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肥胖相關性腎小球病的治療對策及防治展望
從前認為ORG是一個良性疾病,但是其后觀察發現,部分OB-FSGS患者確能逐漸進展至終末腎衰竭。所以,對ORG應積極治療,以盡力延緩或阻止腎臟病進展。ORG需要綜合治療,下列措施可考慮應用:
一、減輕體重治療
ORG系由肥胖導致,因此減肥是最有效治療方法。動物實驗及臨床觀察均證實,減輕體重可顯著減少尿蛋白,延緩腎損害進展。甚至體重僅僅中度下降,數周后尿蛋白即能顯著減少。Morales等對慢性腎臟病(CKD)肥胖患者進行研究發現,患者體重從87. 5±11. 1kg減至83. 9±10. 9kg,僅減少4. 1% ±3%( P<0. 05),5個月后尿蛋白即從2. 8±1. 4g/d減至1. 9±1. 4g/d,減少31. 2%±37%( P<0. 05)。
(一)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
欲減輕體重首先應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減少飲食熱量攝入,增加體力活動。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這必須與營養師配合,由營養師親自指導患者膳食;并應加強宣教,將疾病知識教給患者,使他們充分認識減肥重要性,自覺堅持治療。
(二)減肥藥物
上述治療無效時才考慮應用藥物,而且藥物治療也需與控制飲食及增加體力活動配合,才能獲得良好效果。減肥藥物曾經有如下3種:神經末梢單胺類物質(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鹽酸西布曲明(sibutramine,1997年批準上市);胃腸道脂肪酶抑制劑奧利司他(orlistat,1999年批準上市);及選擇性大麻素CB1受體阻滯劑利莫那班(rimonabant,2006年批準上市。臨床試驗已證實這些藥物在減肥上確有療效,能減少患者體重的8%~10%,其最大療效常在持續服藥20~28周時出現。
但是,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必須充分注意。鹽酸西布曲明因能升高血壓,增加心、腦血管事件,2010年后已被歐盟、美國及我國藥監部門禁用;奧利司他由于可能誘發肝功能損害,乃至肝衰竭,2010年后也已被藥監部門責令修改藥物說明,加以警示。利莫那班也有引起患者情緒障礙的報道。
(三)外科手術
對于那些極度肥胖(如NIH標準中BMI>40kg/ m 2的Ⅲ度肥胖),及應用上述各種方法減肥無效的患者,還可考慮做胃腸改道手術。幾位學者報道了手術減肥后1~2年的治療療效,術后1年與術前比較,體重(包括BMI)顯著下降,腎小球高濾過狀態減輕,尿白蛋白排泄量減少,而且此療效能鞏固至術后2年。
二、胰島素增敏劑治療
胰島素抵抗在ORG發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故可考慮應用胰島素增敏劑對ORG進行治療,包括雙胍類藥物如二甲雙胍(metformin)及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如曲格列酮(trosiglitazone,1997年上市)、羅格列酮(rosiglitazone,1999年上市)及吡格列酮(pioglitazone,1999年上市)。
二甲雙胍能增加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原異生及肝糖輸出,并能減少腸壁對葡萄糖的攝取,從而降低血糖。該藥副作用較輕,主要為胃腸反應(腹脹、腹瀉、惡心、嘔吐及食欲減退)。但是,腎功能不全時要減量使用(CKD3a期)或禁用(CKD3b~5期),因為該藥系從腎臟排泄,腎功能不全時藥物體內蓄積,可能引起嚴重乳酸酸中毒。
