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多大點事兒:提高篇(修訂版)
- 非常
- 3300字
- 2021-01-13 14:46:02
仰觀俯視,正看回顧;切換鏡頭,變化角度
——講評《難忘的五臺山之旅》
?媽媽輔導?
山西哲琨媽:我從小就不喜歡語文,尤其是作文,對它有恐懼癥。小時候我怕寫作文,當了媽媽后我更怕輔導作文。可是聽了非常老師的課,我卻喜歡上了國學和作文。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真正體會到了“作文,多大點事兒”。我把在網上聽課的內容帶回家跟孩子一起分享,“頭身腳”“六根六塵”……
按照老師的方法,第一天我先讓兒子給我口述了一起去五臺山旅游的經過,令我意外的是孩子說得頭頭是道,而且直接選擇了其中三個景點來說,這可能與我以前給他講過老師解析的《古玩城一日游》有關,因為當時就跟他說了游記也可以游而不記。說完后我們一起討論了“頭”是什么,“身”是什么,“腳”是什么。
第二天,我們在昨天的基礎上,由兒子說,我來幫他記,進展得很順利,連兒子都驚訝:“媽媽,我寫了這么多!”
難忘的五臺山之旅
①剛放暑假,爸爸帶我和姥姥、姥爺、媽媽、妹妹去五臺山旅游。
②我們先來到臺懷鎮,遠遠地望見了菩薩頂上的寺廟,我們決定要爬菩薩頂。我有點發愁,怎么爬呀?爸爸對我說:“沒事,菩薩頂很低的。”我當時覺得爸爸在騙我,等爬上山頂時我覺得爸爸沒有騙我。
我從菩薩頂往下看臺懷鎮,哇!簡直太美了,和我在書上看到的香格里拉差不多。我還看到了金碧輝煌的寺廟、綠綠的草坪、整齊的樓房。這時候我想起了一句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如果現在下起蒙蒙細雨,我想臺懷鎮一定像童話中的仙境一樣。
③我們去的第二個景點是大螺頂。因為大螺頂太高,所以媽媽讓我們坐纜車。上了山頂,我們看見了一座木結構的大門,上面寫著三個大字:大螺頂。大門頂上還有幾條栩栩如生的龍,門口還有兩只威武的石獅子。一進門我就看到了大肚子彌勒佛和高大魁梧的四大天王。再往里走我看到了大雄寶殿,里面供奉著五座臺頂的文殊菩薩。
④ 從大螺頂下來,我們又開車來到了佛母洞景區。我們興沖沖地往上爬,因為山很高,所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了山頂。上了山頂我們才知道,佛母洞的洞口很小,僅容一人出入。我看到排隊的人好像一條長龍一樣。我們問了一個排隊的奶奶,才知道我們現在排,得排到下午六七點才能進去。因為時間太晚了,我們決定不進去了,于是一家人就垂頭喪氣地下山了。
⑤這次的五臺山之旅,鍛煉了我的毅力,還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這次旅行真是讓我難忘啊!
太原市 二年級 孟凡哲 九歲
非常細評
① 開門見山。確實是山,見到了真正的五臺山。
既然題目是《難忘的五臺山之旅》,那么開頭第一句話就要有五臺山。如果開頭沒有五臺山,說明開車繞了路;如果半天還沒有寫到五臺山,搞不好去了花果山。
開門見山,不要七拐八繞。包子好吃,不在褶上,搞太多的花邊不好。搞不好,就成了花邊新聞、花邊作文。
我們去吃包子、吃餃子時,會點蘿卜羊肉的、韭菜豬肉的、海鮮的、素餡兒的,總要有個名稱、有個主題;總不能到了店里,沖著店小二大喊:“店家,給灑家來盤七拼八湊的包子!”盡管這七拼八湊的包子營養最好,但里面的餡兒沒有表達清楚是不行的。文章的內容就是這個餡兒。主題明確、表達清楚是寫作的基本要求。
五臺山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山,有關五臺山的傳說、故事不少。當年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也在這里。如果能把這個故事再豐富一下,就更好了。
“身”是三個對稱段:一是臺懷鎮的菩薩頂,二是大螺頂,三是佛母洞。寫作思路要清晰。五臺山難忘,就難忘在這三個地方。
作文表達要清楚,需要用“對稱”的思路。這也是我們分析、閱讀、評論的基礎。舉個例子,我們要寫“我的媽媽”這樣的作文,要說媽媽好,就要體現好在哪里。說不出三七二十一,至少也要說出一二三吧。媽媽好在漂亮、聰明、善良,這就是“對稱”。
小作者寫的五臺山是從三個方面、三個角度、三個順序來寫的,也是用三個對稱段來寫的。方面也好、角度也好、順序也好、邏輯也好、對稱也好,都是一個東西。
② 這里有點小遺憾,在寫爸爸上多費了些筆墨。
③條理清楚:大門—牌坊—龍—石獅子—彌勒佛—四大天王—文殊菩薩。一路下來,很講順序。
要把“流水賬”變成“流水音”,就得適時停下腳步,細聽、細看、細品,這樣,“賬”就變成了“音”。
這里也可以運用對稱的思路:進大殿之前看到的是什么?感受到的是什么?進去之后出來,再回頭看,又看到了什么?“對稱”是角度、是邏輯,是從不同的方面來觀察、描寫同一個事物。
④ 佛母洞雖然沒進成,但不一定就沒有內容。沒有親眼見過,但一定可以“親”腦想過。
可能精力不濟,寫到這里有點垂頭喪氣。白天爬高上天,開開心心,怎么到了鉆地下洞時就垂頭喪氣了呢?本來是一路的歡歌,到最后怎么變成皮球泄了氣呢?
