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初上早朝會
- 朕不當酒杯
- 張四七七七
- 2075字
- 2021-02-18 00:01:00
宋人重階不重品,宋代的朝會不看品級,而看實際職權,像趙與莒之前掛著正五品右監門衛大將軍的虛職卻并無上朝資格,直到此時確立嗣沂王后,才有了上殿資格。
之前因為自己倒賣御賜玉腰帶一案,導致官家近期召開朝會頻繁了一些,平日里寧宗都是一個月不過上三、四次的朝,其余時間皆在玩樂。
趙與莒此時心中慶幸,還好寧宗是個昏庸沉溺于享受的皇帝,如果換個勤政的皇帝,日日四更天起床準備上朝,早起跑步被耽誤,害得自己活不到八十歲,那他可就虧大了。
且說出了府門的趙與莒一行人緩緩向大內方向駛去,此時天色還未全明,只有初露的熹微晨光,遠遠地能聽見鐘樓鼓樓的鐘鼓之聲,一行人行在路上也能偶爾碰見通宵飲樂的官宦子弟醉醺醺的此時方才歸家。
行了片刻,一行人轉入了御道,此時御道上滿是各色冠蓋,盡是朝臣們的馬車轎子,各家仆役侍衛絡繹不絕,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更有那推著小車,挑著肩擔的小商販們遠遠地觀望著,只等諸位大人入大內后便要向一眾等候在外的仆役侍衛兜售自家的吃食。
皇城司和殿前司的禁衛甲士肅立在宮門兩側,內侍省和入內內侍省的小黃門們早已等候多時,不間斷地引導各位大人上朝。
趙與莒下了馬車與李達等人打了聲招呼后,便在小黃門的引導下施施然地從側邊宮門進入大內。
自己這算是二進宮了吧,趙與莒此時的心情較上次入宮時輕松許多,整個人的步伐都輕快了一些,不一會便到了大慶殿。
引導的小黃門躬身沖趙與莒行了一禮,“嗣王位在宗室隊列第五。”說罷再次躬身行禮便離去了。
趙與莒抬腳進了大殿,此時殿內已站了許多朝臣,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小聲說笑,趙與莒在殿內入內內侍省高殿的指引下在自己的位置站定。
他第一天上朝除了史相公也無人相識,史相公位在文官之首位于北,而宗室的位置在南側,趙與莒也看不清楚史相公來了還是沒來。
前幾日倒賣案的風波剛剛過去,看見趙與莒站的位置,殿內眾人便知正主來了,或隱蔽或直接的打量目光便朝這邊匯聚過來。
趙與莒自然也感受到了眾人的目光,他心知自己前幾日處在風口浪尖,出了好大的風頭,眼下正是需要低調的時候,便不理這些含義各異的目光,老神在在地閉目養神起來。
又等了一刻鐘的功夫,宋宏起先行轉入殿內,輕咳一下朗聲道:“官家到,列位臣工肅穆!”
趙與莒聞言張開了雙眼,此時諸位朝臣已到齊,寧宗皇帝從殿后轉屏風入座,嘉定十四年七月十五大朝會就此開始。
趙與莒強打著精神認真地聽著,可惜各種官職人名他不甚了解,他聽了半天也只大概明白了是在討論今年湖州遭災的賑災事宜。
前面的幾件事包括湖州賑災之事都是早已議定好的,此時不過走個流程,真正需要討論的都放在了后面。
快速審議通過了前面幾件事后,終于到了需要討論的事項,第一件事就讓趙與莒打了個激靈立馬精神了起來。
“金國左副元帥仆散安貞上月攻破了黃州、蘄州,淮西提刑、黃州知州何大節棄城遁死,蘄州郡守李誠之、通判秦鉅全家殉國。”
史彌遠躬身緩緩向寧宗道出了最近收到的戰報。
寧宗聞言臉色微變隨即詢問道:“朕記得那秦鉅可是高宗朝宰相忠獻公的后人?”
“回官家,正是高宗朝宰相秦檜秦會之的曾孫。”參知政事任希夷躬身回道。
寧宗聞言一嘆,“李秦二人全家忠勇獻國,追封此二人為烈侯。”隨即他調整了一下坐姿,“都議議吧。”
史彌遠率先躬身行禮回道:“自嘉定十二年仆散安貞分三路侵略我大宋以來,得虧前方將士用命,在大安軍、棗陽、濠州等地相繼擊敗金軍,此次突襲黃、蘄二州臣以為只是局部劫掠,我方大意之下才導致失陷,那仆散安貞已被鄂州副都統扈再興及京湖置制大使趙方之子趙范趙葵聯手擊敗回軍北邊,并無大礙。”
薛極連忙跟進補充道:“現下當務之急乃是為二州選派新任郡守知州,做好戰后安置之事,臣舉薦將作少監李汝臣、刑部員外郎王道明二人兼知黃、蘄二州事。”
起居舍人真德秀、兵部郎中魏了翁當即出言反對,而今年剛升任同知樞密院事兼兵部尚書的宣繒素來與史彌遠親善,面對這等議題不是拿出防御金人再次劫掠的章程,只是連連發聲支持薛極的舉薦。
看著兩撥人唇槍舌劍、互相辯駁,趙與莒目瞪口呆,心想這大宋吃棗藥丸,不討論如何完善防御金人也就罷了,戰后安置這等大事一旦淪為黨爭,那還不知要拖到猴年馬月。
果然,兩派吵來吵去弄的寧宗頗不耐煩,當即下令此事容后再議。
之后提出的議題再次讓趙與莒精神一震,淮東制置使賈涉麾下都統司計議官趙珙出使燕京歸來,蒙古汗國再次將想借道大宋漢中地區迂回討伐金國的意愿提了出來。
就這一事,史彌遠一派認為蒙人借道目的存疑,若輕易答應恐有假途滅虢之禍,本著你認同的我就要反對的原則,真德秀等人則持積極態度,建議可利用蒙古汗國來削弱金國。
趙與莒心中明白,真德秀等人或許本意并非如此,只是單純地和史彌遠作對,畢竟當年徽宗皇帝聯金滅遼的教訓大家都知道。
眉頭微皺地看著眼前這一幕,趙與莒心中對史彌遠的權勢有了新的認識,雖說史彌遠是大權在握但朝堂中反對他的人可也是不少,還遠遠沒到可以只手遮天的地步。
面對兩派的爭吵,寧宗皇帝也不傻,靖康之難也才過去不到百年,他心中也怕蒙古會變成一百年前的金國,當即支持史彌遠的意見,決定再派使節去回絕蒙古的要求。結果兩邊又因為使節人選再次爭論起來,趙與莒在一旁看的是一陣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