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對外貿易法律制度
- 趙旭東總主編 崔桂臺主編
- 5字
- 2021-01-11 10:35:34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中國對外貿易框架
【規則要點】
中國對外貿易可以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進行分析。從宏觀層面講,包括對外貿易法律制度、知識產權制度、區域性自由貿易區制度等;從微觀層面講,包括貨物進出口管理制度、關稅制度、外匯管理制度、經營管理制度等。
【理解與適用】
一、宏觀管理制度
(一)對外貿易法律制度不斷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特別是加入WTO以來,中國從具體國情出發,根據不同時期發展對外貿易的需要,制定了大量對外貿易的法律和法規,并且不斷加以修改、補充和完善,迄今已經初步形成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際貿易通行規則相適應的外貿法律制度。在這一階段,為了與WTO的基本原則相一致,中國根據承諾,全面清理了對外貿易法律制度,中央政府的有關部門清理了1150余件與對外貿易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地方政府清理了200余萬件,并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實施。通過這些法律清理和修改工作,將許多國際貿易領域通行的規則與慣例融入中國國內法中。從法律體系來看,中國已經建成了較為完備的與國際接軌的對外貿易法律體系,并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作為對外貿易的法律基礎,在對外貿易具體實施環節方面也頒布了相關的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使對外貿易法律制度逐步成為有機統一的整體。
(二)知識產權制度保護作用日益顯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緊跟全球知識產權發展的步伐,在全國范圍內加快推進了建立現代知識產權制度的進程。在加入WTO之后,中國強化知識產權制度在科技與創新方面的促進作用,并以WTO規定為核心,陸續修訂了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規定,先后頒布并實施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國務院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等多項與知識產權制度相關的法律法規,使中國知識產權制度不斷完善。據統計,2016年中國受理境內外專利申請346.5萬件,授予專利權175.4萬件,有效專利628.5萬件,其中境內有效發明專利110.3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8件。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在華專利申請的數量也呈現出逐步增長的趨勢。現階段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作為鼓勵創新的基本保障,知識產權制度對技術創新的保護作用日益凸顯。
(三)區域性自由貿易區制度逐步建立
近年來,盡管中國在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方面起步較晚,但是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瑞士聯邦自由貿易協定》簽署,中國自由貿易區全面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從區域多邊合作角度看,中國正在參與的“區域全球伙伴關系”和APEC會議中力推的亞太自由貿易區已經成為亞太區域內一體化的重要實現路徑和通道。這表明了中國繼續堅持擴大開放,全面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決心。與之相匹配的自由貿易區制度也正在逐步建立。以上海自由貿易區為例,自2013年成立以來,不斷加強自由貿易區制度創新,建立與國際通行的貿易與投資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在對外貿易監管方面,圍繞“貿易便利化”這一核心進行監管制度創新,實施國際貿易的“單一窗口”制度建設,對進出口貨物在監管時進行合理分類,縮短了通關時間,使企業物流成本大幅下降;在外資管理方面,對外資管理模式進行制度創新,實施“負面清單+準入前國民待遇”管理制度,以形成透明公開的投資環境;在行政管理方面,進一步創新政府行政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以政府、企業及相關機構為一體的多元化管理制度體系,明確了行政管理的主要任務及責任歸屬;在法律建設方面,出臺了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等為代表的地方性法規,通過法律制度建設對自由貿易區的健康發展予以保障。
二、微觀經營制度
(一)貨物進出口管理制度
中國加入WTO以后,逐漸放寬了對外貿易商品的管制,2004年修訂的對外貿易法規定,除了國家另有規定,貨物與技術的自由進出口受到國家的許可。根據進出口貨物涉及的管理風險的不同,中國將進出口貨物分別納入禁止進出口、限制進出口和自由進出口的范圍,以便實施積極有效的管理。2001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貨物進出口管理條例》規定,國家實行的配額管理,主要針對有數量限制的進出口貨物;實行的許可證管理,主要針對有其他限制的進出口貨物。根據承諾,中國已經在2005年1月1日之前,全面取消了進出口許可證、進出口配額等非關稅壁壘的限制,對貿易自由化的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為了促進中國對外貿易關系的良性發展,中國依據WTO相關規則、修訂后的對外貿易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等法律法規,對進出口商品檢驗活動進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進出口商品檢驗管理體制,進出口商品檢驗業務運行制度。2014年4月30日提出全面推進海關和檢驗檢疫“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合作機制,使貿易便利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關稅制度
中國在加入WTO之后,根據承諾履行關稅減讓職責,在WTO框架內,對關稅稅率進行了合理、科學的調整,逐步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關稅制度,適應了國內外經濟發展的需要。
