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心理學:0~8歲兒童的成長(原書第7版)
- (美)唐娜·S.威特默 桑德拉·H.彼得森 瑪格麗特·B.帕克特
- 5031字
- 2021-01-26 16:11:07
專業研究促進兒童早期發展
桑切茲和哈伯德兩位老師所采取的方式是基于他們對兒童成長發展研究的了解而做出的。他們所接受的專業訓練包括閱讀大量關于學前兒童的專業研究和文獻,以及觀察并了解幼兒和幼兒教師的行為模式。除此之外,接觸來自不同背景的兒童和家庭的經驗,也使他們能更好地理解和應對不同的兒童及其家庭。
通過對幼兒的了解和研究以及其他學前兒童專家的觀察,桑切茲老師和哈伯德老師認為幼兒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逐步脫離父母而接觸更大范圍的社會環境。他們二人皆熟悉依戀相關的研究(第6章、第9章),觀察學習了學前兒童專家在幫助幼兒適應新環境時所運用的技巧和策略,所以采取了合理的方法使幼兒擺脫依戀,適應與父母的分離。
學前兒童專家通過閱讀兒童發展領域的研究報告,觀察研究兒童和他們的家庭背景,從職前(preservice)和在職(inservice)水平來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學前兒童專家也通過對幼兒及其家庭的觀察和研究來了解幼兒。直接與幼兒相處的經驗能夠強化他們之前學習的兒童發展知識,并且能夠促進他們對幼兒天性的認識。
職前 正在接受如何教育或服務兒童的個體。
在職 已經完成專業培訓課程并且已被早期兒童專業機構雇用的個體。
兒童發展調研的類型
兒童發展研究的學者來自高校、研究中心、公辦學校、公共機構或者私人研究組織。他們對兒童的發展進行預測,提出相應的假設,并設計實驗去驗證假設是否符合實際。研究結果會以論文、專業文章、學術書籍以及學術會議和研討會的學報等形式進行發表,也經常被媒體報道。
一項研究成果的受眾將是來自任何領域的專家。評估研究報告的四個標準是:客觀性、信度、效度、可重復性。客觀性(objectivity)指研究者需根據研究的實際情況進行闡述,不要摻雜主觀的想法、價值觀和假設,以及個人感受等偏見。信度(reliability)指研究的精確度,研究者須明確如果他人針對同樣的任務,采用相同或不同的方法,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得出一致或起碼不矛盾的結果。效度(validity)指研究內容和方法的可靠性,在評估一個研究的效度時,研究者須明確以下問題:“該測試或工具究竟測了什么?”“該測試或工具是否真正測量了想測的內容?”“怎樣全面和精確地測量需要測試的內容?”統計學中有很多公式來計算信度和效度。可重復性(replicability)指一項科學研究能夠經由其他學者采用相同方法得到相同的研究結果,當不止一個人重復原創者所提供的研究方法并且獲得相同的實驗結果時,該研究的可信程度更高。
客觀性 觀察者不帶偏見地觀察和解讀兒童發展規律的能力。
信度 對同一研究對象,使用不同研究方法得到相同或相近結果的程度。
效度 某一研究手段或工具對所要研究的問題的探討程度。
可重復性 其他研究者在重復一項研究時得到相同或相近結果的可能性。
評估一項研究的客觀性、信度、效度和可重復性可以防止錯誤或不真實信息的傳播。帶來這些錯誤和不真實信息的原因可能是不完善的研究設計、研究者偏見、不恰當或錯誤運用的統計方法、研究被試數量太少,或者是不夠清楚的指導語和研究程序等。
對兒童發展領域最為常見的一些研究手段進行一個概述是有益的。兒童發展領域的一些常見研究手段有描述研究、橫向研究、縱向研究、相關研究、實驗研究和民族志研究。盡管在這里我們把這些研究方法單獨拿出來討論分析,但在實際運用中,很多研究會把不同的研究方法進行結合。比如,相關研究就可以和縱向研究、橫向研究以及描述研究一起使用。
描述研究
描述研究(descriptive study)旨在描述行為,而不對行為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做出解釋。很多早期在兒童發展領域所做的研究,尤其是成熟理論研究便是描述研究。20世紀20~40年代,阿諾德·格塞爾(1925,1928,1930,1946)和他的同事在耶魯大學兒童研究所觀察了大量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的發展情況(包括生理發育、動作發展、適應性行為、言語發展以及個人和社會行為),并且描述了在同一個年齡階段兒童具體的共性。這些共同特征的信息被轉換成標準值或者平均值,由此,老師、家長和醫生可以確定某個特定兒童“正常”發展的程度或者與同年齡階段兒童發展相似的程度。例如,這種性質的研究描述了處于哪個年齡階段的嬰幼兒應該已經能夠坐起、站立、行走、說話等(Gesell & Amatruda,1941)。這種用成熟理論來研究兒童發展的方法后來帶動了用來確定兒童的發展年齡和對特定的全新經驗的準備情況的測驗的發展,比如,幼兒園入學或對閱讀的準備情況。格塞爾的研究主要關注發育和發展特點的生物屬性,也提供了很多發展基準和規律,直至今日,他的研究依然影響著兒童研究。然而,目前研究者意識到這些早期的發展性研究主要研究對象是來自西方文化的白種人、中產階級家庭的兒童,因此,這些研究結果還不能輕易地推廣到所有的兒童中。
