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兩儀、四象、八卦
《易》道無窮,廣大悉備。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則備矣。《系辭傳》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大業者,即宇宙萬有。邵康節《皇極經世·觀物外篇上》曰:
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故曰:“分陰分陽,迭用剛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一分為二者,太極生兩儀也。二分為四者,兩儀生四象也。四分為八者,四象生八卦也。至“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易傳》未載卦象。三十二分為六十四者,即六十四卦也。程明道謂之為“加一倍之法”。生生之謂易也。因其不明《易》數,故有此語。
兩儀與中醫
《爾雅·釋詁》曰:“儀者,匹也。”匹配也,相偶也。以故《易·說卦傳》曰:“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儀者,容也;兩儀者,天地之容也,陰陽之容也。天為陽,地為陰。有天地,而后萬物生焉。《禮記·禮運》曰:“失禮必本于太一,分為天地。”“太一”即太極(請閱第二節)。
《乾鑿度》曰:“《易》始于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鄭康成注曰:“氣象共分二時,天地之所始也。輕清者上而為天,重濁者下而為地。”
《淮南子》曰:“宇宙生氣,氣無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天地之襲,精為陰陽。”
邵雍《觀物篇》曰:“氣變而形化,形可分而神不可分。陽生陰,故水先成;陰生陽,故火后成。陰陽相生也,體性相須也。是以陽去則陰竭,陰盡則陽滅。陰對陽二,然陽來則生,陽去則死,天地萬物生死主于陽,則歸之于一也。”故變化有“氣”與“形”之分,氣陽屬天變,天之氣以時變也;形陰屬地化,地之形以物化也。陽生陰,先成者水,陰生陽,后成者火,因水生于天一,火生于地二。乃知陰為體,陽為性。所謂體者,非今之哲學界“體用”之體,乃指有形之物體而言也。若以體用言之,陽為性,性無形,天一之真元也,故天之真元為本體;天一生水,天之元氣變而化為水,地六成之而為水,是陰為體而有水之“用”也。陰陽互根,體用相須,兩不可缺。以故邵子又曰:“生者性,天也;成者形,地也。”
夫生也有涯,氣則充塞于宇宙而無涯垠。鴻蒙未判,元氣太極,運于太虛之域,氣機交感,氣之輕者,上浮為天;氣之重者,下凝為地。《列子·天瑞篇》亦曰:
昔者因陰陽以統天地……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合精,萬物化生。天地之道,非陰則陽;圣人之教,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此皆隨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
張橫渠《太和》曰:
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兩體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已。
又曰:
一物而兩體,其太極之謂與!陰陽天道,象之成也;剛柔地道,法之效也;仁義人道,性之立也。兼三才而兩之,莫不有乾坤之道。(《太易》)
舉凡宇宙萬有,莫不有兩。兩兩相對而生變化。從天象言,有陰與陽、日與月、晝與夜、春與秋、夏與冬、時與空、明與暗,等等。從地象言,有水與陸、高與低、剛與柔、長與短、寬與狹、遠與近、上與下、起與伏、有機物與無機物,等等。從人倫言,有男與女、父與子、長與幼、老與少、君與臣、善與惡、榮與辱、富與貧、貴與賤、成與敗、喜與怒、哀與樂、離與合、生與死、始與終、吉與兇、君子與小人,等等。從事物言,有上與下、正與反、左與右、前與后、大與小、多與少、無與有、難與易、精與粗、清與濁,等等。均為兩兩相對。此僅舉為世所習知而言,須知任何事物,無不有兩,兩中又有兩,兩兩之中還有兩。有兩始有對,有兩始能相生,產生變化。故《易》六十四卦,是由一陰()一陽(
)兩儀相對待而生出的變化。《呂氏春秋·有始覽》曰:夫物合而成,離而生。知合知成,知離知生,則天地平矣。《易》曰:“天地
