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創新的概念
創新,對各行各業的從業者來說,從不同的角度,會產生不同的認知,這一節我們重點分析創新創業的定義、特征、模式和分類。
1.1.1 創新的定義
創新不是一個獨立的新詞,是一個存續已久的基本概念。早在1912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就在《經濟發展理論》(Theorieder wirtschaftlichen Entwicklung)一書中提出:“創新是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者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者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者創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種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華爾特·羅斯托把“創新”的概念發展為“技術創新”,這也體現在美國政府的研究報告中(Innovation in American Government: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d Dilemmas,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創新(Innovation)包括原始發明(Original Invention)和創造性使用(Creative Use),也可以將創新定義為對新思想、產品、服務和過程的產生、接納和實現。可見,此時“技術創新”已經提高到“創新”的主導地位。
但是,是不是所有技術發明都是創新呢?顯然這里面也有很大的爭論,馬丁信托創業中心主席(Chairman of Martin Trust Center of Entrepreneurship)羅伯茨(CED Roberts)認為“創新是為世界創造有價值的東西(Innovation is something that generates value for the world)”,很多時候發明就是一個點子(Idea)或者某項技術,它可能會影響社會,但它不會產生任何價值。因此羅伯茨提出:創新=發明×商業化(Innovation=Invention×Commercialization),也就是說,一個有價值的創新,首先需要一個新的點子,然后它需要一些人或一些組織將這個想法商業化,并為世界創造價值。這就將創新從一個形而上的模糊概念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且具有一定評判標準的定義。持同樣觀點的還有熊彼特,他在其著名的《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創新是發明的第一次商業化應用。他也是最早對“發明、發現”與“創新”進行區別的學者。
之后,隨著商業的不斷發展和資本市場的擴大,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創新又直接跟創造財富聯系在了一起,例如,著名管理學大師德魯克于2002年8月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創新定律》(“The Discipline of Innov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August 2002.),其中指出,“創新,是賦予資源一種新的能力,使之成為創造財富的活動,是企業家創造新財富或賦予現有資源以增加創造財富潛力的手段”(Innovation is the means by which the entrepreneur either creates new wealth-producing resources or endows existing resources with enhanced potential for creating wealth)。該定義進一步說明了創新需要創業者去實現,或者說創業者要創造財富必須要依靠創新。創新賦予資源一種新的能力,使之成為創造財富的活動。這個定義與《商業詞典》(Business Dictionary)對創新的定義如出一轍:創新是將想法或發明轉化為創造價值或客戶愿意為此支付的商品或服務的過程(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an idea or invention into a good or service that creates value or for which customers will pay)。它們都強調了創新必須商業化,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關注市場,關注用戶的需求。
由此可見,創新不僅僅是想法、發明、發現,而是要能夠創造價值,當然這個價值也不至于創富,它在各個領域都有體現,雖然熊彼特的定義十分全面,但是較為晦澀,難以被大眾普遍接受,這里采用德魯克于1984年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給創新下的一個更加簡潔明了的定義:
創新就是通過改變產品和服務,為客戶提供價值和滿意度!
這個定義既包括了創新該有的內涵和影響力:創新可以是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行業做的任何一件事,也可以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等形式出現,它也不必局限于科技領域,也不必一定是產品和實物,它也具有比較明確可行的判定標準:即創新必須能夠為客戶提供價值和滿意度!
1.1.2 創新的特征
從以上關于創新的定義的闡述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創新必須具備的三個基本特征:差異性、價值性和可行性。
● 差異性:“改變產品和服務”。每一項創新一定要有改變,要有自己獨特、不可替代的地方,要創造出新的東西,這就是“山寨”“復制”和創新的本質差別所在。
● 價值性:為客戶提供價值和滿意度。創新提供的價值既可以體現為經濟價值,也可以體現為社會價值,因為創新最終的價值是“讓世界因為創新變得更美好”!
