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年代的經濟增長與結構變遷
- 劉霞輝 張平 張鵬
- 1125字
- 2021-01-22 15:47:23
3.3 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實現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協調平衡
中國政府近年來在克服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不平衡性矛盾方面所采取的若干舉措取得了初步成效。為進一步加快社會發展,除了繼續擴大政府社會性支出規模和調整社會性支出結構外,還需要進一步改善社會性公共服務提供方面的制度框架。
3.3.1 盡快消除城鄉二元體制
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個人能擁有平等追求愿望的權利,目前中國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差異,主要原因是城鄉社會的二元體制。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起,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戶籍分為城市戶籍和農村戶籍,城鄉二元體制形成了,城鄉被割裂開來。從這時開始,城市和農村都成為封閉性的單位,生產要素的流動受到十分嚴格的限制。在城鄉二元體制下,廣大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禁錮在農村中,城市居民和農民的權利是不平等的,機會也是不平等的。戶籍制度實際上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人口登記制度,其核心是戶口背后所包含的福利差異。戶籍制度改革的實質并不在于是否放寬了入籍的條件,而根本在于是否把福利因素與戶籍身份相剝離。與戶籍身份附著在一起的種種福利因素,如社會保障、社會保護、教育獲得以及其他公共服務,都處于改革的過程中。目前,雖有部分地區試圖對此體制有所突破,但大部分地區沒有變化,尤其是大城市限制嚴格。
3.3.2 引入競爭和激勵機制
在某些情況下,對公共服務供給者的績效進行監督和評估通常十分困難,但在公共供給的情況下,應盡量給予激勵并通過加強問責來提高質量。應完善政府對公立服務供給機構和一線服務人員的監督與績效評估機制以及與績效掛鉤的獎勵和懲罰機制??冃гu估機制應體現一定的靈活性,并賦予服務供給機構和一線服務人員一定的自主性。為使監督和評估機制有效,政府的政策制定職能應與服務供給職能盡可能分離,以加強可問責性。
3.3.3 形成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合理分工
在社會性公共服務提供方面,首先應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這是因為:(1)成員數量較少的“小集體”較之成員數量較多的“大集體”具有更高的公共產品供給效率;(2)地區之間的巨大差異必然會導致各地使用者對社會性服務的異質性偏好,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能利用其信息優勢更準確地對當地的需要作出反應和決策,能更有效地提供符合當地偏好和當地具體條件的社會性服務,而且,地方政府更能夠監督服務質量,也更容易負起責任。
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財權和社會性服務提供方面的責任。對于具有顯著規模效應和溢出效應的全國性的社會性服務,中央政府應負有主要的提供責任;而且鑒于各地財力上的差異,中央政府也需要通過規范、透明、有效的轉移支付制度協助地方政府擔負起對地區性社會性服務的提供責任。與此相配套,上級政府與下級政府之間需要建立一種有效的協約關系,監督和評估下級政府的績效,激勵和約束其行為。
- 中國經濟史論叢(2016年第1期/總第4期)
- 世界新趨勢:“一帶一路”重塑全球化新格局
- 世界是紅的:看懂中國經濟格局的一本書
- 構建新發展格局十八講
- 歐洲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研究(英文版)
- 預見:中國信息社會的下一個十年
- 近代中國的工業發展:與日本比較
- 河南省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研究
- 南通基本實現現代化戰略研究:點亮長江龍睛建設自然之城(中國城市競爭力課題組案例研究系列)
- 數字經濟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北京數字經濟發展的綜合考察與評價
- 激蕩十年,水大魚大:中國企業2008-2018
- 中小城鎮發展與城鄉一體化
-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路徑探析:李向平文集
- 中國經濟運行與發展的邏輯
- 中國經濟2016:從改革紅利到創新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