第一,逐漸完善關稅政策體系。
第二,不斷調整稅則稅目。按照國際慣例,中國于1992年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商品目錄》,這些規則都是以世界海關組織的《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為基礎。根據《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的修改變化情況,中國分別在1996年、2002年、2007年、2012年開展了修訂翻譯和進出口稅則轉換工作。同時,針對部分特有的貿易量較大或增長較快的產品、新技術產品以及實施進出口管理措施的商品,中國于2015年調整了進出口稅則中部分稅目。調整后,中國的稅則稅目總數由8277個增加到8285個。
第三,不斷優化關稅結構。近年來,中國在關稅總水平逐漸下降的同時,對能源等產品的進口關稅進行大幅下調,并降低了部分中間產品以及制成品的進口關稅。目前,中國在進口化妝品、服裝、箱包、鞋帽、手表等消費品方面的關稅稅率處于中等偏低的水平。經過十幾年的不斷調整和完善,目前中國關稅結構不斷優化,稅率結構趨于合理,建立了兩頭小、中間大的稅率分布格局。
第四,充分發揮關稅調控作用。近年來,中國集中調整了進口關稅,以暫定稅率的形式為主。進口暫定稅率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相關商品進口和上、下游產業發展,有效地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第五,采取靈活的征收方式。目前除從價稅外,中國根據實際還對不同進口商品采取了征收滑準稅、選擇稅、從量稅,出口稅方面對部分化肥及相關產品開始采用季節稅等方式。針對不同商品特點采取不同的征稅方式,既考慮了綜合利益,又平衡了供需關系,收到了良好的調控效果。
第六,實施專項關稅優惠政策。近年來,中國在關稅及進口環節稅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大力支持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自主創新,這些關稅優惠政策的實施,對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三)外匯管理制度
目前,中國外匯管理制度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帶動下不斷改進和完善,形成了包括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外匯儲備、外匯風險、外匯交易在內的四個方面的管理制度。
第一,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2015年8月11日,為增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報價的聲明》,在聲明中決定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會跟隨上一交易日的外匯市場收盤匯率而定。
第二,調整外匯儲備制度。外匯儲備是由一國政府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也就是一國政府所保有的債權,通常以外幣表示,以此來達到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的作用。目前,中國正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基礎貨幣投放與貨幣政策調控制度,以適應外匯市場的市場化發展需要。
(四)經營管理制度
中國主要通過行政備案登記制來規范對外貿易經營者的行為。從事對外貿易經營前,對外貿易經營者必須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依法定程序在商務部備案登記,取得對外貿易經營的資格,從事的對外貿易經營活動必須在國家允許的范圍內。
【風險提示】
中國對外開放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發展。作為外商投資者應當及時關注中國全國人大、國務院、相關部委發布的最新法律、法規和規章。
【法條指引】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節錄)
第一條 為了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對外貿易,維護對外貿易秩序,保護對外貿易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適用于對外貿易以及與對外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
本法所稱對外貿易,是指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和國際服務貿易。
第三條 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依照本法主管全國對外貿易工作。
第四條 國家實行統一的對外貿易制度,鼓勵發展對外貿易,維護公平、自由的對外貿易秩序。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注解與配套(2014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燙金版
- 全國“七五”普法學習讀本 特殊區域環保法律法規
- 新編刑法罪名精釋(第3卷)
- 法律法規新解讀叢書:民法典總則編解讀與應用(2023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2017年版)
- 2014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律法規全書:含典型案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中英雙語)
- 法律法規全書系列: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律法規全書·含規章及典型案例(2023年版)
- 全國“七五”普法學習讀本 防沙治沙綜合法律法規
-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中國工會章程(2018年版)
- 公共表達與秩序危機
- 法律法規全書系列: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家庭法律法規全書·含典型案例及文書范本(2023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關銜條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含草案說明)(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