● 可行性:創新就是通過改變產品和服務,為客戶提供價值和滿意度!創新是一個把改變轉變成價值的過程,必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解決方案和途徑可以有很多,但是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層面的方案、幻想和意念等是不可能為客戶提供價值和滿意度的,這就是“創意和創新的差別”,也是“科幻和科學的差別”,創意和科幻都不要求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而創新和科學要求。
從這里可以看出創新的三個特征是互相支撐、缺一不可的:沒有差異性就沒有創新的起點,有了差異性但是僅僅停留在概念階段是紙上談兵,只有努力去把具有差異性的創新做出來、實現了,這樣的創新才可能給我們帶來物質和精神的價值。
1.1.3 創新的模式
那么創新的具體模式有哪些呢?這也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討論。常見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從科技創新的角度來看,創新包含三種模式:發現、發明和革新。它們的含義如下。
● 發現與科學相關聯,指觀察事物而發現其原理或法則,即發現已經存在但不為人知的規律、法則或結構、功能。
● 發明與技術和工藝相關聯,發明是根據發現的原理而進行制造或運用,產生一種新的物質或行動。根據發明性質的不同,發明又可以分為基本發明(Basic Invention)和改良發明(Improving Invention)兩類。
● 革新即變革或改變原有的觀念、制度和習俗,提出與前人不同的新思想、新學說、新觀點,創立與前人不同的藝術形式等。
有人從企業創新的角度提出創新的模式有以下三種。
● 從無到有:指那些提供從0到1的產品和服務,誕生新的行業和領域。
● 從有到優:指那些從1到∞的產品和服務,在已有的行業和領域里產生和創造更多的價值。
● 重新定義和組合:指那些把不同的行業和領域里已有的產品和服務進行重新定義和組合從而產生新價值的產品和服務。
1997年,哈佛大學的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創新者的窘境:當新技術使大公司破產》(The Innovator's Dilemma: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一書中把創新分為顛覆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和可持續創新(Sustaining Innovation)兩類。2012年,威廉·泰勒(William C.Taylor)出版了《顛覆性創新》一書,對顛覆性創新對企業和社會的影響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也有學者提出根本性創新(Basic Innovation)、漸進性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突變型創新、破壞性創新、突破性創新、集成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等概念。
經過分析,我們發現,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提出的顛覆性創新模式和可持續創新模式可以涵蓋以上不同的觀點。
● 顛覆性創新:它包括發現、基本發明、原始創新、根本性創新和突變/突破/破壞性創新等在內的從無到有的多種創新模式。這種創新模式的特點是創造出原本沒有的東西,改變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讓世人受益。比較典型的例子有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原始理論創新),王選提出漢字的激光照排(原始技術創新),以及喬布斯發明iPhone智能手機(原始產品創新)等,他們都實現了在領域或者行業內從無到有的發明,啟發了一系列后續的發明和改進,創造出新的行業和領域。
● 可持續創新:它包括改良性發明、革新、更新、改變、重新定義和組合等集成創新以及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從有到優再到大發展的多種創新模式。這種創新模式的特點是,它可以是一些觀念、做法甚至是手段的改變,或者外觀設計的不同以及新功能的組合等。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喬布斯發明了iPhone智能手機以后,全世界涌現了數不清的基于iPhone各種類型的智能手機,它們雖然不是第一個發明和發現,有些甚至是通過一些小的更新來占領獨特的市場,但它們同樣為客戶提供了價值和滿意度、促進了行業和領域的發展,實現了從有到優再到大發展的過程。
一般說來,顛覆性創新居于最高層次,難度最大;可持續創新則相對來說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難度小一些。企業在追求新的增長業務時,往往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通過可持續創新從市場領導者手中搶奪現有市場,另一種選擇是通過顛覆性創新開辟新的市場。
