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鎮寧,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如果說起黃果樹瀑布或龍宮,想必大家一定不會陌生。
黃果樹瀑布和龍宮是國家五A級旅游景區,它們都屬于鎮寧。而鎮寧隸屬貴州安順,位于GZ省西南部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分水嶺之間。地處東經105°35’至106°1’,北緯25°25’至26°11’。
鎮寧境內居住著漢族、布依族、苗族等民族,屬于一個多民族的縣。1963年,成立ZNBYZMZ自治縣。
而黃果樹瀑布,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黃果樹大瀑布。在很久以前,人們把它稱為白水河瀑布,亦名“黃葛墅”瀑布或“黃桷樹”瀑布,這是因為在鎮寧廣泛分布著“黃葛榕”,從而瀑布取名為“黃果樹瀑布”。
黃果樹瀑布屬珠江水系西江干流南盤江支流,北盤江支流打幫河的支流可布河下游白水河段水系,黃果樹瀑布不只是一個瀑布,今天我們所熟悉的黃果樹瀑布是黃果樹瀑布群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它屬于一級瀑布,也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
黃果樹瀑布以水勢浩大著稱。據說瀑布高度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寬101米,頂寬83.3米。當然,貴州是喀斯特地貌的地域,黃果樹瀑布自然屬于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蝕裂典型瀑布。黃果樹瀑布離鎮寧縣城不算遠,它屬于鎮寧的黃果樹鎮,與鎮寧縣的扁擔山鎮接壤。如果從鎮寧走高速按正常速度到達,最多十分鐘。如果從鎮寧沿以前的貴黃公路,騎電瓶車的話,最多半個小時可達到。
從百度上仔細查閱,鎮寧的歷史非常悠久。在商、周以前為荊州西南域,春秋屬牂牁郡屬。蜀漢建興十一年(233年)起,為鹵氏大宗(普里大宗)所有。宋代以前,今縣境為土著方國所踞,歷代中央王朝所建之郡縣,僅系一些政治、軍事據點,“大都無城壁,散部落而居”。元代正式在縣境建中層行政機構,鎮寧之名始于元代。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建衛制于納吉堡(今鎮寧縣城),因堡中有一奇石名安莊而命名衛城為安莊衛。現在,我們可以在環翠公園看到對面的安莊衛建筑,從建筑上看,我們可以知道,這是后來翻新重建的。前不久我路過它的大門,聽到路旁的一個女孩說上面的三個字是“安莊街”,我想,或許是女孩看錯了,因為“衛”字的繁體與“街”字有幾分相似。
民國三年(1914年)改鎮寧州為鎮寧縣。1949年11月21日,鎮寧解放,29日成立縣人民政府,隸屬于安順專署。1956年,劃入黔南自治州管轄。1958年,關嶺、鎮寧兩縣合并為鎮寧縣,復歸安順行署管轄。1961年,兩縣分開復置。
鎮寧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坡度變化較大。縣境東北部的茅草坡山主峰為全縣最高點,海拔1678米,南端良田鄉北盤江出縣界處為最低點,海拔356米,相對高差1322米。巖溶地貌分布廣,占全縣總面積60%以上,是GZ省巖溶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水能資源豐富,境內共有河流31條,分屬打幫河、清水河,總長580.82公里,總落差為5250米。
聽說,在九幾年的時候,成立了“GZ省黃果樹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黃果樹鎮黨務及行政由黃果樹工委和管委會托管,檢察、審判司法管轄不變。
我想,鎮寧被人們叫“瀑鄉鎮寧”,或許是因為黃果樹瀑布群,或許是因為水資源的豐富。但,具體原因,我不得而知,需要詳細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