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兩兩相合和而生也。陰陽相需而相求,因相求而相合,因相合而相生。何曰“離而生”?離為分離。從動物界言,子女離母體而出生,子女又各生子女。從植物界言,果實離母體而另生,如是生生不已。從礦物界言,離心力與向心力相合而成物,一遇外力(如氣化),改變其排列組合而相離,相離又相生矣!凡此皆由陰陽相和、剛柔相濟、生生之道,在于陰陽流轉而致中和。
中國醫學,因襲《易經》原理,以陰陽為總綱,故有太陰與太陽相對待,少陰與少陽相對待,厥陰與陽明相對待,六陰六陽相輔相成,則長保健康,違則疾病。五行之生克、乘侮、勝救、互成等關系,無一不是在求致中和之道。以故《禮記·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地萬物育位,此中醫之所以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也。
四象與中醫
太極為本體,兩儀為二分法,再分之,則為四象,故《易》曰“兩儀生四象”。四象為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天文之象為日、月、星、辰;天行變化為盈、虛、消、息;四時之別為春、夏、秋、冬;四方之位為東、南、西、北;乾元之四德為元、亨、利、貞。物種之性為水、火、金、木(土王四季,四行非土不運,萬物非土不存);國之四維為禮、義、廉、恥;人之四端為仁、義、禮、智。他如四岳、四鄰、四隅、四夷、四肢,等等,均可以“四象”約之。
《乾鑿度》曰:
包犧氏畫四象、立四隅,以定群物,發生門而后立四正。……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
鄭康成《乾鑿度》注曰:
布六于北方以象水,布八于東方以象木,布九于西方以象金,布七于南方以象火。
鄭康成注《禮記·月令》曰:
日之行春,東從青道。日之行夏,南從赤道。日之行四時之間,從黃道。日之行秋,西從白道。日之行冬,北從黑道。
孔穎達《周易正義疏》曰:
兩儀生四象者,謂金、木、水、火稟天地而有,故云兩儀生四象。土則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別,故唯云四象。
朱子《周易本義》曰:
兩儀者,始為一畫以分陰陽。四象者,次為二畫以分太少。
綜上所引,除土在兩儀(地)之中,行于四時,分王四季外,為使讀者一目了然,茲列表如次:
四象四時四方四色四數五行表

從中醫學觀點言之,則有望、聞、問、切四診之法,即望其形色,聞其聲音,問其疾苦,切其脈象也。《難經·六十一難》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望而知之者,望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在何藏府也。”他如《靈樞·邪客篇》曰:“天有四時,人有四肢。”《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曰:“百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者,四時之氣使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氣之常也,人亦應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為專論四時之氣各有不同,人當順應四時以調和精神之道。從略不引。至四脈、四經、四畏、四時之序、四時之風等診斷之法,猶為醫家所應注意者。
先、后天八卦
四象為分析宇宙萬態,然猶有不能盡其意者,故必須以八卦來涵蓋萬有萬象。《易》曰:“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又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然八卦列次第,有先天與后天之不同,茲分言之如次:
(一)先天八卦 宇宙的組成,包犧氏認為有八種基本因素。這八種基本因素,可以范圍廣大眾多科學上的元素,可以涵蓋人類思維法則與概念,故以符號邏輯方式——八卦為代表。
《系辭下傳》曰: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八卦之作,非閉門造車,憑空構想而來,乃是經過周密的觀天文、察地理,細考飛禽走獸之紋彩習性,近取人類心性行為,遠考萬物之現象而來。以兩個簡單“”“
”的符號,排列組合,即可解釋宇宙萬有萬象,吾人不能不欽敬祖先高明廣大精微之睿智。
