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合同與財務結構
- (美)奧利弗·哈特
- 739字
- 2021-01-22 15:46:02
所有權的含義
對于產權為什么十分重要,特別是對于比如說一臺機器是由私人所有還是作為公共財產為什么十分重要的問題,經濟學家們已經有了大量的著述。但是,在解釋一件私有財產由誰擁有為什么十分重要這個問題上,他們卻未能取得同樣的成功。為理解這里的困難所在,考慮這樣一種情形:我想利用最初由你擁有的一臺機器。一種可能性是,我從你那里買下這臺機器;另一可能性是,我從你那里租賃這臺機器。如果簽約成本為零,我們就可以簽訂一份與所有權的改變同樣有效的租賃協議。特別是,租賃合同可以精確地規定我可以如何處置這臺機器,什么時候我可以使用它,如果機器出了故障怎么辦,你有使用機器的哪些權力,等等。但是,在這種條件下,是否有必要發生資產所有權的變動,就顯得十分不清楚。
但是,在存在簽約成本的情況下,租賃與所有就不再是一回事了。如果合同是不完全的,那么就不可能規定在所有可能的情況下該機器的所有用法。因此,就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由誰來選擇未作規定的用法?一種合理的觀點是,機器的所有者擁有這項權力;也就是說,所有者擁有機器的剩余控制權,或者說,剩余權力(residual powers)。例如,如果機器出了故障或者需要改裝,而合同對此又未作規定,那么所有者就可以決定如何及何時對它進行修理或者改裝。
現在就有可能理解為什么我從你那里購買機器而不是去租賃它們的道理了。如果我擁有該機器,那么,因為我將得到全部的剩余控制權,所以,在我們的經濟關系中,我就具有更多的權力。換句話說,如果機器出了故障或者需要作改裝,我就可以確保機器將迅速得到修理或改裝,從而,我就可以繼續用它來進行生產。知道了這一點,我就會有激勵去保養機器、學習操作方法,并購置可以與該機器產生協同作用的其他機器,等等。
第2章和第3章根據這些觀點,建立正式的資產所有權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