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質量與國際貿易

人均收入的提高會對消費者偏好產生影響,而需求偏好的變化會引致產品質量的變化。因此,本節重點闡述了生產率、質量與國際貿易的相關理論。一方面,可以為我們厘清質量與國際貿易的現有的研究進展,另一方面,也為我們深入了解生產率、質量對企業出口行為的影響提供支持。

一、需求偏好與產品質量

在理論研究方面,關于需求偏好引致產品質量變化的異質性研究較多。過去大多數的非位似偏好貿易文獻要么集中于垂直差異化(如Flam和Helpman, 1987);Stokey, 1991;Murphy和Shleifer, 1997),要么集中于水平差異化(如Markusen, 1986;Bergstrand, 1990;Matsuyama, 2000)。近些年的三篇文獻將垂直和水平差異化與消費者質量支付的意愿相結合(該意愿由收入決定),如Fajgelbaum等,2011;Jaimovich和Merella, 2012;Jaimovich和Merella, 2015。

Fajgelbaum等(2011)分析了在規模報酬和貿易成本遞增的情況下,具有相同技術的經濟體之間的收入分配差異如何決定貿易流量。具有異質性收入和偏好的消費者購買了同質的產品,并對差異化產品的質量和品種進行了離散的選擇。偏好分配產生了一個嵌套的對數需求結構,部分消費者隨著收入上升選擇購買更高質量的產品。偏好結構將使收入越不平等的經濟體對高質量產品產生越高的相對需求。Jaimovich和Merella(2012)也提出了一個非位似偏好設定,其中,消費者預算在水平差異化商品內部和水平差異化商品之間進行再分配。但仍然是在一個標準的李嘉圖模型框架之內,即從一開始就純粹依靠技術條件來確定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因此,非位似偏好并未能很好地解釋不同發展水平國家的進口專業化。Jaimovich和Merella(2015)則認為,這種專業化主要源于生產率差異與質量非同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Fajgelbaum(2011)與Jaimovich和Merella(2015)的研究認為,可能是由于貿易成本過高導致無法交易,或者由于國家的收入分配過于相似,且通過本地市場效應引致了專業化,因此出現了內生比較優勢。Jaimovich和Merella(2015)堅持李嘉圖傳統模型,貿易和專業化來自跨部門技術的差異,其特點是規模報酬不變。在規模報酬遞增的情況下,比較優勢和貿易逐漸出現不是由于貿易成本可能在最初阻礙了交換的范圍,而是由于隨著收入的增加,對商品需求呈現出對生產成本(高質量商品)方面的異質性所致。(1)Fajgelbaum等(2011)模型展示了水平差異,但它并沒有顯示垂直差異,而這正是Jaimovich和Merella(2015)模型的一個關鍵維度。其還指出質量對貿易流的影響來源于消費者在商品類別內(垂直)而不是商品類別間(水平地)消費的重新分配,這取決于更富有的消費者將消費特定支出份額由低質量轉向高質量的產品,即消費者在同類產品間的支出份額隨其收入的變化而變化。

Sugita(2006)在貿易框架下研究了質量與企業間貿易行為,結果發現,貿易開放引致的競爭,提高了企業最終產品的質量;貿易成本的存在會引致貿易模型的改變,即企業更愿意與自身規模和質量接近的企業進行貿易,且貿易多發生在規模大、質量高的企業之間。

在實證研究方面,Hallak(2006)是最早證明出口單位價值與目的地國家收入水平呈正相關關系的作者之一。其認為質量在決定全球雙邊貿易模式中起著重要作用。其建立了以產品質量為關鍵指標的經驗框架,基于1995年60個國家雙邊貿易的截面數據,發現人均收入與質量總需求之間的關系,與理論預測一致,即富國往往從生產高質量的國家進口相對更多的產品。在需求系統中,人均收入會影響消費者的質量選擇,這驗證了林德(1961)的需求相似理論。

而Baldwin和Harrigan(2011)以及Johnson(2012)也發現了出口單價與目的地國家收入之間的正相關性。這與Verhoogen(2008)的假設相一致,即消費者愿意為企業出售的質量更高的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