八卦成列,次第不同,方位各異,故有先后天之分。伏羲(即包犧氏)先天八卦,以解釋自然現象為主,文王演《易》所列方位,稱為后天八卦,以說明人事現象為主。然先天包括后天,基本理論原則不變。《說卦傳》曰: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八卦相錯”,則變為六十四卦,容下章再說。乾為天,乾天運行于上,居南;坤為地,坤地運行于下,居北。《序卦傳》曰:“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故《易》首乾坤,而后及于山、澤、雷、風、水、火。因“天地定位”,萬物化育于其間也。
艮為山,居于西北;兌為澤,居于東南。山澤調節水草,高山流水以成澤,澤蓄水以潤山,水土保持,有山有水,相得益彰,有疏通氣候之作用。此一說也。在中國,冬天,西北高原為氣壓中心,其氣向海洋吹送,為西北風,乃冬季之季風。夏天,海洋為氣壓中心,氣壓向大陸高原吹送,為東南風,為夏季之季風。故曰“山澤通氣”,此二說也。一說從近處言,二說從整個中國大陸言,甚至全世界各國氣候,亦不外于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季風之影響,故《內經》特重季風之變化。
震為雷,居于東北;巽為風,居于西南。春雷鼓蕩于東北,震散西南之季風,使之普及四方。相薄者,搏擊也,使西南季風成為“春風風人”,以生萬物者也。故曰“雷風相薄”。
坎為水,居正西;離為火,居正東。萬物無水不生,無火(溫)不長。“不相射”,一說不相互攻擊,因水大則火滅,火大則水消,以水火既濟為用;一說“射解為厭”,意即水火“相看兩不厭”,相輔相成也。均通。
邵康節所傳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圖》,即依此經文而定乾南、坤北、離東、坎西、艮西北、兌東南、震東北、巽西南而來,其圖如次:

伏羲先天八卦圖
所謂“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者,言八卦生成之次序也。為便于了解,茲將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繪制于下(見下頁):
太陽生乾、兌二卦,故曰乾一、兌二。
少陰生離、震二卦,故曰離三、震四。
少陽生巽、坎二卦,故曰巽五、坎六。
太陰生艮、坤二卦,故曰艮七、坤八。

太極生兩儀四象八卦圖
其先后次序,是本“陽動陰靜”、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之基本原則為之。陽先行,陰隨后,故陽儀先生一太陽,次生一少陰。太陽先生一乾卦,次生一兌卦,少陰先生一離卦,再生一震卦。故曰“乾一、兌二、離三、震四”。陰儀生少陽、太陰。少陽生巽、坎二卦,太陰生艮、坤二卦之理同。此與人體五官四肢、五臟六腑、皮膚毛發,十二經絡中之陰陽二氣,循環運行不息之理,同其原則。
請再看先天八卦圖,其中央數何以為“九”?謂其相加均為九也。乾一與坤八相加,兌二與艮七相加,離三與坎六相加,震四與巽五相加,其數均九。又其卦爻均相反:乾三連(?)與坤六斷(?)相反,兌上缺(?)與艮覆碗(?)相反,離中虛(?)與坎中滿(?)相反,震仰盂(?)與巽下斷(?)相反。乾天與坤地對,兌澤與艮山對,離火與坎水對,震雷與巽風對。兩兩相對相待,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因而產生宇宙萬有萬象千變萬化。《說卦傳》曰: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悅)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又曰:
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摧折舒散)萬物者,其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干燥)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震動、巽散、坎潤、離烜、艮止、兌悅、乾君、坤藏,為八卦之德性,彼此交相結合,而有各種變化,因其結合變化,產生不同作用。
(二)后天八卦 前所言者,為伏羲先天八卦,然卦象與卦義之理,后天八卦則均同。所不同者,文王所演之八卦,在于方位、四時、五行之差異。《說卦傳》曰: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未言方位)。兌,正秋也(未言方位),萬物之所說(悅)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帝”,是假定詞,是無形的,是散見于四時的造化者。文王演《易》的八卦方位,震為正東方,巽東南方,離正南方,坤未言位,當在西南方。兌亦未言方位,但言正秋,應為正西方。乾西北方,坎為正北方,艮為東北方。
