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不急不躁,陪孩子寫作業
- 劉漠
- 1817字
- 2021-03-17 15:38:15
從眾心理:別人不寫,我也不寫
從眾心理,是個人跟隨其他人的行為、認知,進行的一種心理活動。這種心理能夠讓人失去行為或思想的獨立性。孩子,更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從而做出一些不合規矩的事情。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問孩子“為什么不寫作業”,而孩子回答道,“為什么別的同學可以不完成作業,而我非要完成作業”。通過這句話,我們便可以看出孩子的這種心理便是一種從眾心理。
學習從眾,是一種很典型的從眾心理。比如,在一些寄宿學校,有的學生晚上很晚才睡覺,他們在樓道學習,其中有些學生明明已經很困了,但還是會選擇繼續學習,原因就是——別人在學習。
而對于一些孩子不完成作業,也是出于這種從眾心理。比如,他看到有些同學沒有完成作業,而他也就選擇不去完成作業。這種從眾心理往往不會產生好的結果,只會讓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一位小學老師講述了一個他在教學中遇到的案例:
那么,孩子的這種從眾心理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1.父母的教育不當
我們不能將任何不好的現象的產生都歸結到孩子本身的因素,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不去寫作業,多半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比如,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這樣說:“你看看人家,學習成績那么好,你再看看你。”
父母的這種對比教育,就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從眾心理,為什么呢?雖然父母是拿別人的優點來與孩子進行對比,但是孩子會自然而然地將思維進行轉移,即“為什么要與別人的優點對比,為什么不能與別人的缺點進行對比呢”。孩子會認為“他可以不寫作業,為什么我不可以”。所以說,很大程度上,喜歡把孩子與別的孩子進行對比的父母更容易讓孩子產生從眾心理。
2.孩子習慣遵循別人的想法做事情
孩子要是沒有了自主意識,就很容易受到他人思想的影響。因此,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和認知。
3.孩子不能明辨是非
對于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講,他們可能不認為不完成作業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甚至覺得其實沒什么大不了的。這些不明白是非的思想也會導致孩子產生從眾心理。
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明辨是非,讓孩子知道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同時,告知孩子,不完成作業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讓孩子了解到學習的重要性。
4.孩子不夠自信
從從眾心理產生的根源上來分析,孩子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心理,主要是因為他們不夠自信,甚至是自卑。
當一個孩子認為自己不夠優秀時,他才會愿意跟隨別人的思想去做事情。同樣,當孩子認為其他同學的觀點是正確的,而自己的觀點是錯誤的時候,也會跟隨同學的觀點去安排自己的行為。
在面對不自信的孩子時,父母要給予孩子一定的肯定,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優點所在,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堅持自己的思想,而不會輕易被別人的觀點左右。
5.孩子內心的惰性在作怪
很多時候,孩子不想做作業,往往是因為內在的惰性,即懶惰。而要克服孩子的懶惰心理,往往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精力。此時,父母可以給孩子設定一個獎勵,比如,寫完作業可以玩20分鐘的游戲,等等。
當父母聽到孩子說“別人能不做作業,為什么我不能不做?”的時候,首先要保持冷靜,不要急于去反駁孩子,更不要急于去“懲罰”孩子,要想辦法從源頭去幫助孩子。不要認為孩子的這種從眾心理只是一句很平常的話,要知道這種心理對孩子的學習沒有任何幫助。
父母要想高效地陪伴孩子,就要讓孩子擺脫從眾心理,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讓孩子在思想和意識上,清楚地認識到這種心理的錯誤性,只有這樣,父母的陪伴學習才更有效果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