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脂肪移植隆乳術與面部脂肪雕塑
- 李京主編
- 1276字
- 2021-04-16 15:21:14
第六章 乳房的解剖基礎知識
乳房組織解剖學:乳房內的主要結構為乳管、乳腺小葉和腺泡,還有不同數量的脂肪、纖維組織及神經、血管和淋巴管分布。成人的乳管有15~20支,自乳頭作放射狀排列。每根乳管自乳頭開口至管的終末部各自形成一乳管系統,構成了乳腺葉。若從乳頭開口處深入,初為較狹窄的乳管(約0. 5cm長),繼而為較膨大的壺腹部、大乳管,再分支為小乳管(也稱收集管)及其附近的若干腺泡,即構成了乳腺小葉,為乳腺解剖上的結構單元。一個乳房所含的乳腺葉的數目是固定不變的,而腺泡的大小也可以有很大差異。
一般青年婦女的乳腺小葉數目多而體積大,絕經后小葉明顯萎縮,有人一個小葉僅有3 或4個腺泡,甚至僅有小乳管表示小葉的位置存在(圖6-1,圖6-2)。

圖6-1 乳房組織解剖圖
乳房的大體解剖學:乳房應位于胸前第2~6肋之間,附著于兩側胸大肌筋膜上、胸骨緣與腋前線之間;乳頭應突出略向外偏,位于第4~5肋間水平;乳頭到劍突的距離為11~13cm或距胸骨正中線10~10. 5cm,兩乳頭間距離約為22~26cm。

圖6-2 乳房組織解剖圖
乳房內部主要結構是乳腺組織、不同數量的脂肪、纖維組織及神經、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在其周圍。結締組織與上皮組織間無間隙(圖6-3)。

圖6-3 乳房內部主要結構
乳腺葉和乳腺小葉間有纖維組織包圍間隔,纖維間隔與皮下組織中的淺筋膜淺層有很多纖維束相連,該纖維束成為乳房懸韌帶(Cooper韌帶),每個懸韌帶之間充滿了脂肪組織。該韌帶將乳腺固定于皮膚上,使乳房在皮下既有一定活動度,又能使乳房在直立時不至于下垂。
乳房下皺襞韌帶起于胸骨及第5肋間內側骨膜和第5和第6肋間的外側筋膜(胸大肌外緣水平),遠端止于乳房下皺襞的皮膚的真皮層。該韌帶與內側腹直肌筋膜、前鋸肌筋膜相延續。該韌帶起懸吊和固定乳房、防止下垂的作用(圖6-4)。

圖6-4 乳房結構圖
乳腺組織再深層則為胸大肌。胸大肌寬而厚,呈扇形,起自鎖骨的內側半、胸骨和1~6肋軟骨,止于肱骨大結節嵴。表面有一層胸大肌筋膜包繞。再深一層為胸小肌和肋骨。
乳腺外側的血供主要由胸外側動脈供給。乳腺內側的血供主要由胸廓內動脈及其分供給。在乳腺組織內,這兩套動脈供給系統均有共同的吻合支形成動脈網。另外,胸肩峰動脈亦對內外側乳腺組織均有供血。肋間動脈穿支供應了乳房基底部腺體。而乳腺的靜脈回流除了皮下靜脈網外,主要通過乳內靜脈的筋膜間穿支、腋靜脈和肋間靜脈。
而乳頭乳暈復合體的血供仍有爭議。外國學者Nakajima認為胸外側動脈分支和胸廓內動脈穿支供應。而另一名外國學者Hester則認為胸外側動脈、肋間動脈穿支、胸肩峰動脈穿支從腺體基底部上行,經乳腺導管間上行供應乳頭乳暈(圖6-5)。
乳腺的先是細小淋巴結在腺小葉周圍形成,其收集的淋巴管沿著乳管到達乳頭位置,再匯入乳暈下淋巴管網。乳暈下淋巴管網再沿著不同的徑路分別回流至腋窩淋巴結、鎖骨下淋巴結、鎖骨上淋巴結、乳房內側淋巴結、肋間后淋巴結、對側腋窩淋巴結、膈下淋巴結(圖6-6)。
乳腺的神經分布是第2~6肋間神經的前皮支和外側皮支。前皮支分布于乳房內側,外側皮支分布于乳房外側。乳頭乳暈復合體的神經支配主要是第4肋間神經的前皮支和外側皮支。

圖6-5 胸部動脈靜脈分布圖

圖6-6 乳腺周圍淋巴結群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