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風波(一)
- 寧家公子
- 雀躍的月亮
- 2031字
- 2021-02-10 20:04:04
關于中秋。
從古至今便已有多種繁類的慶祝活動。
祭月,賞月,觀花燈,吃月餅,猜燈謎。
習俗傳統各種各樣,眼花繚亂,讓人目不暇接。
后來隨著時間推移,王朝更迭,逐漸演變加入家人親朋團聚特殊日子。
在這個世界也是如此,并沒有脫離原有的歷史軌跡。
此時,梨園已經大門緊閉,具不對外開放,能來梨園赴會之人,亦是不一般。
“咚!”
一聲沉悶悠長擊鼓聲,如入水之石,蕩漾開來。
眾人聞聲,皆是心頭一震。
嬉戲打鬧聲,爭風吃醋聲,交頭接耳聲,都被這鼓聲打斷,戛然而止。
接著眾人不自覺得回到自己座位上。
此次中秋文會,終于是要開始了。
一時間鴉雀無聲,與剛才那般喧鬧,判若兩人之境。
天差地別。
這時,
三個身穿儒士青袍,容貌老態卻容光煥發老者,逐步走進內園。
眾人紛紛不敢高聲言語,注視著三人走到涼亭處里面幾個專座,停下!
不言而喻,這三人能坐與眾人之上,必是在文學造詣,詩詞領域,都頗有地位的人,不然哪個不夠資格的坐上去,都得被下面的文人才子們炮轟下去。
三人的地位不說,背景也極為不簡單。
雖說是三個年過半百的老人,但是表面依舊精神有加,絲毫看不出有任何不妥的感覺。
三人看著下方眾人,笑著統一行禮。
眾人紛紛站起,不得怠慢,齊齊回禮。
三人之中一人,走上前來,對著眾人大聲念道:
“久等了諸位,我們三個小老兒怕是沒掃大家雅興吧?”
眾人哈哈大笑,場面瞬間點燃,熱鬧起來。
“張公說笑,晚輩等長輩,天經地義,談何掃興一說?”
“對啊對啊,張公可莫要折煞晚輩們。”
“張公一如既往,幽默風趣!”
贊美聲打趣聲,響徹整個內園!
對于雙方而言,皆是一臉笑意。絲毫不以任何身份所阻隔。
不管是高高在上,一言一行皆對天下直接產生莫大影響的天子皇帝。還是手握重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朝廷大員。
與民同樂。
萬變不離其宗的至理!
被稱為張公的老人,聞言開懷大笑。
說著后面兩位老人,同時上前,眾人紛紛注視著三位老人,挪不開眼神。
張公隨即看了看身旁二位互相點頭,似乎做了某種約定,異口同聲,大聲宣布道:
“中秋文會,現在開始!”
話音剛落,潮水般鼓掌聲夾雜著歡呼聲,席卷整個內園。
人人皆是喜顏于表,文人才子不由手握緊拳,心中堅定此次文會,必然出人頭地,名聲大震。
佳人仕女,亦是如此,且待看這次文會又有何人脫穎而出,甚至遇見對眼心意之人,成人之美不失一段佳話。
能在江南地域,通過自身文名而聲名鵲起,自是不能一般相比。
江南相對于其他地區,難度不可謂一般能相比。
有與之比較的,只有京城!
姜文生走上臺去,對著下方鞠躬行李,作為本次文會的組織領導者,他也擔當這次的主理人。
雖然沒有三位文壇大佬有分量,但一個臨安書院院長的身份,可是實打實的,下方才子無不服氣。
姜文生沒有作過多耽擱,致辭大景歷數建國功勛,百姓安居樂業代表,著重介紹朝廷對文人才子的重視和鼓舞。
鼓勵對讀書人報效朝廷的決心,聽得在場讀書人皆是熱血沸騰,恨不得馬上提筆作詩詞。
中秋文會本身就是三大文會的重頭戲,重要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一年最終尾聲,重要性可想而知。
宣念完致辭,姜文生大手一揮。
“文會開始,諸位才子皆可登亭獻作,詩詞不限,但中秋文會,自然不用多說!”
話語間,臺下一片人潮涌動,這時兩方下小路魚貫而入一排妙齡女子,身著襖裙,唇紅明眸,腮紅似水滴,各自端著案盤,分別向下方案卓分發筆墨紙硯!
拿到文房四寶的才子們,開始低頭苦思,搖頭晃腦,瞬間進入狀態。
當然,大多人提前寫好,當下信手執筆寫下。
大多佳人仕女,千金小姐,都是一臉期待盼望,翹首以盼的注視著,看誰能率先打破,爭做第一人。
雖然此第一個不是彼第一人,但所需要的勇氣確實一點不低,甚至猶有過之!
三位老人略顯期待的看著下方眾人,張老摸了摸胡子,笑著說道:
“兩位,此次當有期待,據說此次來了幾位了不得的小家伙!”
穩坐在旁邊的兩位,皆是會心一笑,并沒有言語,也不反駁。
不過從其表情,不難看出,明顯對于這次的中秋文會能夠為之得意佳作,希望并不大。
江南詩詞文風盛行,但數量并不能代表質量就一定好,能有一兩首就已經不錯了。
他們一生侵浸其中醉心筆墨間,那種讓人眼前一亮,贊嘆叫好的作品終究是少數,更何況那種詩詞,想要在一次文會中揭現,概率也就更低。
與其奢望佳作,不如降低自我標準。
如此,心中也就不會憤憤不平,平和心態,是為首要。
當然這也看出,朝廷雖然大力提攜重用讀書人,但你也要有真才實學,實打實的能力,如果你沒,恐怕自己上去也會坐立難安,如坐針氈。
“還是期待一下吧,希望能出個好作品,不然北邊兒的人勢必這次會壓上我們一頭。”
“是啊,江南這幾年,一年不如一年,朝廷重用吧人才來看,大多都是京城和楚地之人,確實有些不是滋味。”
“北邊那邊,據說明年年初新春文會,會派人過來比試一番,也不知曉,我們這邊有沒有人能夠擔當起來。”
張老眉頭微皺,其神色也是面無表情,對于這南北之爭一事,早已收到風聲,且對待自家江南這方,著實不看好。
這幾年朝廷重要提拔人才來看,確實江南被其他地方甩在身后,這讓他們這些老家伙看得如實有些憋屈。
他們迫切,有一人能夠擔當大任,平復江南詩詞之都的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