震位為東,四時為春,日時為卯,萬物生長之候。
巽位東南,四時春夏,日時辰巳,萬物整潔之時。
離位為南,四時為夏,日時為午,萬物以火相見。
坤位西南,四時夏秋,日時未申,陽衰陰盛之時。
兌位為西,四時為秋,日時為酉,萬物收成之季。
乾位西北,四時秋冬,日時戌亥,陽滅陰生之時。
坎位為北,四時為冬,日時為子,陰極陽生之時。
艮位東北,四時冬春,日時丑寅,萬物由終而始。

文王后天八卦圖
其卦象時位如下表:

《乾鑿度》曰:
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于東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東南,位在四月。離長于南方,位在五月。坤養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兌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終始之于東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坎北、離南、震東、兌西)、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陰陽之體定,神明之德通,而萬物各以其類成矣。皆《易》之所包也。至矣哉!《易》之德也。孔子曰:“歲三百六十日而天氣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備歲焉。”
故艮漸正月,巽漸三月,坤漸七月,乾漸九月,而各以卦之所言為月也。乾者,天也,終而為萬物始,北方所始也,故乾位在于十月。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時之終,位在十二月。巽者,陰始順陽者也,陽始壯于東南方,故位在四月。坤者,地之道也,形正六月,四維正紀經緯,伸序度畢矣。孔子曰:“乾、坤、陰、陽之主也。陽始于亥,形于壬,乾位在西北,陽祖微據始也。陰始于巳,形于未,據正主位,故坤位在西南,陰之正也。君道倡始,臣道終止,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陰陽之職、定君臣之位也。”
《乾鑿度》所言,正與《說卦傳》相發明,為《說卦傳》最佳注解。《易》曰:“八卦而小成。”又曰:“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誠不誣也。
八卦的意義
《系辭上傳》曰:“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八卦為原卦,引而伸之,則為六爻之成卦。故須先明八卦之原理。
(一)?何以名乾 因其三爻皆陽,性質剛健,故乾義為健。又以其陽氣運行不息,乾字左邊象日之旋轉,右象氣,因日旋轉不息而生出不可勝計之氣體,乃太陽系中萬有之中心力量,故乾象天。天是體,乾是用。天體運轉不息之力,則名為乾。故乾為運行之動作,并非實體。運行不已,始為一切變化原動力。
(二)?何以名坤 因其三爻皆陰,性質柔順,隨陽氣而行,故坤之意為順。凡運行之力量,倘無一承順力量與之配合,則不能表現其力量。如棒球比賽,投手球速其疾如矢,捕手則用陰柔力量始能承受,故柔順亦為力量。若擊中頭部或肩部,必造成傷害和痛苦,無法繼續擔任捕手任務。故曰“柔順亦為力量”。老子曰“以柔克剛”,此之謂也。坤為陰氣下降而凝聚,故象地。地為體,坤為用。坤左為土,指地;右為申,乃由甲字引申而來。古甲字寫作十,代表縱橫線符號,用以表示四方,故坤為形勢。乾之運行力量,必須與坤之凝聚力量相配合,始能構成各種不同之形質。
(三)?何以名震 因其三爻之中,二爻陰氣在上,一陽爻始生于下,陽必向上而成動力,故震義為動。春雷震動,萬物復蘇,故震為雷,然雷為地下陽氣上升之現象,不足以包括震義。震為動態,宇宙萬有皆動變不居,故萬有亦變化莫測。
(四)?何以名巽 因二陽爻浮于上,一陰爻沉于下,陰氣入陽氣之內,故巽義為入。古巽字原作巺,乃兩物合并之意。凡能化合之物質,其性必柔,故巽以柔順剛,象氣動生風,故巽為風。風乃無孔不入,以象征巽之動態,故巽為變之入。風遇阻礙則散,故又為散義。
(五)?何以名坎 坎為水。因其三爻之中,兩陰爻包住一陽爻,故坎義為陷、為險。水無有不下,聚集于最深之處,其變化至最深程度之意也。
