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獻功
書名: 伸唐作者名: 此號乃小號本章字數: 2911字更新時間: 2021-02-21 10:48:10
“世子,為何發笑?”
李伸笑有笑的原因,肖克明想聯親也有聯親的理由。
唐朝立國以后,因為戰亂,人口凋零,特別是“山東”之地,千里荒蕪,沒有人煙。李世民下詔,女子達到十五歲必須得結婚。當然,現在不缺乏人口了,官府也沒有強迫百姓成親。
相反因為和平,大家的婚禮越來越隆重,越來越奢侈,有的沒錢都結不起婚,肖山寨和趙原村就有一些光棍漢,導致結婚越來越晚,有的能拖到三十多歲才成親。
但不知因為何故,李隆基忽然下了一個奇怪的詔令,說男子達到十五歲,女子達到十三歲就能成親。
是虛歲。
理論上,虎頭與肖克明的小女兒能結婚了。
他女兒發育了嗎?
有的李伸不大好說出來,他含蓄地說:“最好還是等到十八歲以后,骨盆才會長開。”
結婚無所謂,關鍵結婚后會生孩子。
歲數小,盆骨未長開,這時生孩子,好,也會傷了元氣,不好,則是一尸兩命。
“有這說法?”
“我三弟李俅母親徐良娣姿色出眾,很小便得先父喜歡,十六歲就生下了三弟,人是生下來了,卻落得一身病,三四年后就病逝了。”
“趙大郎,若不嫌我家高攀,可以先訂親?!毙た嗣鞲牧丝?。
李伸先是想笑,隨即思索起來。
自己是世子,也是庶人子,對于趙家來說,自己反是累贅。
肖克明是獵戶,不過他身手好,箭法出眾,在肖山寨頗在威望,不是族長,不亞于族長。非要論門當戶對,實際差的不多,為什么肖克明作為女方家長,主動開這個口?
而且不能看眼下,也要看未來。比如韋堅的女兒,現在誰娶誰高攀,但幾年后,多半是身死或流放的下場。
未來……李伸又插言道:“肖叔你,你家小娘子和虎頭是太小了,想議親也可以,最好過上兩三年,等他們性格定下來再議也不遲?!?
“也行?!?
“肖叔父,正好,我想委托你替我辦一件事?!?
“說吧。”
“我奉圣上口令著農書……”
“世子,你著農書?”肖克明大笑起來。
“肖叔父,你看前面,”李伸指了指門西南邊的菜圃,大棚蔬菜產量高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生長期長,臨近四月,有的蔬菜還沒有下市。
“我動手能力是弱了,然在農務上的學問,未必有多少人能及我?!?
李伸不是自夸,另個李伸是農家子弟出身,專業與農業無關,但考的是理科,必須學生物,而且那是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就是所見所聞,也學到了一些先進的農業知識。
李伸繼續說道:“圣上也準我外出采風,外出不是在長安周邊轉一轉,可能會去山東江淮巴蜀等地,我想從你們寨子請兩個身手好,人機靈的人,做我的侍從?!?
肖山寨在大山里,消息更閉塞,李伸是庶人子,他是知道的,余下的就不清楚了,肖克明未多想,說:“行,我讓我兒子與肖六陪你外出。”
他兒子與另一個青年人肖六郎身手在肖山寨也比較出眾。
肖克明又問:“什么時侯走?”
“我在趙原村還有一些安排,大約十幾天后吧,今年行的不遠,就在都畿道、河南道東部和河北道北部一些地區轉一轉,兩個月后就會回來。”
“那已經很遠了?!?
這也能算遠,李伸笑笑未答。
肖克明等人走后,趙良成奇怪地問:“他為什么想起來聯親?”
“捆綁。”
“呵呵,這家伙。”
“舅父,是好事,能聯,不過想聯,過兩年吧,兩年后,我的身份也能水落石出了?!?
“對了,圣上為什么讓你著書?”
“是一場巧合,我乘勢向圣上提出著書,然后打著著書的借口,請求圣上準我外出采風。”
“是啊,”趙良成醒悟過來:“這樣,你不就能公開外出了嗎?”
“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但著書,我也是認真的?!?
