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式變法

唐亡于藩鎮,宋太祖趙匡胤對此有著深刻的體會和認識。

公元961年,趙匡胤以其高超的表演藝術,幾杯酒的工夫,就解除了手下一伙驕兵悍將的兵權。所謂“杯酒釋兵權”,其實不過是“以金錢換兵權”罷了。

趙匡胤曾開導眾將說,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兄弟們不如多積金寶,廣置良田,脫下身上的盔甲,吃好喝好、歌兒舞女頤養天年。

兵權收上來以后,藩鎮再沒有力量挑戰中央,有宋一朝300多年,沒有發生一起地方政府造反事件。但問題也現了,中央從此要養兵。

《朱子語類》中“論財賦”一節,記載了朱熹的說法:財用不足,皆起于養兵。十分八分是養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

也就是說,財政收入百分之八十用在了軍費開支上。

到宋神宗年間,各種毛病相繼出現。權貴經濟泛濫,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土地集中在少數家族手上,朝廷財政收入捉襟見肘。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副宰相,實施大變法。

王安石頒布的法令,大大小小十余條,其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均輸法。對于鹽、鐵、大米等國家重要資源,一改過去買撲、鈔引的“牌照”管理制度,實行統購統銷、國營專賣,全面壟斷生產和銷售。均輸法靈感來自西漢桑弘羊,脫胎于管仲,卻比管仲“官山海”政策更加保守。

二是市易法。設立市易司,由政府撥出本錢,負責平價收購日常滯銷的零售品(比如水果、芝麻等),到市場缺貨時出售,價格由市易司劃定。這個政策與桑弘羊、管仲的“輕重”理論,也是一脈相承。

三是青苗法。在每年夏秋兩收前,農戶可到當地官府借貸現錢或糧谷,以補助生產,平滑周期。每筆貸款的年息是20%,一年可貸兩次。當年,管仲也曾給齊恒公出過類似的主意。

在廷辯的時候,司馬光認為,王安石的這些主張都是管仲、桑弘羊玩剩下的,齊桓公、漢武帝就是受了欺騙,才導致一個被餓死,一個下了罪己詔。

但問題是,司馬光卻拿不出什么更好的辦法。

和所有的計劃大師一樣,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有兩個:一是強國,增加財政收入;二是均富,縮小貧富差距。從實施效果來看,北宋政府的財政收入確實迅速增加了,但和管仲改革一樣,無法長久;而均富的目標,從來沒實現過。

均輸法造就了一個權力空前的“政府公司”,到處與民爭利。市易法“盡收天下之貨”,政府之手越伸越長,城市商業秩序破壞殆盡:青苗法也是完全變味,欺詐、攤派層出不窮,民間苦不堪言。

1085年,宋神宗駕崩,哲宗繼位,變法隨之廢除,王安石郁郁而終。

以司馬光為首的反對派上臺后,只知道空喊口號,翻來覆去說“以農為本”“輕徭薄賦”,沒有提出任何有建設性的方案。

王安石變法被認為是古代歷史最后一次整體配套制度改革。

這次變法與之前的管仲、商鞅、桑弘羊、王莽、劉晏等,再加上此后的張居正改革,都沒有什么兩樣,屬于“中國式變法”。

一個嚴重的后果是,王安石變法的失敗給后來的治國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在如此發達的宏觀環境中,進行一場如此全方位的配套改革,最后帶來的卻是慘烈的失敗,這令所有的后來者對變法望而卻步。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自北宋之后,南宋、明、清歷代治國者基本放棄了體制內的制度創新,經濟策略越來越謹小慎微、趨向保守,最終走進了閉關鎖國的死胡同。自王安石之后的中國,所有經濟問題只剩下一個,那就是:穩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乐县| 化州市| 灵丘县| 金寨县| 澳门| 灌南县| 桐梓县| 台北县| 涟水县| 贵定县| 乐陵市| 紫金县| 玉树县| 中西区| 禄丰县| 新野县| 桓台县| 山东省| 汽车| 佛冈县| 闸北区| 潼关县| 土默特左旗| 新源县| 巩留县| 津市市| 库尔勒市| 中牟县| 台江县| 留坝县| 正宁县| 桑日县| 广昌县| 开化县| 东乡族自治县| 三台县| 饶平县| 浠水县| 海门市| 陆河县| 黔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