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雷火灸療法
  • 趙時碧主編
  • 946字
  • 2021-04-16 20:20:43

第八節 雷火灸的灸療原則與手法

一、 灸療原則
雷火灸是根據人體解剖學的功能,調節人體生理組織,使之恢復,與中醫學的臟腑學說、經絡學說相結合,產生新的灸療方法。但由于雷火灸火力猛,滲透力強,實按灸法容易使患者機體及深部組織造成傷害,為讓患者接受雷火灸,所以在灸療方法上,只能采用懸灸療法。
為了達到良好的灸療目的,在灸療時就不能僅僅只是灸療患處,或以經絡腧穴為主,而是施灸時要擴大患處周圍的機體部位,以更好地調節病灶周圍組織的各個有關生理系統功能的興奮(如微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淋巴系統、免疫系統),以能更好地達到對患處的病灶治療目的。所以灸療原則是以面罩位,帶腧穴(灸療包括患處周圍大面積組織或肢體上下組織的機體),然后選1~3個與該病灶處相關經絡上較為敏感的腧穴灸療,以達到更好的疏通經絡,增強療效。
二、 手法
就是雷火灸施灸時運用的各種技法,采取不同的灸療技術方法,就能達到雷火灸治療各種疾病的效果,手法如下:
1. 雀啄法
雷火灸火頭對準應灸部位或穴位,作形如雞啄米,雀啄食運動,火頭距皮膚1~2cm。此方法多用于泄邪氣(圖6-23)。
2. 小回旋灸法
雷火灸火頭對準應灸的部位或穴位,作固定的圓弧形旋轉,距離皮膚1~2cm為瀉,3~5cm為補,2~3cm為平補平瀉(圖6-24)。
圖6-23 雀啄法
圖6-24 小回旋灸法
3. 螺旋形灸法
雷火灸火頭對準應灸部位中心點,螺旋式旋轉至碗口大,并反復操作。一般距離皮膚2~3cm,作順時針方向旋轉(圖6-25)。
4. 橫行灸法
雷火灸火頭懸至病灶部位之上,灸時左右擺動,距離皮膚1~2cm為瀉;距離皮膚3~5cm為補(圖6-26)。
圖6-25 螺旋形灸法
圖6-26 橫行灸法
5. 縱行灸法
雷火灸火頭懸至病灶部位之上,灸時火頭上下移動,距離皮膚1~2cm為瀉;3~5cm為補(圖6-27)。
6. 斜行灸法
雷火灸火頭懸至病灶部位之上,火頭斜行移動,距離皮膚1~2cm為瀉;3~5cm為補。此方法在治療鼻炎等多種疾病時常采用(圖6-28)。
圖6-27 縱行灸法
圖6-28 斜行灸法
7. 拉辣式灸法
此為雷火灸創新手法。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平壓軀干軟組織,指尖處為施灸部位,手指往后移,火頭隨指尖移動,距離皮膚2cm。用時保持紅火,患者皮膚需有灼熱感(圖6-29)。
8. 擺陣法
用單、雙孔或多孔溫灸盒,根據患者不同的病情,在患者身體部位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溫灸盒平形、斜形或丁字形擺出橫陣、豎陣、斜陣、丁字陣等(圖6-30)。
圖6-29 拉辣式灸法
圖6-30 擺陣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寿县| 和静县| 崇义县| 昌图县| 黄冈市| 澄江县| 曲沃县| 额济纳旗| 永嘉县| 山阴县| 留坝县| 合山市| 自贡市| 乐陵市| 哈尔滨市| 大宁县| 太白县| 太湖县| 木里| 绥宁县| 诏安县| 遵义市| 密山市| 灵山县| 抚州市| 千阳县| 汤原县| 梁河县| 诸暨市| 文登市| 岐山县| 轮台县| 沧州市| 江西省| 商城县| 澄迈县| 会泽县| 广河县| 华蓥市| 合水县| 观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