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呼蘭河傳》給我們看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
一位解事頗早的小女孩子每天的生活多單調呵!年年種著小黃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螞蚱,蜻蜓的后花園,堆滿了破舊東西,黑暗而塵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猶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侶;清早在床上學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詩,白天嬲著老祖父講那些實在已經聽厭了的故事,或者看看那左鄰右舍的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如果這樣死水似的生活中有什么突然冒起來的浪花,那也無非是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病了,老胡家又在跳神了,小團圓媳婦終于死了;那也無非是磨倌馮歪嘴忽然有了老婆,有了孩子,而后來,老婆又忽然死了,剩下剛出世的第二個孩子。
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單調的。
一年之中,他們很有規律地過著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這些熱鬧隆重的節日,而這些節日也和他們的日常生活一樣多么單調而呆板。
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沒有音響和色彩。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內,每一籬笆后邊,充滿了嘮叨,爭吵,哭笑,乃至夢囈。一年四季,依著那些走馬燈似的挨次到來的隆重熱鬧的節日,在灰黯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顯了粗線條的大紅大綠的帶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蘭河的人民當然多是良善的。
他們照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他們有時也許顯得麻木,但實在他們也頗敏感而瑣細,芝麻大的事情他們會議論或者爭吵三天三夜而不休。他們有時也許顯得愚昧而蠻橫,但實在他們并沒有害人或自害的意思,他們是按照他們認為最合理的方法,“該怎么辦就怎么辦”。
我們對于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的不幸的遭遇,當然很同情,我們憐惜她,我們為她叫屈,同時我們也憎恨,——但憎恨的對象不是小團圓媳婦的婆婆,我們只覺得這婆婆也可憐,她同樣是“照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一個犧牲者。她的“立場”,她的叫人覺得可恨卻又更可憐的地方,在她“心安理得地化了五十吊”請那騙子——云游道人給小團圓媳婦治病的時候,就由她自己申說得明明白白的:
她來到我家,我沒給她氣受,哪家的團圓媳婦不受氣,一天打八頓,罵三場。可是我也打過她,那是我要給她一個下馬威。我只打了她一個多月,雖然說我打得狠了一點,可是不狠哪能夠規矩出一個好人來。我也是不愿意狠打她的,打得連喊帶叫的,我是為她著想,不打得狠一點,她是不能夠中用的。……
這老胡家的婆婆為什么堅信她的小團圓媳婦必得狠狠地“管教”呢?小團圓媳婦有些什么地方叫她老人家看著不順眼呢?因為那小團圓媳婦第一天來到老胡家就由街坊公論判定她是“太大方了”,“一點也不知道羞,頭一天來到婆家,吃飯就吃三碗”,而且“十四歲就長得那么高”也是不合規律,——因為街坊公論說:這小團圓媳婦不像個小團圓媳婦,所以更使她的婆婆堅信非嚴加管教不可,而且更因為“只想給她一個下馬威”的時候,這“太大方”的小團圓媳婦居然不服管教——帶哭連喊,說要回“家”去——所以不得不狠狠地打了她一個月。
街坊們當然也都是和那個小團圓媳婦無怨無仇,都是為了要她好,——像一個團圓媳婦。所以當這小團圓媳婦被“管教”成病的時候,不但她的婆婆肯舍大把的錢為她治病(跳神,各種偏方),而眾街坊也熱心地給她出主意。
而結果呢?結果是把一個“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名為十四歲其實不過十二,可實在長得比普通十四歲的女孩子又高大又結實的小團圓媳婦活生生“送回老家去”!
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聲響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單調。
呼蘭河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
蕭紅的童年生活就是在這種樣的寂寞環境中過去的。這在她心靈上留的烙印有多么深,自然不言而喻。
無意識地違背了“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終于死了,有意識地反抗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蕭紅則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寂寞的小城,懷著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斗爭的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