——裕王。據說,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嘉靖帝冊立二子載壑為皇太子,三子載垕為裕王,四子載圳為景王。大禮舉行完畢,太監各持所賜冊寶歸府,誤將皇太子冊寶與裕王冊寶調錯,太子拿到的是裕王冊寶,而太子冊寶卻到了裕王府。其時太子已身患絕癥,不久夭折,年僅十四歲。這一差錯引起朝廷內外官僚駭怪。因為裕王與景王雖分別排行第三、第四,其實同歲,大臣們頗以為皇上有所偏袒。景王于冊封四年之后去世,人們紛紛議論,以為冊寶之兆久定于冥冥之中。終嘉靖帝一朝,太子死后,未再建儲位,但皇位繼承人已非裕王莫屬了。[1]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朱厚熜死。十二月二十六日,朱載垕即位,改明年為隆慶元年,死后廟號穆宗。
隆慶帝繼承的是他父親世宗留下的爛攤子,所幸的是內閣元輔徐階撥亂反正,召用建言得罪諸臣,死者恤錄,將方士付諸法司論罪,罷除齋醮工作及政令不便者。朝野為之號慟感激。
隆慶帝朱載垕共生育四個兒子,長子、次子先后夭折,僅存三子翊鈞、四子翊镠。
朱載垕身為裕王時,娶昌平人李銘之女李氏為妃,生長子翊,五歲時夭折,贈號裕世子,隆慶元年(1567年)追謚為憲懷太子。李妃短命,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十三日死,葬于金山,隆慶元年正月二十九日謚為孝懿皇后,封其父為德平伯。隆慶六年(1572年)九月十九日,將隆慶帝與李皇后合葬于昭陵。[2]
嘉靖三十七年九月,朱載垕又選通州陳氏為裕王妃。當他即位后,于隆慶元年將陳氏冊為皇后(孝安皇后)。朱載垕是個耽于聲色之徒,對皇后頗為冷落。陳皇后略微有所勸諫,朱載垕索性借口她“無子多病”,把她移居別宮。不料外間傳言蜂起,以為皇后左右無侍者,病日甚一日。外廷大臣對如此大事——母儀天下的人遭到冷遇,莫不憂心忡忡,又不敢犯顏直諫。這種沉悶的空氣被勇敢的試御史詹仰庇(字汝欽,號咫亭,福建安溪人)打破了。某日,詹仰庇上朝,遇見太醫,便急切地詢問皇后近況,得知皇后病情危篤,便奮筆疾書了一道奏疏,犯顏直諫。他在奏疏中寫道:“近聞(孝安皇后)久離坤寧宮,置之別宮,寢食起居,左右無侍,以致抑郁成疾。陛下略無眷顧,中外憂患。萬一不起,如圣德何!”
詹仰庇自知作為一個御史上疏批評皇上,又議論宮闈之事,是大忌諱,所以是冒死進諫。他說:“人臣之義,知而不言當死,言而觸諱亦當死。臣今日固不惜死,愿陛下采聽臣言,立復皇后中宮,時加慰問。”措詞是尖銳的,態度是真誠的,朱載垕看了無可挑剔,拿起筆來在上面親筆批答道:“后無子多病,近移居別宮,冀稍安適,或可暢意。爾不曉內廷事,乃妄言。”[3]
看來,帝后之間的關系相處得并不好,但也不像外間傳聞的那么壞。朱載垕并沒有因此事嚴懲詹仰庇,便是明證。本來詹仰庇上疏后思忖,此番必遭重譴,同僚們也為他捏一把汗。待到圣旨下,竟如此淡然地申斥幾句了事,令詹仰庇驚喜過望。
朱載垕的次子翊鈴,生下來還不到一年,就夭折,贈號藍田王,隆慶元年追加封謚靖悼王。奇怪的是,《明史》說這個皇子,“母氏無考”[4]。這顯然是朱載垕在裕王府耽于聲色的結果。所謂母氏無考,并非不知下落,有不得已的苦衷而隱諱不言,亦未可知。
朱載垕第三子、第四子均為李氏所生。李氏,順天府漷縣人。其父李偉,字世奇,為避亂,攜家遷居京師。不久,李氏被選入裕王府,作為宮人,侍候裕王朱載垕。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生朱翊鈞。朱載垕即帝位后,于隆慶元年冊封李氏為貴妃。[5]隆慶二年,李貴妃又生朱翊镠,四歲時冊封為潞王。[6]
朱翊鈞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八月十七日酉時。那時,他的兩位兄長早已死去,而弟翊镠還未出世,是獨子,深得父親喜愛,父親意欲冊立他為皇太子。
隆慶二年(1568年)春,張居正以內閣輔臣身份,向隆慶帝上《請冊立東宮疏》,建議及早冊立朱翊鈞為皇太子。他向皇上指出,太子是國之大本、君之儲貳,從來圣明帝王莫不預定儲位,表示對宗廟、社稷的尊重。張居正說,當初他在裕王府邸時,就知道皇子聰明岐嶷,睿質夙成。去年皇上登極之初,禮部官員就曾疏請冊立皇太子,而皇上以為皇子年幼,擬先賜名而后再冊立。本朝早立皇太子不乏先例,宣宗于宣德三年(1428年)立英宗為皇太子,時年二歲;憲宗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立孝宗為皇太子,時年六歲;孝宗于弘治五年(1492年)立武宗為皇太子,時尚未滿歲。現在皇子已六歲,伏望皇上于今春吉旦,早立儲宮之位,以定國本,以慰群情。[7]