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
橫向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指的是在同一時間考察不同年齡或者不同階段的兒童在某個方面的發展或者行為表現。例如,將2~18歲孩子的身高和體重在同一時間記錄下來,得到一個代表性樣本(representative sample)。將收集到的信息做成圖表,兒科醫生借此來預測兒童未來的身高和體重。橫向研究可以在短時間內提供某個發展類型的確切信息,例如身高、體重等。但是,這種研究無法確定個體變化的精確時間。圖2-1對橫向和縱向研究進行了對比。
描述研究 通過觀察和記錄行為,對觀察到的行為進行描述的研究。
橫向研究 在同一時刻對不同年齡的兒童進行的研究。
代表性樣本 能夠代表研究者希望了解的一個數量較大的群體的一小批研究對象。
縱向研究 在一定時間跨度中,對同一批研究對象反復進行探討的研究。
一種探究個體變化的方法稱為縱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這種類型的研究著眼于在一段時間內研究同一個人。這類研究的一個典型案例是一項對來自低收入家庭兒童的研究,這些兒童在20世紀60年代參加了聯邦“開端計劃”項目(Barnett,1995;Lazar & Darlington,1982;Schweinhart,Barnes,&Weikart,1993;Schweinhart & Weikart,1997)。例如,在其中的一項研究——密歇根州伊普西蘭蒂(Ypsilanti,Michigan)的高瞻佩里學前教育項目(the HighScope Perry Preschool Program,Schweinhart et al.,1993;Schweinhart & Weikart,1997;Schweinhart et al.,2005)中,123名被試在4~40歲期間接受了持續追蹤的測試和訪談,以探究他們參與的高瞻佩里學前教育項目對他們是否有長遠影響,并將他們與那些沒有參與高瞻佩里學前教育項目的兒童進行比較。總體上看,這些研究表明,處于同樣不利的生長環境中,參加了高瞻佩里學前教育計劃的學齡前期(preprimary)兒童在入學后比那些沒有參加的同齡兒童表現得更好,未來有更高的收入,更有可能找到工作,很少會犯罪并且更有社會責任感。圖2-2說明了高瞻佩里學前教育項目研究中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追蹤至40歲時的主要結果。
學齡前期 兒童進入小學階段之前的時期。

圖2-1 橫向和縱向研究的對比

圖2-2 追蹤至40歲時高瞻佩里學前教育項目的主要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Schweinhart,L.J.,Montie,J.,Xiang,Z.,Barnett,W.S.,Belf ield,C.R., & Nores,M.(2005).Lifetime effects:The High/Scope Perry Preschool study through age 40.[Monographs of the High/Scope Educ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14].Ypsilanti,MI:High/Scope Press.Available at http://www.highscope.org.Used by permission.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correlational study)考察的是兩個變量之間關系的本質。例如,在對培訓課程對看護者的行為和兒童成長的影響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可能會發現,隨著教師態度的改善,兒童與他們社會性互動水平也會提高。
相關研究 旨在判斷兩組或更多的變量之間關系的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相關研究只能說明要考察的變量之間的聯系,而不能得出因果結論。因此,不能將兒童形成社會性或者認知行為的特定類型的原因歸結為撫養者參加了這一培訓課程。只能說明撫養者培訓和兒童在社會性和認知發展上取得的進步呈正相關。
實驗研究
研究者在實驗研究(experimental study)中常常將被試隨機抽樣(random selection)地分成兩組。一組為實驗組,接受一些特殊處理,例如在學習概念時接受特別的教學方法,或者在技能練習時接受特殊的指導。另外一組叫作控制組,不接受和實驗組一樣的處理,僅作為基線起到一個對照作用。兩組被試有時會受到兩種不同類型的處理。在一些實驗研究中,被試會經歷前測和后測來評估不同的實驗處理的影響。研究者會采用統計分析來確定兩組之間(或者同一組被試在接受處理前后)存在的差異是否顯著(這種差異不僅是單純地源于偶然),以及相同的結果是否有極大可能會在另外相似的被試中出現。
實驗研究 對兩組研究對象采用不同的處理,以探討變量間因果關系的研究。
隨機抽樣 一種將被試分配至實驗組或控制組的方式,使得每個個體分到每個組的機會是均等的。