不但著書,軍政官材不能碰,但有的是能碰的,李伸還能搗鼓出來幾樣東西。不管未來李伸想做什么,必須讓他那個糊涂的爺爺開心,不然還是什么做不了。而且鏡子案出來,他想躲也躲不起來。
十幾天后,李伸返回京城。
“伸兒,韋公獻石炭有功?!壁w別初說。
李伸第二封信內容有點多,所謂的大功勞就是煤炭。
煤炭也很早使用了,有的稱為石墨,有的稱為石炭,但與李伸所說的“林”“漁”一樣,認識有限,沒有普及。
李伸在正文里主要寫了煤炭的各種用途,包括做飯取暖,燒制磚瓦陶瓷,冶煉。
然后寫了三條注意事項,會分為有煙和無煙兩種,各有各的用途。
實際不止,得分為褐煤、有煙煤、半煙煤和無煙煤四種,各種用途都不同。不過在唐代,沒必要分得如此清楚。
開采時得用細繩系火絨球探測,保持透風,但開采時不得用明火,主要防持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濃度高,與瓦斯爆炸的。
為了讓韋堅等人能理解,李伸用了煤氣二字,說煤氣能讓人中毒,也易爆炸,爆炸時威力勝于驚雷,務必小心。
最后就是煉鋼。
歐陽修曾說宋朝器甲易碎裂,不單純是工匠偷工減料,主要是用了煤炭煉鋼鐵。然而中國缺乏優質煤炭和鐵礦石,鐵含磷,煤含硫,所以冶煉出來的鋼鐵質量很不好。雖如此,因為煤炭的出現,宋朝的鋼鐵產量才會激增。
也容易解決,復雜一點,先煉焦炭,再用焦炭煉鋼。簡單一點,就是用石墨坩堝煉鋼鐵。
后面的未寫,只寫了前面,用石炭煉鋼,會讓鋼質量下降。
除了鋼鐵外,余下的都無所謂了。
在唐朝想提煉鋁或鈦等金屬,那是不可能的。
不過除了鋼鐵外,還有金銀銅鉛錫、水銀,提煉技術十分地落后,與提煉技術無關,關鍵提煉時得需要能源。不提用木炭成本高,灰熔點也不一樣,煤炭利用得當,燃燒的溫度整比木炭高了一倍。
放在冶煉上,溫度高了一倍多,不用李伸多解釋,韋堅也知道其意義。
內容多的是圖。
李伸從弘文館、崇文館借來大量地圖觀看,與出行關系不太大,一是隱約地他感到這些地圖,對他以后有幫助,二就是為了這些礦。
另個李伸拿長的地方,不是歷史,不是農業,不是機械制造,恰恰是礦。
他利用借來的這些地圖開始畫圖,標記了近五十處煤礦,幾乎遍布唐朝各地,都是比較淺的煤礦。
論權謀術,十個韋堅加起來也不是李林甫的對手,不過在經營、理財等上面,韋堅確實是一個人才。
他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巨大意義,只是忽信忽疑,畢竟這些礦埋在地下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韋堅暗中派出兩撥人手。
一撥是按圖索驥,拿著李伸畫的礦藏圖去找礦。
第二撥是搜集大量石炭,石炭早出來了,只是沒有系統性的利用。
找到大量石炭,然后按照李伸寫的“說明書”,一一驗實。
華山金礦風波發生時,韋堅基本上已經驗實得差不多,果如信上所說,還找到了兩處煤礦。
韋堅和李適之商議后,先隱忍下來,繼續找,又找到四五處煤礦,兩人這才聯手上書。
李隆基現在只是懶得動腦子,并不是傻子。
看到兩人疏奏后,立即召見,還當場試驗了煤炭的作用。
說用功勞來抵李林甫的陰謀詭計,那是不可能的,但確實起到了一些作用。
李適之自華山金礦風波后,困難的處境稍稍得到改善。
李隆基還嘉獎了韋堅。
另一方面,裴寬將李伸所說的整理歸納起來,經過李隆基同意后,用邸報的形式發給各州縣官員。
又令他們將各地鄉紳召集……這是古代常見的治理模式,朝廷地方機構一般到縣就為止了,往下去,就是通過鄉紳將朝廷命令傳達給各地百姓,美其名曰:朝廷和鄉紳共治天下。
裴寬又采納了李伸的意見,聽民自便,不愿意執行的,令各地官員不得強求。
愿意執行的,讓各地官員派出書吏與其配合,勘探各個荒山野嶺丘崗的歸屬,協調各村莊的水源。
那天在戶部,李伸又說了一遍。
不協調好,打架群毆是謂必然,打死人同樣很正常。
天寶三年初,唐朝總體上比較平靜。
鏡子案、裴寬推廣小水利和養殖、李適之韋堅獻石炭,算是三件大事了,都與李伸有著緊密的關系。不過煤炭的什么,在李伸心中不是很看重,畢竟安史之亂快要來了。但不能說它們不重要,不久,這兩封信將會成為一個重要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