這一建議被隆慶帝采納。隆慶二年三月初八日,為了冊立皇太子,隆慶帝親自告于奉天殿。奉天殿即皇極殿,俗稱金鑾殿,在皇極門內,居中向南,金磚玉瓦,巍然屹立于須彌座臺基上,九間,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建筑物。殿中設寶座,四周環繞六根瀝粉金漆巨大蟠龍柱,頂上罩蟠龍井。這個莊嚴肅穆的宮殿是皇帝舉行隆重儀式的場所。[8]爾后,隆慶帝派遣英國公張溶、鎮遠侯顧寰、駙馬都尉鄔景和、安鄉伯張鋐等祭告郊廟社稷。[9]
三月初九日,隆慶帝在皇極殿傳制:冊立皇子(翊鈞)為皇太子。命成國公朱希忠為正使持節,大學士徐階為副使,捧冊寶詣文華殿行禮。朱希忠,字貞卿,鳳陽懷遠人。嘉靖十五年(1536年)承襲父親朱鳳的爵位成國公,其后又掌五軍都督府事,是當朝的一位元老重臣。[10]徐階,字子升,號少湖,一號存齋,松江華亭人,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歷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嘉靖四十二年取代嚴嵩為內閣元輔。嘉靖帝卒,隆慶帝立,他以顧命大臣仍為元輔。[11]由他們二人作為正副使節,主持皇太子冊立典禮,顯示了隆慶帝對太子的珍愛。
冊立皇太子的冊文,是一篇典型的官樣文章,它以皇帝的口氣寫道:
蓋聞萬國之本,屬在元良;主器之重,歸于長子。朕恭膺景命,嗣撫丕圖,遠惟古昔早建之文,近考祖宗相承之典,爰遵天序,式正儲闈。咨爾元子(翊鈞),日表粹和,天姿穎異。誕祥虹渚,夙彰出震之符;毓德龍樓,允協繼離之望。是用授爾冊寶,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12]
這一天,隆慶帝還頒詔天下。詔書中重申“預定儲貳,所以隆國本而系人心”的道理,表彰朱翊鈞“英姿岐嶷,睿質溫文,仁孝之德夙成,中外之情元屬”。還向臣民們表白,冊立皇太子實在是出于群臣的再三懇請:“昨朕嗣登大寶,文武群臣即以建儲為請。朕以子年方在幼沖,未之許也。茲者禮官復稽先朝彝典,疏懇至于再三。詢謀僉同,理難終拒,爰諏吉日,祗告于天地、宗廟、社稷,授冊寶立(翊鈞)為皇太子。”為了普天同慶,皇帝特地頒布“寬恤事宜”,除了對宗室子女、親王郡王及其他皇室親戚,還有兩京文官、在外文武官員、各邊將領及各處軍職人員,給予優惠外,還申明了對臣民們的皇恩:
隆慶二年三月十一日以前,凡官吏軍民犯法,除真犯死罪,及驅騙侵欺錢糧等,罪在不赦外,其余不論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一概赦免。
浙江等處布政司,并南直隸、北直隸府州縣,隆慶二年份秋糧(農業稅),除漕運四百萬石外,其余各存留地方者,減免十分之三。
南直隸、浙江原派藍靛、槐花、烏梅、梔子、紅花等染料,今后都準予免派,由工部召商買送織染局應用。
各處逃亡人戶,愿復業者,免除差役二年。山東、淮揚、鳳陽等處拋荒田土,許諸人告官承種,免除糧差(賦稅徭役)五年。[13]
三月初十日,冊立東宮禮成,隆慶帝在皇極殿接受群臣上表稱賀;六歲的皇太子朱翊鈞則在文華殿東廊,接受群臣上箋行禮。[14]
這一切,對于一個娃娃來說,似乎是一場兒戲。然而在他的父皇看來,卻是非同小可的頭等大事,皇太子是他的“儲貳”(接班人),非得著力調教不可。于是,到了隆慶六年二月,當皇太子十歲的時候,隆慶帝親自為他選擇了教官,即東宮輔導。皇太子的老師,都是當時聲名顯赫的高級官僚:高儀、張四維、余有丁、陳棟、馬自強、陶大臨、陳經邦、何雒文、沈鯉、張秩、沈淵、許國、馬繼文、徐繼申。到了三月,皇太子就正式“出閣就學”,開始接受傳統文化與倫理道德的訓練,以便有朝一日能成為一個稱職的皇帝。
一天,朱翊鈞在御道西側遇見內閣輔臣,客氣地說:“先生良苦翊贊。”輔臣頓首答謝說:“愿殿下勤學。”朱翊鈞回答:“方讀《三字經》。”少頃,又說:“先生且休矣。”[15]
朱翊鈞孝順而聰明過人。某日,隆慶帝在宮中騎馬奔馳,他見了便勸諫道:“陛下天下主,獨騎而騁,寧無銜橛憂!”那意思是,你一個人騎馬馳騁,不怕摔下來嗎?兒子天真無邪的愛,讓隆慶帝感到說不出的欣慰,立即下馬,愛撫慰勞了一番。朱翊鈞對陳皇后也很孝敬。陳皇后不是他的生母,而是嫡母,又居于別宮。他每天早晨起床后,必定要隨生母李貴妃到別宮去請安,稱為“候起居”。陳皇后無子,很喜歡翊鈞,每天早晨聽到太子與貴妃的腳步聲,心情就特別歡快興奮。見到翊鈞,便拿出經書,詢問他就學的近況。翊鈞無不響亮地對答如流,在旁的李貴妃心中也竊竊自喜。由于翊鈞的溝通,兩宮日益和睦。[16]
然而,這個準備時間委實太短暫了。朱翊鈞出閣就學僅兩個月,父皇就駕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