噻唑烷二酮類藥物是通過激活PPARγ而發揮治療效果,動物實驗及臨床觀察均顯示,這類藥物對肥胖Zucker大鼠及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均具有確鑿腎臟保護效應,能減少尿白蛋白排泄,并延緩腎損害進展。但是,這類藥能增加肥胖(增大脂肪細胞體積),并能導致水鈉潴留而加重心力衰竭。更重要的是,在廣泛應用后還發現曲格列酮具有嚴重肝毒性,有誘發急性肝衰竭風險,羅格列酮能顯著增加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腦卒中),增加死亡風險,所以這兩個藥已先后于1999年及2010年被許多國家(包括我國)責令禁用或慎用。此外,2011年美國藥監部門對吡格列酮也發出了警告,認為長期服用此藥有增加膀胱癌風險,應予注意。
三、拮抗血管緊張素Ⅱ治療
由于AngⅡ也參與了ORG發病,所以可應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或(和)血管緊張素AT1受體阻滯劑(ARB)來進行干預治療,同其他CKD治療一樣,伴隨或不伴高血壓的ORG患者均可應用,以減少尿蛋白排泄及延緩腎損害進展。臨床上至今僅有少數應用ACEI或ARB治療ORG的零星觀察,例如2001年Kambham等報道,18例接受ACEI治療的ORG患者,尿蛋白平均下降了1g/ d;同年Adelman等報道,3例美國非洲裔OB-FSGS少年接受了ACEI治療,結果尿蛋白從2. 9g/d下降至0. 7g/d;同年Praga等也報道,12例接受ACEI治療的OB-FSGS患者,治療前半年尿蛋白從4. 6± 3. 3g/d下降到2. 4±1. 3g/d,但是其后尿蛋白逐漸增加,至治療一年時已回復至治療前水平,不過其中多數患者體重也同時增加,作者分析體重增加可能影響了ACEI療效。今后很需要進行用ACEI或ARB治療ORG的大樣本臨床試驗,觀察長期治療后患者尿蛋白及腎功能的變化,以尋獲更有說服力的證據。
四、ORG合并癥的治療
ORG患者常合并代謝綜合征,因為兩者發病都與肥胖(尤其腹型肥胖)相關。在治療ORG時,對代謝綜合征的其他組分如高血壓、糖代謝紊亂(包括糖尿病)、脂代謝失調(主要為高三酰甘油血癥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及高尿酸血癥等也要同時治療,因為它們都能加重腎臟損傷,加速ORG進展。而且,治療這些并發癥時一定要達標(醫師應熟悉它們的治療目標值,此處不再贅敘),治療而不達標,對保護靶器官(包括腎臟)而言,與未行治療無本質區別。
五、對肥胖相關性腎小球病防治的展望
(一)加強對ORG危險因素研究,對高危患者早期實施干預
正如前述,肥胖患者在ORG發病上存在著易感性差異,我們推論這與體內ORG致病因子與保護因子的體內狀態相關,二者失衡且前者增多或(和)后者減弱時ORG即易發病。因此,對這兩組矛盾因子及其平衡狀態進行研究,并從中尋獲預測ORG發病的臨床實驗室指標,對指導ORG防治十分重要。已有學者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發現WC增粗或(和)腰椎4-5平面計算機斷層掃描腹腔脂肪面積增大、胰島素抵抗(用HOMA-IR評估)、血清胰島淀粉肽(amylin,又稱淀粉素)水平增高及血清脂聯素水平下降均可能影響ORG發病。我們最近發現血清α-klotho水平下降也與ORG發病相關。目前對ORG發病危險因素的了解還十分不夠,研究還需要繼續深入,而且單憑其中一個危險因素很難預測ORG發病,只有對多種危險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并做出危險分層,才可能得到良好預測效果。利用此危險分層從肥胖人群中篩選出ORG高危患者,早期實施干預,對ORG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二)深入研究ORG發病機制,進一步尋獲有效治療措施
只有深入了解疾病發病機制,才能有針對性地尋找有效治療措施。正如前述,對胰島素抵抗在ORG發病中作用的了解,促使臨床醫師應用胰島素增敏劑治療ORG。又如,對AngⅡ(包括脂肪細胞產生的AngⅡ)在ORG發病中作用的認識,又促進臨床應用拮抗AngⅡ藥物對ORG進行治療。筆者相信,隨著醛固酮在ORG發病中致病作用研究的深入,應用醛固酮拮抗劑對某些ORG患者進行治療也將成為可能。今后欲想獲得更多的ORG有效治療措施,深入研究ORG發病機制是前提及基礎。
(諶貽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