(六)?何以名離 因其三爻之中,二陽在外,一陰在內。表現于外者,光明而美麗,故離義為麗。火旺的發揚為光明,故離為火,又為文明之象。火性外剛內柔,故其燃點在外,指變化至為明顯之狀態。
(七)?何以名艮 因其三爻之中,陰氣凝重于下,陽氣已升為極上,至于止境,故艮義為止,動極思靜之意。任何變化不停之事物,必有暫時靜止階段,始能定其形。故艮為陽氣運行之靜止、陰氣凝聚成功之象。山為最靜而不易變者,故艮為山。吾人見山之靜止現象,即可以知艮義。然萬物變動不居,故艮之止,非真止,乃吾人眼見之止。艮《彖》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乃為暫止,非終止也。故艮義又有終而復始之象。
(八)?何以名兌 因其三爻之中,一陰在上,二陽在下。陰性下凝,陽性上升,一升一降,陰遇陽必變。一陰在上,陰為偶畫,中為缺口,陽升如氣之出于口,故兌為悅。兌亦有兌換之意,兌換則為新陳代謝之象。凡變化至某一階段,必由此物更代他物。如苗為種子之更代,果實為花蕊之更代。兌為澤,澤為水,但非河、川、海洋之坎水,而為水草交錯之淺水,草多則成原,人人可以涉水而過,故兌為悅。
八卦的逸象
四象為太、少陰陽。變而為八卦。八卦則有八象,即天、地、水、火、風、雷、山、澤等八種自然現象,一般稱為大象。《易》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近取、遠取之象又如何?八卦為小成。八卦重為六十四卦為大成。六十四卦,便有六十四卦之大象。每卦六爻,則為三百八十四爻,便有三百八十四爻之爻象。然爻象只奇偶,因其時位之不同而有變化。爻象既不足以喻萬有之變化,除以一卦之大象為本外,故又有《說卦傳》之廣象;廣象之不足,又有后之儒者補充其逸象。為免浪費篇幅,茲列表統計如下:
表一

表二

續表

《系辭下傳》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伏羲畫卦之時,仰觀俯察,近取遠求,無處不在取象,其目的為通神靈之德、類萬物之情,所取自然不一。或從某一觀點取其性,或從另一角度取其情,有隨事物而異,有隨時空而轉,錯綜相因,象其物宜,類聚群分,曲盡不遺。故有同一卦體,取象不一。爻動位移,象變辭異。前所列之廣象、逸象,只舉大略。王弼以象數繁奧,高唱掃象之說。然《易經》卦、爻系辭,均依象義而定,孔子除作《彖》《象辭》外,特曰:“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申言之,《易》象可以觀察一切事物發展演變過程。換言之,掃象無以見《易》,無象則不成其為《易》。醫不知象,則四診之法,去“望、聞”一神圣之功矣,可以醫而不知病變之象乎!前列大象、物象、身象、廣象、逸象,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或于醫理之運用,有其臂助之功效焉。
八卦與中醫
八卦小成,是指對整個宇宙自然現象——動、植、礦物而言,至希讀者不要認為“小成”而輕視之。從自然界言: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從動物界言: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從家庭人倫言:乾為父,坤為母,震為長男,巽為長女,坎為中男,離為中女,艮為少男,兌為少女。從植物界言:乾為木果,坤為柄(生之根本),震為蒼筤竹(青竹),巽為木,坎為堅多心(實心樹木),離為科上槁(空心木,上枝枯槁),艮為果蓏,兌為毀折(果實成熟即脫落)。以上均摘自《說卦傳》,略舉其例而已,欲明其詳,請閱前舉卦象與逸象。至與中醫學關系,《說卦傳》又曰:“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乾何以為首?乾為天,以之代表人首,各種神經系統均聚于頭,是眾陽會聚之所。《靈樞·逆順肥瘦》曰:“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脈度篇》曰:“手之六陽,從手至頭……足之六陽,從足上至頭。”《難經·二十三難》亦曰:“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四十七難》又曰:“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
坤何以為腹?坤為地,以之代表人腹。五臟六腑均在腹中,是眾陰之根據地。以故《靈樞·脈度篇》曰:“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逆順肥瘦篇》曰:“手之三陰,從藏走手;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難經·二十三難》亦曰:“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
