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白詩箋證稿
- 陳寅恪
- 3190字
- 2021-03-17 15:41:08
第一說 討淮蔡時作
洪邁《容齋隨筆》卷一五(《容齋詩話》卷四)《連昌宮詞》云:
寅恪按:容齋以《連昌宮詞》作于元和十一二年間,未知是否僅依詩中詞旨論斷,抑或更別有典據。若僅依詞旨論斷,則為讀者普通印象,無論何人,皆具同感,匪特容齋一人如是也。《元氏長慶集》卷二四《連昌宮詞》(《全唐詩》第十五函《元稹》卷二四)云:
詩中所言,皆憲宗時事。今皇明指憲宗,故此詩之作必在憲宗之世。據讀者普通印象論,此四句似謂,“憲宗既平蜀之劉辟,吳之李锜。今又討淮西之吳元濟,若復除之,則天下寧矣。”后二句為希望語氣。故此詩之作應在方討淮蔡,而尚未竟功之時。洪氏此詩作于元和十一二年間之說,殆即依此立論。考憲宗討淮蔡,前后共歷三年之久,自元和九年冬起,至十二年冬止。即《資治通鑒》自卷二三九《唐紀·憲宗紀》所載:
至卷二四〇《唐紀·憲宗紀》所載:
是也(參閱《舊唐書》卷一五、《新唐書》卷七《憲宗紀》等)。其實即此數年中真與此詩之著作有關者,止元和十年十一年及十二年,而九年不能在內,以詩中有:
寫實之句,為暮春景物,不能屬于其他節候。元和九年之暮春尚未出兵討淮蔡,故不能計入也。
《新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云:
寅恪按:壽安約當今河南省宜陽縣地。連昌宮所在之地既已確定,《連昌宮詞》如為憲宗討淮蔡而未竟功時所作,則在元和十年十一年或十二年暮春之時,微之至少必須經過壽安,然后始有賦此詩之可能。茲逐年考之于下:
(甲)元和十年暮春
《舊唐書》卷一四《憲宗紀》(《通鑒》卷二三八《唐紀·憲宗紀》元和五年亦紀此事)云:
微之自元和五年貶謫出長安后,至十年春始由唐州還京,復出京至通州,兩唐書《本傳》及白香山所為墓志皆記述簡略。今摘錄其集中諸詩句及其題目自注等,與十年還京出京之道途時日有關者,以資參證。
《元氏長慶集》卷一九載:
寅恪按:以上皆微之由唐州至長安途中所作。
寅恪按:以上為微之出長安至通州時所作。
又《元氏長慶集》卷一二載:
又云:
又云:
寅恪按:以上諸句為微之追述元和十年春由唐州至長安,又由長安至通州事。
據上引諸詩,知微之于元和十年春由唐州入長安,實取藍武大道,證以韓退之貶潮州刺史,其出長安途中所賦詩,如《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七律及《武關西逢配流吐蕃》七絕等(悉見《韓昌黎集》卷一〇),與微之此次行程適合,不過有去國還京之別耳。微之此役,西渡丹河,北經武藍,距連昌宮所在之壽安殊遠,似難迂道經過。即使經過,其時之景物亦與《連昌宮詞》所言者不符,自不可能。其《桐孫詩·序》雖記元和十年正月,繹其文意,乃補題元和五年三月二十四日之舊作者。《本草綱目》卷三五《桐·下》引“陶弘景說”云:
是正月時桐尚未開花。微之取元和十年正月《詠桐孫》詩附題于元和五年三月《詠桐花》詩后,不可因此誤疑商山道中氣候不同,花事特早也。《西歸絕句》言:“小桃花樹滿商山。”又言:“只去長安六日期,多應及得杏花時。”則此商山之“小桃花”必為先杏開花之桃,而與千葉桃之較后開者不同類。
考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云:
是微之元和十年正月間于商山途中所見之小桃花正是此種植物,確無可疑矣。又據微之《題藍橋驛留呈子厚諸人》七律,證以《柳子厚集》卷四二所載:
之七絕,是微之略前行而子厚后隨。子厚于二月達灞亭,即長安近傍。時微之已先到長安。故綜合推計之,謂微之元和十年到長安之時,約在正月下旬或二月初旬,諒不甚遠于事實也。是年三月末,微之即取道澧鄠,折向西南(《元和郡縣圖志》卷二,關內道京兆府鄠縣,東北至府六十五里,豐水出縣東南終南山,自發源北流至縣東二十八里北流入渭),由秦至巴赴通州司馬之任。然則微之于元和十年春季正月一小部分或二月之全部分及三月幾全部分之時日,悉在長安。夏季自四月至六月之時間,又在由長安至通州之途中。連昌宮墻頭之千葉桃花,自開自謝,微之關山遠隔,王程有限(《白氏長慶集》卷一七《夷陵贈微之》詩云:“各限王程須去住”此借用)。亦無從得而賞之詠之。此《連昌宮詞》不能作于元和十年暮春之證也。
(乙)元和十一年暮春
(丙)元和十二年暮春
《元氏長慶集》卷一二《獻滎陽公詩五十韻》云:
寅恪按:《舊唐書》卷一五八《鄭余慶傳》云:
又《舊唐書》卷一五《憲宗紀·下》云:
同書同卷(參吳廷燮《唐方鎮年表》卷四)又云:
又《白氏長慶集》卷一七《題詩屏風絕句并序》云:
據此可知微之自元和十年六月至十二年冬,皆在山南西道區域。興元為山南西道節度使治所,鄭權俱為當時之文儒大臣,而載之尤負盛名。微之之能久留興元,要非無因。且通州即在山南西道管內,故微之因病求醫,得至其地。若連昌宮所在之壽安縣,則隸屬河南道。微之非有公務,不能越道境而遠游。今既無微之奉使越境之事,此《連昌宮詞》不能作于元和十一年或十二年暮春之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