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5000年:資本秩序如何塑造人類文明
- 彭興庭
- 1283字
- 2021-01-29 11:30:41
明天會更好
在我們的生活中,資本無處不在。但資本的模樣,卻像普羅透斯的臉,總是模糊不清,隨時呈現不同形態和面貌,令人迷惑。不同時代、學派,基于不同目的,對資本往往有著非常不同的理解。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概念體系:
第一種認為,資本是一種“生產要素”。
亞當·斯密說,資本是為了生產而積蓄起來的財富。李嘉圖認為,資本積累的擴大是工業經濟增長的基礎,更多資本使更多勞動投入到工業生產中,從而創造更多的國民財富。在現代西方經濟學里,從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索羅外生增長模型,到羅默內生增長模型,資本表現為一種“物”,是生產資料。
第二種認為,資本是一種“社會關系”。
馬克思認為,資本的外在表現是生產資料,但本質卻是一種社會關系,生產資料只有納入社會關系中,才能成為資本。“資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馬克思指出,工人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被資本家攫取了,這必將引發階級斗爭。
所以,馬克思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對此,奧地利學派的龐巴維克有不同見解。
龐巴維克認為,馬克思的資本理論忽略了生產過程中的時間因素。他認為,人們總是活在當下,認為現在的錢要比未來的錢更值錢;人們總是相信未來,認為現在的投入在未來一定會得到更多回報,就像牛會生小牛一樣;而且,人類的勞動也總是采用“迂回”的方式,比如為了捕魚會花更多時間去編織漁網。因此,時間就是金錢,現在的物品比未來的物品更有價值,放棄現在價值高的物品,換取未來價值低的物品,就必須給予利息補償(價值時差論)。從龐巴維克開始,西方經濟學邊際效用學派逐漸崛起。
在我看來,資本和貨幣一樣,是一種“合作秩序”。貨幣代表的是“實際存在于當下”的物品,人們“相信現在”,相信黃金、白銀、紙幣能夠購買到房屋、糧食、牲畜。資本是人類對貨幣時間價值的一種利用和開發,資本存在的目的,是獲取還不存在、屬于想象中的未來物品——利潤。
正如赫拉利認為,資本相信“明天會更好”,未來資源肯定超過目前。
人類全部奮斗的根本目的,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比相信未來更有力量。對未來的信任構建出了一種令人驚異的合作秩序。
資本不僅是一種物質資料,還成為一種控制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方式。這種方式逐漸形成了一個總體化的控制框架,其他事物開始適應這種控制結構。無論是教育、醫療,還是工業、商業,都將自己的有效性標準交給資本形成。
在這種秩序中,資本曾對奴隸、工人進行無情的奴役和壓迫,也曾和商人、船員、軍隊一起,展開全球貿易旅行和進行無數的征服、掠奪。在這種秩序中,無數科學家把青春和汗水獻給了實驗室。
在赫拉利看來,過去500年,關于“明天會更好”的概念說服了全球人民。投資不再是少數資本家的事,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將辛苦賺得的金錢投向各個領域,把信任托付給了未來。這種信任,創造了大規模信貸、股票、基金,組成了規模宏大復雜的合作秩序,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長。對未來的信任,最后終于產生了一場革命,全球經濟就像火箭般躥升。
然而,“明天”是一個非常不確定性的存在,充滿風險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