震何以為足?巽何以為股?《說卦傳》載:震為雷,為龍;巽為風,為雞。兩者均表示動能。前《靈樞·脈度篇》及《逆順肥瘦篇》足之六陰從足走胸,足之三陽從足走頭,帶動整個人身。諺謂:“一寒從腳起。”信不誣也。《內經》言足之陰陽論據甚多,從略不再枚舉。
坎何以為耳?《說卦傳》曰:“坎為水,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醫學上屬腎,腎藏精。腎虛則精少,兩耳亦失聰。《靈樞·脈度篇》曰:“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聽五音矣。”耳又與心血息息相關。心主血,故耳之聽覺是否正常,端視心血供給充分與否。《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曰:“心脈微澀則耳鳴。”乃指脈中血氣空虛,不能上達至耳,或氣血運行不利,均有耳鳴之癥。由此觀之,耳與腎水、心血的關系,不論在生理與病理上,均密不可分。
離何以為目?《說卦傳》曰:“離為火,為日,為電,為目,為明,為干。”故目明亮而明察秋毫。目為肝之竅,肝主臟血。《素問·五藏生成篇》曰:“肝受血而能視。”換言之,肝血不足,則不能視。若肝陽上亢,則目赤皆瘍。《靈樞·脈度篇》曰:“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目又為心之使。心主神明,又主血脈。目必須氣血供養始能明視,視覺為神明所主,以故《靈樞·大惑論》曰:“目者,心之使也。”
中醫眼科謂目有八廓,即水廓、風廓、天廓、火廓、雷廓、山廓、澤廓、地廓,均為目之一部分。意即坎為水廓,巽為風廓,乾為天廓,離為火廓,震為雷廓,艮為山廓,兌為澤廓,坤為地廓,與八卦相和合。所謂“廓”者,猶城郭抵御外侮,安內攘外之意也。
目既與八卦關系密切,故人體五臟、六腑、經絡之精氣,通過血脈傳送,均上達于目。《靈樞·大惑論》曰:“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窠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出于項中。”附八卦八廓方位圖表如次:
八卦八廓五臟六腑圖表

總之,肝竅目,目又為心之使,肝藏血,故目為五臟六腑之精氣所注,通目系于腦。
艮何以為手?《說卦傳》曰:“艮,止也。”又曰:“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艮雖有“止”義,然《易》理生生不息,循環不已,永無止境,終而復始。在終與始之間,猶如人之雙手,有所為,有所不為,可以行則行,可以止則止。雙手萬能,可以創造幸福之社會,亦可摧毀丑惡之世界。有如交通警察指揮交通,停止通行與放行,有條不紊。所以,孫中山先生曰:“革命是非常的建設,也是非常的破壞。”破壞,止也;建設,始也。
如前所言,人之雙手各有三陰三陽。雙手之六陰,由手走腹,是向內的止象;雙手之六陽,從手走頭,是向外向上的始象。故曰“艮為手”。
兌何以為口?《說卦傳》曰:“兌為澤,為少女,為悅,為巫,為口舌。”口舌為出納之官,禍福均由此而出入。山水流向低洼成澤,澤水又滋潤山石,使之草木暢茂,故曰:“山澤通氣。”少女為最后一胎,必得父母兄姐之愛護有加,嬌生慣養,活潑可愛。巫人多善窺人意,以言吉兇禍福。凡此都是“口舌”之事。口舌又為人之心意活動,脾胃所主,故曰“心藏神,脾藏意”。《靈樞·脈度篇》曰:“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脾主消化,脾健則饑思食,渴思飲。反之,食欲不振,飲食無味,必脾病,故曰“脾在竅為口”。脾與胃相表里,胃脈挾口環唇,故胃之氣終絕,則有撮口之癥。
舌主味覺,味覺又為心氣所主。《靈樞·脈度篇》曰:“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心氣不和,則食而不知其味。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有熱,亦有舌赤,舌瘡之癥。此外,心包絡、肝、脾、腎四經,均與舌本相連,若此四經有病,往往連及舌本。以故《素問·診要經絡論》曰:“厥陰終者,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雖曰心、心包絡、肝、脾、腎、小腸等與舌有關,然均不若心與舌之密切,故曰“心在竅為舌”。茲將八卦與人體關系表示如次:
八卦與人體圖表

太一游八宮
《靈樞·九宮八風篇》有太一移宮之說。然明醫張介賓以“太一”為“北辰”,名為九宮,原文所載止八宮,后加“太一入徙,立于中宮”,合為九宮。然張氏又名其為“招搖”之宮,不類。張氏且將此八宮配八卦八風,是則太一非北辰而為“太極”也明矣。茲將原文摘要錄后: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太一日進,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反于一,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
張氏《類經》注曰:“葉蟄,坎宮也,主冬至、小寒、大寒三節。天留,艮宮也,主立春、雨水、驚蟄三節。倉門,震宮也,當春分、清明、谷雨三節。天宮,離宮也,主夏至、小暑、大暑三節。玄委,坤宮也,主立秋、處暑、白露三節。倉果,兌宮也,主秋分、寒露、霜降三節。新洛,乾宮也,主立冬、小雪、大雪三節。共三百六十六日,同一歲之全數而止。后起于葉蟄之宮,交于冬至,乃為來歲之首也。”(此為摘要)又如何配八風?該篇又曰:
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兇也。風從南方來,名曰太弱風,其傷人也,內舍于心,外在于脈,氣主熱。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氣主為弱。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肺,外在皮膚,其氣主為燥。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于小腸,外在于手太陽,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腎,外在于骨與肩背之筋,其氣主為寒也。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兇風,其傷人也,內舍于大腸,外在于兩脅腋骨下及肢節。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肝,外在于筋經,其氣主為身濕。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
言八風之典籍計有《說文》《呂氏春秋》《易緯》《史記·律書》《淮南子》等書。《淮南》與《呂覽》大同小異。《史記》《易緯》以八節氣為言,與《說文》之風名,止條、融風一字之異。《靈樞》之風名則大異其趣。將各家所言,依后天八卦“帝出乎震”次第方位表如后(見下頁圖表)。
《內經》言風,有實風、虛風之分,前所列之八風,均為傷人之虛風,故曰:“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兩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
總之,本節所言兩儀、四象、八卦,均為中醫理論之基礎。中醫以陰陽為總綱,兩儀者,即陰陽也。中醫由陰陽而生太陽、少陰、陽明、太陰、少陽、厥陰。由陰陽而生表、里、虛、實、寒、熱等八綱辨證之治法,系由《易經》八卦以乾父、坤母生震、巽、坎、離、艮、兌等六子而來。表與里相對待,虛與實相對待,寒與熱相對待。《易》卦震、巽相對,兌、艮相對,坎、離相對。表者,巽風也;里者,震雷也;虛者,兌澤也;寒者,坎水也;熱者,離火也。張介賓曰:“陰陽既明,則表與里對,虛與實對,寒與熱對,明此六變,則天下之病,固不出此八者。”(《景岳全書》)
“帝出乎震”與“八宮方位”表

舉凡中醫運用陰陽學說為總綱,而以“八”數賅括之者,皆本八卦而來。例如前舉之八風,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之八方,日、月、星、辰、春、夏、秋、冬之八正之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之八節正氣,《素問·五藏生成篇》之八谿,《素問·骨空論》之八髎,《難經·八十一難》之八會與八脈,《景岳全書》中所載古八陣、新八陣之治。張氏在《類經圖翼·醫易義》曰:“四分為八者,四象生八卦也……醫明乎此,方知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剛柔之中復有剛柔,而對待之體、消息之機、交感之妙、錯綜之義,昭乎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