Bastos和Silva(2010),Manova和Zhang(2012),Martin(2012),G?rg、Halpern和Murak?zy(2010)分別使用葡萄牙、中國、法國和匈牙利企業層面的交易數據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企業出口價格與目的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存在正相關關系,但Bastos和Silva(2010),Manova和Zhang(2012),Kneller和Yu(2008)并未考慮企業的質量選擇。Comite等(2014)認為,由于品種之間存在質量差異,如果模型未考慮質量差異,將會把一個國家的產品的高價格、高銷量歸因于偏好差異,而忽略了產品質量因素,因此,應將質量納入模型中,以便正確識別偏好的影響,并認為企業產品質量和目的地偏好決定了目的地對企業產品的最終需求。

Feenstra和Romalis(2014)從貿易數據中發現出口質量與國家收入水平相關,但與人口規模不相關。同樣地,Porto(2016)使用跨國面板數據建立部分均衡模型來研究全球經濟中目的地國家的收入水平與出口國的產品質量、平均工資水平之間的聯系,結果表明,將產品運往高收入目的地的行業出口較高質量的商品,這是因為高收入國家要求高品質產品。但Comite等(2014)以及Flach(2016)則認為這些差異是由于需求偏好的異質性造成的。

Comite等(2014)將偏好引入貿易模型中,研究結果表明,即使出口到一個市場規模、收入水平類似的國家,并且有相同數量的競爭品種,但由于偏好差異會影響市場競爭結果,因此,導致出口數量可能不同,即企業的不同產品種類在不同國家的銷售會不同,這并不一定來源于市場規模和收入差異,而是源自不同國家對品種與偏好的異質性。

二、需求與企業的質量選擇

在需求側,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對更高質量產品的需求日趨提高。根據林德(1961)的需求相似理論,發達國家主要生產和出口大量的高質量產品,發達國家之間相互貿易以滿足本國居民的需求,而發展中國家的消費結構也會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使生產和貿易結構從低檔產品向中高檔商品轉移。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們對產品質量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這就要求發展中國家進行產品質量升級。林德及其隨后的理論家的假設,為研究人均收入和質量之間的供需聯系提供了支持。

Hallak(2010)認為,人均收入水平相似的國家之間貿易更多,從而證實了林德的假說。由于對雙邊貿易的預測需要一個供求機制,因此林德猜想也需要一個質量的供給聯系。同時認為,在收入和質量供給之間存在正向聯系。

一些研究表明,需求導致的市場擴張更有可能帶來產品創新,如貿易自由化。在此情況下,出口企業應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產品質量,以滿足國外消費者的期望(Becker和Egger, 2013;Cassiman和Martinez-Ros, 2007;Cassiman,Golovko,Martínez-Ros, 2010;Caldera, 2010)。

Baldwin和Harrigan(2011)將質量引入Melitz(2003)貿易模型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經質量調整的價格是企業競爭力的來源。高質量的產品由于其價格相對更高,從而具有更高的利潤和更強的市場滲透力。通過企業的“自選擇效應”使企業將質量更好的產品出口到更偏遠的市場,并認為距離和市場規模能促進出口產品的質量升級。

Flam和Helpman(1987),以及Fajgelbaum、Grossman和Helpman(2011)認為,在質量、收入和出口組合的共同決定中,需求側的消費者的異質性起著主要作用。Jang等(2014)的研究結果表明國內企業應該根據國外的偏好調整產品質量。

Curzi和Olper(2012)使用企業級數據研究了意大利企業的出口行為,特別考察了產品質量、生產率、目的地的異質性與出口之間的聯系,并檢驗了基于企業質量以及消費非位似偏好的異質性國際貿易模型。研究表明,目的地人均收入的增加提高了企業的出口強度,這個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業產品質量的異質性推動的。這與Alchian-Allen效應一致:出口產品質量與目的地國家的距離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質量越高越昂貴的商品,越有利可圖,越能滲透到更遠的市場,并將產品質量與國家消費者偏好引入貿易模型進行預測:進口國人均收入的增加會提高對產品質量的偏好。(2)