1.1.4 創新的領域
我們首先分析一下科技創新,因為現階段大家普遍理解的創新多數是科技創新,這主要得益于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里說的科技創新,它一般指通過科學研究解決某個領域或者行業的問題,形成論文、專利或者其他知識產權的過程。嚴格地說,科技創新應該區分為科學創新、技術創新、工程創新。
首先解釋一下科學、工程、技術三個名詞的基本概念。
● 科學,如同達爾文所說,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得出結論,科學具有客觀性、可證偽性、可重復驗證、可懷疑性、抽象性和深刻性。
● 工程/技術是指應用科學知識,滿足人類需要,提供物質財富。
由此我們給出科學創新、技術創新和工程創新的定義。
● 科學創新,是研究客觀世界、揭示客觀規律、形成客觀結論。科學創新并不關心是否產生效益。科學創新的核心在于原創性,只有第一,沒有其他。科學創新的表現形式主要是論文或者發明專利等。
● 技術創新,是以創造新技術為目的的創新,或者以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創造的資源為基礎的創新。技術創新是基于現有的科學知識體系,探究實現的新方法,是將科學創新推向應用的關鍵環節,它以創新新工藝、新方法、新材料等形式,使得科學創新得以實現。技術創新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專利。
● 工程創新,是創新活動和建設國家創新系統的主戰場,是不斷突破壁壘和逃避陷阱的過程,工程創新不但包括技術要素而且包括非技術要素,必須從“全要素”和“全過程”的觀點來認識和把握工程活動。如果說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以“可重復性”為基本特征,其社會評價規范只承認“首創性”,那么工程創新則是以“唯一性”“及時性”和“本土化”為基本特征,這就使得創新必然成為工程活動的內在要求,工程創新強調經濟性和市場性。科學創新、技術創新和工程創新之間的關系如圖1-1所示,也可以套用李政道先生的話:基礎研究(科學創新)是水,應用研究(技術創新)是魚,開發試驗(工程創新)是魚市場。

圖1-1 科學創新、技術創新和工程創新之間的關系
這是對我們影響深遠的科技創新的剖析。其實創新遠遠不止科技創新,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涵蓋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眾多領域。除了科技創新以外,對我們影響很大的還有文化創新、商業創新、藝術創新、組織創新等。商業創新一般指將想法或發明轉化為創造價值或客戶愿意為此支付的商品或服務的過程。文化創新一般指將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新發現和新假設轉化為文化藝術作品。組織創新一般指將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論等轉化為組織管理和架構的新形式、新范式等社會管理體制領域的創新。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對于今天的廣大學生和社會大眾而言,需要掌握的是,創新不是一個時尚名詞也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也不單純局限在哪個領域或行業,它是我們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參與和實踐的一種基本能力,只要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積極地進行更新、創造、改變,這就是創新,這也是我們開展創新教育的意義。
- 核電站鋼板混凝土結構技術標準
- GB 50469-2016 橡膠工廠環境保護設計規范
- GB/T 51332-2018 含硝基苯類化合物廢水處理設施工程技術標準
- GB/T51154-2015海底光纜工程設計規范(英文版)
- GB/T 51200-2016 高壓直流換流站設計規范
- DL/T5231-2010±800kV及以下直流輸電接地極施工及驗收規程(英文版)
- DL/T 5543-2018 特高壓輸變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內容深度規定
- GB50427-2015高爐煉鐵工程設計規范(英文版)
- GB 50414-2018 鋼鐵冶金企業設計防火標準
- GB 51174-2017 城鎮雨水調蓄工程技術規范
- GB50742-2012煉鋼機械設備安裝規范(英文版)
- GB 50387-2006 冶金機械液壓、潤滑和氣動設備工程安裝驗收規范 (英文版)
- DL/T 5366-2014 發電廠汽水管道應力計算技術規程
- GB/T 50451-2017 煤礦井下排水泵站及排水管路設計規范
- DL/T5161.13-2002電氣裝置安裝工程質量檢驗及評定規程第13部分:電力變流設備施工質量檢驗(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