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不急不躁,陪孩子寫作業
- 劉漠
- 2051字
- 2021-03-17 15:38:12
你說你的,他玩他的
作為家長,你是否經歷過自己對孩子說的話,孩子當耳旁風的情況,不管你說什么好像都跟他沒關系,對他也沒什么影響。即便父母指出了孩子可能存在的錯誤,孩子還是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然后父母便開始嘮叨孩子不聽話,甚至會沖孩子大發脾氣。
父母希望孩子能夠記住自己所說的所有為他“好”的話,并按照這些話語去做事情。尤其是在學習方面,父母總是愛以過來人的身份自居,然后希望將自己的經驗、教訓都傳遞給孩子,讓孩子頓然領悟并反省,以避免走彎路。
然而,很多時候,孩子對父母的善意并不領情,甚至不愿意去聆聽父母的話,認為父母的話都是多余的,有些孩子甚至連假裝聽都不愿意。而父母看到孩子的“不領情”,總是會很氣憤,甚者對孩子大打出手。
習慣于將大道理掛在嘴邊的父母,往往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而孩子不喜歡父母講大道理,因此,常常是父母說自己的,孩子玩自己的。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你的孩子也是以這種態度來對待你的“說教”,你要如何做呢?
1.減少嘮叨
當孩子不愿意聽道理的時候,你說再多也無用。
此時,你不妨停止嘮叨,能說一句的說半句,能說兩句的說一句。當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嘮叨減少,不再將重心只放在他的學習上時,他的內心會感受到你的改變,甚至會主動尋求你的意見和建議。
2.同一問題不要每天都重復
如果你希望孩子放學回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第一天當你說“回家先寫作業”,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做了;第二天,你又強調“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做了;第三天,你還用同樣的語言去要求孩子,孩子的內心可能就產生了反感。久而久之,孩子會對原本認可的話語產生反感,甚至產生叛逆心理。因此,同樣的道理不要天天說,很多事情孩子的內心其實是明白的,父母無須頻繁地在孩子耳旁重復。
3.就事論事,不要總是指責孩子
有些父母總是習慣性地指責孩子,比如,看到一則新聞說有個14歲的孩子考上了大學,父母便開始抱怨自己的孩子學習不努力,不知道上進,等等。
這樣的交流方式必然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從而讓孩子不愿意聽父母的所言所語。所以,父母跟孩子說事情的時候,請就事論事,不要將矛頭都指向自己的孩子。
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經說過,“既然這樣,那就讓孩子‘自作自受’。”當孩子聽不進去建議時,不妨停止說教,這樣既不會讓自己生氣,也不會讓孩子反感。這樣做也未嘗不可,起碼能讓孩子經歷一些困境,對孩子的成長也不一定是壞事。
在生活中,大部分父母習慣用頻繁說教的方式去教導孩子,然而這樣“居高臨下”的教導方式其實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也得不到孩子的認可。孩子是獨立的一個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認知,會對事物做出一定的判斷。而父母又想要根據自己的經驗,為孩子指明方向,并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指明的方向去學習,那就需要想辦法讓孩子接受。
劈頭蓋臉式的大聲呵斥從來都不是有效的教導方式,孩子也不會認可這種方式,更不愿意接受這樣的說教。因此,父母要想讓孩子聽取自己的建議,不妨選擇一種孩子能夠接受,甚至會主動接受的方式,去跟孩子進行交流。
當父母發現孩子已經不愿意聽自己的“諄諄教誨”時,可以選擇暫時放棄自己的“話語權”,讓孩子品嘗陷入困境的滋味,等孩子回過頭來想起父母的教導時,就會主動求助父母。這個時候,才是父母對孩子進行教導的最佳時機。不要害怕孩子會受傷害,這要比父母頻繁說教有用得多。
所以,當孩子不聽父母的教導時,父母不要生氣大吼,因為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也不會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敬畏。只有選擇正確的交流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和真心,他們才會更愿意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