另一類實驗研究在實驗室中進行,主要以嬰幼兒為研究對象。在一些實驗中,研究者讓嬰兒通過耳機聽到反復的“啊,啊,啊”的聲音,直到他們開始厭倦,隨后研究者轉而播放“哦,哦,哦”的聲音,嬰兒便重新對聲音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這一現象表明,即使是嬰兒也可以區分不同的聲音。在另外的一項實驗中,研究者當著嬰兒的面將兩樣物品放進一個盒子,取出其中一個,然后向他們呈現空空如也的盒子。嬰兒驚訝的表情向我們證明了,他們已經對加減法有一定的認識。
在這一章中,我們還將介紹許多這樣的研究。
民族志研究
在兒童研究中還有一類更加生態化的研究范式,被稱為民族志研究(又稱為定性研究)。在民族志研究中,需要對兒童的自然表現進行系統性的觀察。就像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中提到的一樣,民族志研究要求研究者綜合考慮兒童所處環境中所有因素間的相互關聯,包括生物學、人種、民族、社會經濟、社會文化、心理與認知因素等(Creswell,2008)。這些研究著眼于觀察和評價兒童的反應及其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模式。
通常,這一類研究的過程是相當辛苦且耗時的,因為研究者需要盡力將自己融入研究對象(兒童和家庭)的生活。例如,研究者采用了名為參與觀察者(participant-observer)的技術(Stringer,2007)。由于這一類研究是開放式的,研究的問題通常來自研究過程本身。與大部分在研究之初便已經確定了問題、假設,旨在通過研究過程支持、證明或推翻假設的研究不同,民族志研究讓研究者能夠在研究過程中實時發現和探究問題。因此,民族志研究是一種產生理論而非檢驗理論的研究(Stringer,2007)。
參與觀察者 參與到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中的研究者。
與研究對象的互動通常是非結構化的、自然的,這使得研究中的每個成員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動。研究者可能會問類似這樣的問題,“你對此怎么看”“當她對你這么說的時候你是怎么做的”“其他人在做什么”“你覺得當……的時候發生了什么”“如果又發生了這件事,你會怎么做”“告訴我你是怎么學會這么做的”。開放性的問題使得研究對象能夠用他們自己的話來描述自己的想法、行為和意圖。一個民族志研究者是這樣描述他的一次家庭訪談的。
“我第一次參觀這間學步兒的教室時,兩位老師形容教室是孩子的寧靜天堂。當我白天觀察教室時,我注意到蹣跚學步的孩子早上正忙著玩耍,他們從室內平靜地走到室外,然后回到房間吃午飯和小睡,沒有爭吵、打架或咬人。在孩子回家后,我問老師:‘你們怎么做到讓蹣跚學步的孩子感到如此安全?’老師談了一個小時,談論他們的溫柔哲學,以及他們如何努力幫助每個孩子一直感到被愛和安全。”
民族志研究使用開放式的情境訪談、家訪、錄像錄音,并且以嚴格的時間順序完整記錄觀察對象所使用的詞匯、短語和句子的筆記,以此為材料。訪談者的陳述性描述也要盡快進行記錄,以免丟失關鍵事實、印象或情境信息等。研究者關注的不僅是激動人心的事件,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行為和事物。由于這一類研究會收集到大量數據,研究者必須謹慎地對數據中表現出的模式、相似性和差異進行分析。這一過程背后的問題可以表述成“我們看到了什么”“這具有什么含義”“觀察到的行為對兒童發展有著怎樣的意義”。
社會指數
社會指數是反映特定人群健康程度的一類數據指標。例如,衛生保健行業非常重視對疾病的傳播與演變的追蹤。2003年,發生在中國的SARS便啟動了相關的數據追蹤。借此數據,政策的制定者能夠有效地制定相關的干預與預防政策,研究人員也能集中精力探究疾病的源頭、傳播,尋求救治乃至根治的方案等。
社會指數并不代表因果關系。數據能夠告訴我們貧窮現象呈上升趨勢,或某年2歲兒童的疫苗接種程度高于之前的某年,或全職父親的比率有所上升等。但這些信息并不能告訴我們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社會指數通常反映了對相關領域的研究需求,并為探求如何改進人類生活質量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謹慎規范地使用社會指數能夠對社會發展創造相當大的價值,例如判斷哪些人需要社會援助或健康干預、如何改善兒童公共教育環境并提升幼兒關懷工作的質量等。據此,相關部門可以有效地計劃調控各地區財政,更好地滿足民眾對交通、住房、食物供給和就業機會的需求。然而,濫用社會指數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如利用不加選擇或有偏向(甚至歪曲)的信息引發個人或社會關注、積攢政治資本,或僅僅為了反駁他人的觀點等。早期教育和家庭建設方面的專家應當能夠恰當地應用數據信息,并敏銳地辨認出對數據不合理的應用。此外,任何領域的專家都應客觀真實地闡述和共享有效的數據信息,并將其應用于為兒童和家庭謀求最大的利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