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是中國古典文論中獨創(chuàng)的美學范疇,是我國抒情文學和抒情理論高度發(fā)達的產(chǎn)物,在中國古代文化史古典美學體系上占有中心地位。
“意境”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唐王昌齡的《詩格》:“‘三境說’: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其實,早在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及南北朝鐘嶸《詩品》初露端倪,至唐才漸趨走向完善,至此,意境論的基本內(nèi)容和理論框架已經(jīng)成型,文學意境論開始全面形成。此后,意境逐漸成為我國詩學、畫論的一個基本范疇,歷代學者對其都有補充和發(fā)展。
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說過:“意境是藝術(shù)家‘游心之所在’,就是他創(chuàng)造的意象,獨辟的靈境”。”由此,“意境”可分為“意”和“境”。字面上,意,意象;境,境界,情境。眾多意象、畫面聯(lián)結(jié)在一起,構(gòu)筑成為具有特定意義的情境,其間暗含組成者的心景、心情、心境。
童慶炳教授對意境的闡述: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出現(xiàn)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tǒng)及其所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情由景生、境由心發(fā),意境也就是文學作品中的虛實相生、形神兼?zhèn)涞乃囆g(shù)畫面;與作者的主觀情致有機融合形成的有豐富內(nèi)涵和韻味的藝術(shù)境界。簡而言之,意境就是作者主觀情思和客觀景物的有機融合。
意境由意象、空間、氛圍三個要素組成,由此形象完整的表達特定意境下詩人作者的特定情感。
一
在我國,“意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和《莊子》,《周易·系辭》中有云:“子日:書不盡意,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日:圣人立象以盡意。”在《莊子·外物》篇中有:“得意而忘言。”這二者所說的都是表意的意象,都是用來表達某種觀點或哲理的藝術(shù)形象,是能夠為人所參透的。
“意象”一詞的古義,專指一種特殊的表意性藝術(shù)形象或文學形象,就是詩人的詩中之象,是蘊含著詩人對事對物之情感的寄托,是詩人表情達意、抒發(fā)情感的中介載體。一旦客觀世界的“象”與詩人作者心中的“意”相互碰觸,進而融為一體,便成為一種心靈上的意象寄寓。如此這般,詩人作者的情感也能通過它所投射的事物反映出來,如此一來,除了詩人作者以外的人也能通過理解相關(guān)意象領(lǐng)悟到創(chuàng)作者當時的情感。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所有的山上,飛鳥的身影都已絕跡,所有的道路上都不見人的蹤跡。只有白茫茫的江面孤舟上,一位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垂釣。鳥飛絕的“千山”、人蹤滅的“萬徑”、“孤舟”、“蓑笠翁”以及“江雪”這些意象組成了一幅漁翁寒江獨釣的荒寒寂寞的圖畫,表現(xiàn)了詩人孤獨郁悶的心情,但又體現(xiàn)了他受到打擊后不屈又深感孤寂的情緒。一個人我們來看,這首詩每句的第一個字,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詩人的當時垂釣的獨白——“千萬孤獨”。其實這是詩人被貶永州后的作品,此時的他空有一身報國志卻無從施展,詩人通過對幽僻客觀景物的描寫,描繪了大雪紛飛江面上獨自垂釣的老翁,借以表達自己被貶的心境,不知是雪映襯了老翁,還是老翁的白頭輝映了雪面的寂靜寥落。
通過對以上意境涵義的分析理解,我們可以了解到意境具有三個特征:情景交融、象外之境(在意象的基礎(chǔ)上所感受到的一種境界)和韻外之致、象外之味,也就是詩人個人情感構(gòu)筑的意象空間之外所獲得的言外之意,是讀者所體驗到的關(guān)于人生的思索和領(lǐng)悟。好比寒江孤舟上的老翁和千萬孤獨的景象,互相依托,構(gòu)筑成為詩人內(nèi)心寥落的人格境界。
二
意象的有機組合,構(gòu)筑成為特定的藝術(shù)空間。特定的藝術(shù)空間,以及牢籠于此空間的一系列著形著色的意象,虛實相生的盈溢著美的氛圍與情調(diào),呈現(xiàn)為感覺分明的空間。
西方康德的“‘意象說’:我所說的審美意象是指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種形象顯現(xiàn),它能引人想到很多的東西,卻又不可能它變成可以理解的。”另外,他還說過:“吾人由外感(心之一種性質(zhì)),表現(xiàn)對象為在吾人以外之事物,且一切對象絕無例外,皆在空間中規(guī)定。”那么空間又當作何解?空間并不表現(xiàn)事物本身的性質(zhì),當然也不表現(xiàn)它自身的相互關(guān)系。空間僅僅是外在感受對一切現(xiàn)象的方式,所以空間是主觀感性的前提條件,只有在這種條件下,我們才會對事物有個直觀的、外在的現(xiàn)實視角。