Feenstra和Romalis(2014)在一個擴展的壟斷競爭框架下建模,估計了1984—2011年185個國家的質量和質量調整價格,結果表明,各國的質量調整價格差異小于單位價值,質量調整的貿易條件與國家的收入水平是負相關的,并指出,企業在選擇價格的同時選擇品質??紤]到各國對質量有非位似的需求,企業質量的最佳選擇反映了這種非位似需求以及生產成本,包括“華盛頓蘋果”效應中的具體運輸成本。Fieler、Eslava和Xu(2014)認為,如果企業面臨規模增長或面對國外消費者對高質量產品的需求時,貿易自由化會導致出口商產品質量升級。

Antoniades(2015)提出了一個簡單易行的異質性企業貿易模型,內生質量選擇和成本加成內生化。在需求方面,偏好增加,使消費者關心質量,愿意為此付出更多的代價。該模型的一個關鍵特征是競爭不僅降低了生產企業和退出企業的成本臨界,而且提高了質量差異化的范圍。在這兩個渠道存在的情況下,生產率高的企業通過提高質量、價格和成本加成來應對競爭,而生產率低的企業退出或以恰恰相反的方式對競爭做出反應。

Flach(2016)使用巴西出口商詳細的價格和質量數據研究了企業是否對市場進行分割,并根據目的地國家的特點調整產品質量和價格。結果表明,以質量為基礎的市場細分,企業向高收入目的地出口時可提升產品質量和價格。同時,不同目的地的價格差異可能受到產品質量投資和高品質需求的影響。

上述研究表明,需求會引致企業的質量選擇,但關于質量提供機制的證據較少。Schott(2004)認為,富有的國家傾向于出口質量更高的產品。Hummels和Klenow(2005)則表明產品單價與出口國的人均收入正相關。Melitz (2003),Crozet等(2012),Baldwin和Harrigan(2011)以及Johnson(2012)都將生產率差異作為高品質產品的比較優勢來源,但隱含的質量提供機制尚未被探索。而Porto(2016)建立的部分均衡模型則探索了質量提供的運行機制。將產品運往高收入目的地的行業,出口質量較高的商品(3),這是因為高收入國家要求高品質的產品。

在大多數異質企業模型中,通過質量選擇貿易模型預測得出,生產率越高的企業市場份額越高且越有可能出口,占全國出口的大部分份額,同時他們也生產質量較高的產品。通過放松不變的成本加成假設,我們還可以考慮與成本加成相關的企業行為的其他特征,例如企業之間的異質性的觀察結果,隨著生產率和生產規模的提高,企業生產的產品更優質,理論研究結果也表明,經濟狀況的變化將會引致企業調整其成本加成率,但調整幅度因企業而異。

殷德生(2011)研究了貿易成本、市場規模以及進出口規模等因素對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影響,研究表明,貿易距離對出口產品質量影響顯著。汪穎博(2017)運用中國2000—2006年海關數據庫,分析了需求沖擊對中國多產品企業出口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需求沖擊對多產品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考慮需求側異質性因素,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質量的需求也隨之提高(如Flam和Helpman, 1987;Hallak, 2006;Hallak, 2010;Choi,Hummels和Xiang, 2009;Fajgelbaum等,2011)。然而,對人均收入以及出口和質量之間的關系,需求側本身并沒有提供完整的解釋,還應看供應方的能力(Grossman和Helpman, 1991)。

Sutton和Trefler(2016)基于Sutton(1991,1998,2007a, 2007b)的系列文獻,認為企業選擇在質量能力上的最優投資,且這個能力一旦得以發展,企業將進行古諾競爭;認為只有目的地國的需求與供給側的企業能力相結合,出口企業才能進入出口市場并從貿易中獲益。這也說明了企業產品質量能否滿足市場需求是企業在出口市場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房产| 乐业县| 田林县| 华坪县| 化州市| 绵阳市| 甘洛县| 平果县| 建水县| 黔西县| 团风县| 昔阳县| 彭阳县| 兰州市| 合江县| 石城县| 巴林左旗| 嘉峪关市| 永春县| 玉树县| 铜山县| 雷波县| 夹江县| 临沂市| 华蓥市| 大关县| 牡丹江市| 普宁市| 甘肃省| 泾阳县| 门源| 宁夏| 泽库县| 侯马市| 曲阳县| 岢岚县| 阿瓦提县| 怀来县| 临沭县| 浑源县| 武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