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也許有人會覺得《呼蘭河傳》不是一部小說。
他們也許會這樣說:沒有貫串全書的線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個的有機體。
也許又有人覺得《呼蘭河傳》好像是自傳,卻又不完全像自傳。
但是我卻覺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傳,所以更好,更有意義。
而且我們不也可以說: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它于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松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也許你要說《呼蘭河傳》沒有一個人物是積極性的。都是些甘愿做傳統思想的奴隸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憐蟲,而作者對于他們的態度也不是單純的。她不留情地鞭笞他們,可是她又同情他們:她給我們看,這些屈伏于傳統的人多么愚蠢而頑固——有時甚至于殘忍,然而他們的本質是良善的,他們不欺詐,不虛偽,他們也不好吃懶做,他們極容易滿足。有二伯,老廚子,老胡家的一家子,漏粉的那一群,都是這樣的人物。他們都像最下等的植物似的,只要極少的水分,土壤,陽光——甚至沒有陽光,就能夠生存了,磨倌馮歪嘴子是他們中間生命力最強的一個——強得使人不禁想贊美他。然而在馮歪嘴子身上也找不出什么特別的東西,除了生命力特別頑強,而這是原始性的頑強。
如果讓我們在《呼蘭河傳》找作者思想的弱點,那么,問題恐怕不在于作者所寫的人物都缺乏積極性,而在于作者寫這些人物的夢魘似的生活時給人們以這樣一個印象:除了因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這些人物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樂,在這里,我們看不見封建的剝削和壓迫,也看不見日本帝國主義那種血腥的侵略。而這兩重的鐵枷,在呼蘭河人民生活的比重上,該也不會輕于他們自身的愚昧保守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