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中說:“意中有情,情中有意。”但“意”的內(nèi)涵應該是比“情”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意”應理解為整體上對詩作品的主觀把握和指向。請看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我登上幽州臺,向前,看不見古時賢君;向后,望不到當今明主。一想到天地無窮無盡,我便忍不住倍感凄涼,只能獨自凄涼落淚。首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就自設了一種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氛圍;但這等情語必須得和周遭特定景語相互呼應并進一步使之互相轉(zhuǎn)化,氛圍才開始慢慢顯現(xiàn)出來。所以“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緊隨其后,詩中氛圍由此沛然而出,給人一種動蕩回旋的感覺。
其實,意境空間的構(gòu)筑與意象的排列有緊密聯(lián)系。“境”有疆界、地方、狀況的意思,本字是“竟”,表示一首樂曲終了。正如《說文》:“樂曲盡為竟”。不論是詩詞還是繪畫,它們意境空間的美感都得益于一系列意象的精心安排,以構(gòu)成深而淵然的空間構(gòu)造。由此,康德說:“空間被表現(xiàn)為一種無限的所與量。惟空間表象則能思維為包含無限表象在其自身中,蓋空間之一切部分固能同時無限存在者也。”所以作為空間本源的表象,是一種先天的、自然的直觀圖畫,并不單只是簡單直白的概念。
三
有了意象和空間,當然也少不了意境的第三個要素——氛圍。縱使意象有機組合形成意境,有情有韻有致有味,但仍需要借助情調(diào)氛圍作為潤滑劑,然后才能真正地流轉(zhuǎn)于意境之中。氛圍依象而生,依境而存,氣蘊磅礴,穿梭于意境及意象中是它的生活情狀。
意境中的“氣”生于“象”,是一系列意象向外映射所導致的。
情景是生成意象的兩個要素,所以詩人胸中的心情就是意境中“氣”的來源。由此觀之,這“氣”就是詩歌作品、乃至文學作品的情感基調(diào);當然,這情感基調(diào)反映的不一定只單單是作者個人的情感,有時詩人也會根據(jù)具體場景增加相應的他人的主觀感受,借他人之感以抒自己難言的心境。如古詩中的“對寫”手法,不直面寫詩人自己感覺如何,而是通過對面落筆,借他人情感以抒發(fā)自己難以抑制的情思,更添一層愁苦。好比唐白居易的《HD冬至夜思家》;“HD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我居住在HD客棧的時候正好是冬至佳節(jié),到了晚上我抱著雙膝坐在燈前,只有影子和我做伴。我料想家中的人今天會相聚到深夜,還應該談論著我這個遠行的游人。通篇下來,不難看出,這首詩既沒有富麗瑰美的辭藻,也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有的只是冬至夜里平淡一幕的娓娓道來,用敘述平實的語氣敘說著遠行客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懷念之情。由此,可以斷定這首詩題目中的“思”是詩歌的詩眼,當然也就是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之所在。據(jù)此展開聯(lián)想,“思”,思念,思想……思什么?“思家”。為什么思?“今天是冬至”,古時冬至有全家團聚的習俗,由景即人。思體現(xiàn)的情感氛圍又是怎樣的?“抱膝燈前影伴身”,冬至夜里,想著他人家中團聚的場面,自己只能孤零零的抱著膝蓋坐在燈前,只有影子相伴。他人重逢團聚,自己孤苦伶仃,光是想想都覺得難受,更生出寂寞冷瑟的情調(diào)氛圍。此時的寂寞冷瑟就是這首詩的“氣”,因為“氣”具有迷離恍惚的情狀,所以它能彌綸眾象,充溢宇宙,化意境為渾然整體。
意境和意象作為文學藝術(shù)表情達意的基本方式,二者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及作用都有相通之處,又各有特征。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色昏暗,黃澄澄的一片,一群烏鴉落在纏滿枯藤的老樹上,發(fā)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橋邊農(nóng)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有一匹瘦馬頂著凌冽的西風艱難的前行。夕陽漸漸失去光澤,從西方落下。伴隨著這落日黃昏的,只有顧慮羈留在外漂泊的旅人。這首詩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單著看就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和“瘦馬”,本身并沒有什么情緒色彩,但經(jīng)過作者主觀內(nèi)斂感情的外化,也就是通過對這幾個意象的有機融合,作者把自己的流落漂泊天涯的情感融入到這些意象中,把它們“剪輯”到一起,就讓人很容易從中讀出一種衰敗、凄涼、孤寂的氛圍和失意情緒。
意象、空間和氛圍構(gòu)成意境的三個要素,特定的意象通過有機組合形成表現(xiàn)詩人作者情感心境的藝術(shù)境界;由此形成特定的藝術(shù)空間,空間又是無窮盡的,此時詩人作者的情感因得到延伸而愈發(fā)深遠、有意味;其中的詩人的情感起伏就構(gòu)成了作品的氛圍,氛圍是一種很容易讓人沉浸其中的感受,不僅作者,就連讀者都能從中讀取到詩人當時的心情。借今念古,領(lǐng)悟古人情懷。
【參考文獻】
①王昌齡:《詩格》,南方博雅
②鐘嶸:《詩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③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④康德著,藍公武譯:《純粹理性批判》,商務印書局,1997年
⑤劉慎:《說文解字》,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年
⑥張云鵬:《意境三要素構(gòu)成論證》,1998年
⑦宗白華:《美學與意境》,江蘇文藝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