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塊鏈+金融:數字金融新引擎
- 姜才康 李正主編
- 15字
- 2021-02-22 16:03:05
第二部分 金融應用與分析研究
第3章 區塊鏈金融應用概述與分析
3.1 整體概述與分析
3.1.1 應用進展概述
根據2019年9月歐盟科學中心發布的《區塊鏈當前與未來》(Blockchain Now and Tomorrow),金融領域是全球范圍內區塊鏈探索最為廣泛的領域,區塊鏈已成為眾多金融機構競相布局金融新科技的重要技術之一。
在支付業,區塊鏈作為一種能夠支撐法定數字貨幣的技術手段,具有構建新興數字支付體系的潛力,有助于提高支付效率、安全與監管效能。放眼全球,各國央行、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等已在零售支付、票據交易、跨境支付等業務場景開展應用探索。
在銀行業,區塊鏈有助于優化銀行業IT基礎設施,實現自下而上的治理機制,促進數據互聯互通,從而重構銀行業現有的技術與應用體系。全球范圍內,銀行業不僅在供應鏈金融、跨境貿易、貿易金融、信用證、黑名單共享等場景利用區塊鏈技術提供線上的服務,而且在區塊鏈技術平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摩根大通Quorum、微眾銀行的FISCO BCOS等。
在金融市場中,區塊鏈有助于解決金融基礎設施與投資機構、監管機構之間的數據共享難、交易效率低、交易成本高的難題,在本幣市場(包括貨幣與資本市場)、外匯市場、有價證券市場等已有諸多應用探索。目前,全球主流的交易所已在全交易生命流程的各階段開展探索,包括在交易前階段的信息披露、反洗錢與了解你的客戶等場景,交易階段的股票、債券、衍生品的發行與轉賬等場景,交易后階段的登記、清算、股東投票等場景。
在保險業,區塊鏈有助于提升多方溝通效率、多方協同效率與審計監管效率,促進業務合規發展。目前,區塊鏈技術已應用在保險業的諸多環節,包括保險平臺的構建、產品設計、增值服務、保險理賠與監管機構5個方面。
在供應鏈金融中,區塊鏈有助于形成協作式供應鏈金融生態,緩解供應鏈信息孤島、企業信息不完整、履約風險控制難的問題,從而無損地傳遞核心企業的信用,降低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提升融資效率。目前,國內銀行機構、科技公司主要聚焦于應收賬款、存貨融資、基于應收賬款融資的資產證券化、預付款融資等場景開展區塊鏈應用推廣。
3.1.2 應用價值總結
基于數據難篡改、易追溯、多方共同維護的技術特點,區塊鏈技術是一種能夠在大規模復雜網絡中快速、低成本地建立多方信任關系的數字技術手段,能夠在不失業務主權與保護隱私的前提下,實現數據與業務邏輯的可信共享、金融資產交易服務效率的提升和業務公信力的提升,具有較為廣泛的金融應用場景。
一是緩解多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例如,貿易融資、金融信息共享、防偽溯源、普惠金融、風險防控等場景適合使用區塊鏈技術,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降低企業整體運行成本,提高專業化分工的協同效率。典型的應用案例如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的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和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資產證券化信息披露平臺等。這類應用的難點是需要保證上鏈數據的真實性,因此往往需要引入第三方鑒定機構來保證上鏈源數據的準確性。此外,這種應用往往需要依賴鏈下治理,因此需要對參與機構的身份與聲譽實行嚴格管控,所以聯盟鏈適合在這類場景中使用。
二是改進金融資產所有權的登記與交易流程。例如,資產證券化、供應鏈金融、數字票據、清結算、精準扶貧等場景。典型的應用案例是票據交易所探索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摩根大通推出的摩根幣和Facebook擬推出的Libra等。在這類場景中,可以把金融資產(如商業票據)形成數字資產,利用智能合約實現規范化、易審計、易追溯的發行、轉讓、抵押、凍結、銷毀等功能,利用共識算法來保證多方存儲的資產狀態的強一致性,進而能夠優化原有業務流程,提高資金周轉率。這類場景的主要難點也是需要依賴鏈外世界的法律法規對核心機構的強約束能力,這樣才能夠保證原有金融資產能夠無后顧之憂地轉變為鏈上的資產。
三是提升金融信息服務的透明性與監管的穿透性。例如,眾籌、投票、公益捐款等場景使用區塊鏈技術,提升機構服務的公信力,建設可信體系。典型的應用案例是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推出的股東投票系統、支付寶的愛心捐贈平臺等。通過將程序執行、數據存儲與特定機構之間的強綁定關系打破,提升應用服務的可監督性,從而提升公信力。一方面,可以通過把業務邏輯與監管規則寫入智能合約,提升業務執行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將哈希加密處理后的業務邏輯與處理結果廣泛存儲在公眾擁有的區塊鏈節點中,從而提高公眾的監控能力,增強服務的公信力。這類場景的難點是中心機構是否有動力實行業務服務的提升,并且在改造過程中真的對業務實行優化,從而避免出現形式化使用區塊鏈的情況。
為使讀者逐步深入了解區塊鏈的金融應用情況、理解區塊鏈的金融應用價值、推進區塊鏈在金融領域大規模應用,本章將在分析我國金融領域區塊鏈應用落地情況的基礎上,進一步剖析區塊鏈的應用價值。
3.1.3 應用情況分析
1.應用場景分析
截至2020年3月,我國的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官網上展示了兩批《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清單》,清單中共有506個備案的區塊鏈應用,即這些應用已經投入生產。在506個應用中有66個區塊鏈金融應用,它們分別覆蓋了存證、供應鏈金融、資產證券化(ABS)、貿易融資、資金資產管理、支付清算、數字身份、保險、證券交易共計12個類別。例如,中國工商銀行推出的工銀璽鏈區塊鏈服務,銀聯國際有限公司推出的基于區塊鏈的全球速匯資金追蹤平臺,上海保險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基于保交鏈的企業區塊鏈服務,等等。
圖3-1展示了金融場景的區塊鏈應用數量比較,其中資金資產管理場景的應用數量最多,其次是存證、供應鏈金融場景,它們的數量約占所有應用數量的63%。由此可見,這3種場景最容易進行實際應用落地。反之,資產證券化、支付清算、證券交易場景則占比最小,其總和占比僅約為9%。這也說明了資產證券化、支付清算、證券交易3種場景在區塊鏈落地應用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

圖3-1 金融場景的區塊鏈應用數量比較
圖3-1僅從數量的維度反映了各個場景的應用情況,但并不能反映場景應用的廣度,即一個場景究竟有多少省份在落地研發。圖3-2則展示了不同金融場景的區塊鏈應用對應的省份數量。可以看出,應用廣度最大的4個場景是資金資產管理、貿易融資、存證和供應鏈金融。圖3-2也顯示了應用廣度最小的4個場景,即資產證券化、交付清算、證券交易和數字身份,而這4個場景在圖3-1所示的應用數量上也是最少的4個。這再次說明了這4個場景在區塊鏈落地應用方面存在很大的難度。

圖3-2 不同金融場景的區塊鏈應用對應的省份數量
2.應用地域分析
上節提到的12個應用場景主要集中在全國12個省份,如圖3-3所示。其中,應用數量最多的前三名省份分別是北京、廣東和上海,其數量總和約占金融應用總數的71%,由此可見,區塊鏈金融應用的分布是極不均衡的。從區域發展的角度來看,可以將上述12個省份劃分為長三角地區(上海、江蘇和浙江)、珠三角地區(廣東)、京津冀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和其他地區。其中,京津冀地區的區塊鏈金融應用數量總和最多,也從側面反映出京津冀地區的金融區域合作水平與金融模式創新能力較強。而其他地區的區塊鏈應用數量很少,說明我國中西部地區的金融不活躍,金融創新能力相對很弱(見圖3-4)。

圖3-3 不同省份的區塊鏈金融應用數量

圖3-4 不同地理區域的區塊鏈金融應用數量
圖3-3和圖3-4僅從數量上反映了區塊鏈應用的情況,但是并沒有反映出豐富性,因此圖3-5展示了上述12個省份的區塊鏈金融應用類別的數量。可以看出,北京、廣東和上海的區塊鏈金融應用類別數量最多,它們的類別數量占比為57%。特別是北京占了9個類別中的8個。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一般區塊鏈應用數量較多的省份或區域,其類別數量也會較多,也就是說區塊鏈金融應用的豐富性也很好。此外,也可以看出,我國東部地區的金融活力和區塊鏈應用情況要遠遠好于西部地區,因此,西部地區也應該是未來區塊鏈金融應用發展的重點。

圖3-5 不同省份的區塊鏈金融應用類別數量
3.相對熱度分析
前兩節分別從應用場景和地域兩個角度反映了區塊鏈金融應用的情況,但是并沒有從一個綜合的角度來展示區塊鏈金融應用的情況。因此,圖3-6展示了各個省份和不同場景的區塊鏈金融應用相對熱度。
從圖3-6中可以看出,區塊鏈應用數量最多的地區為北京,它的最熱應用場景是供應鏈金融。而供應鏈金融作為最熱的應用,在廣東的占有率是最大的。此外,應用數量最多的3個省份,其最關注應用領域即應用數量最多的應用領域是完全不同的。上海最關注保險,廣東和北京則都最關注供應鏈金融。此外,對區塊鏈應用數量較少的省份來說,在應用總數較小的幾個應用場景中是零應用的狀態。這說明,越是較難落地的應用場景,越是很少有地區去嘗試。

圖3-6 各個省份和不同場景的區塊鏈金融應用相對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