⑤從總體上講,全文有些地方寫得不集中:一是寫了爸爸的“騙”,二是寫了“垂頭喪氣”,三是結尾又寫了“創造力”。如此推理,五臺山就成了“誤臺山”了,所以最后這個尾還要重新調整。
?修改文?難忘的五臺山之旅
(注:以下正文是小作者結合點評意見自行修改的,有新的突破與提高。)
五臺山是佛教圣地,聽媽媽說是文殊菩薩的道場。當年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也在這里。剛放暑假,爸爸就帶我和姥姥、姥爺、媽媽、妹妹來到了我特別向往的五臺山。
我們先來到臺懷鎮。遠遠地,抬眼望菩薩頂,蒼松翠柏,綠蔭蔥蔥,把莊嚴的寺廟點染著,菩薩頂上的青墻金殿在綠色中更是搶眼。站在山下,看著那一片佛土,我們顯得很渺小。盡管山高路遠,但山頂高處那莊嚴的寺廟仿佛在召喚我們向上攀去。我們一家六口,扶老攜幼,你拉我牽的,大有一番“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勁頭。
兩個對稱塊:一是從山下看山上,自己的小與菩薩頂的大;二是上了山頂,從山上看山下,自己的大與山下的小。這不僅是場景的感觀,也是心里的感受。一上一下的對比,突出了兩個畫面、兩種感受。
上了菩薩頂,再往下看臺懷鎮,哇!簡直太美了,和我想象的香格里拉差不多。我還看到了更遠處綠色的草坪、白色的房子,還有金碧輝煌的廟群。在山頂,自己似乎因視覺的開闊而高大起來,山下的一切,因距離的遙遠而渺小起來。這時候我想起了一句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如果現在下起蒙蒙細雨,雨中的臺懷鎮一定像童話中的仙境一樣吧。
一個東西不會獨立存在,總是與別的事物有相關的聯系。這正如拍照一樣,叫取景。東西很多,不能全部攝入鏡頭,所以為了主題的突出、畫面的干凈,就要排除一些不必要的東西。
我們去的第二個景點是大螺頂。大螺頂太高,所以我們坐纜車而上。上了山頂,我們看見了一座木結構的牌坊,上面寫著“大螺頂”。鍍了金的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發光,仿佛是在用它的光明迎接所有人的到來。牌坊上栩栩如生的龍,門口兩只威武的石獅子,好像一下子鎮住了所有的喧鬧與浮躁,我們不由得放輕腳步。
如果說,進殿的時候,眼光是低的、心胸是小的,只看到了龍、獅子還有四大天王之類的,那么出來之后,就有了一種更高遠的境界與心胸,就要看得更大、更高、更遠。兩個順序,兩個角度,就有了兩組照片。
一進門我就看到了大肚能容、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和高大魁梧的四大天王。進入大雄寶殿,里面供奉著五座臺頂的文殊菩薩。五臺山大螺頂,是五方文殊聚集之地,據說是為了方便人們對五方文殊一次朝覲完畢,于是把五方文殊建于一處,就有了現在的大螺頂。
出了寶殿,回頭再望,看到寶殿后有一座高高聳立的白塔,狀如海螺,其頂沖天。塔頂倚天,天更高;天罩塔身,塔更白!
講意境、擺關系,怎么擺?相片因相框而生動,相框因相片而有了價值。塔頂倚天,天更高;天罩塔身,塔更白!用字母來表示的話,應是A如何,B如何,A在B的背景下如何,B在A的背景下又如何。一句湊出四句話,有得寫;兩種顏料,可以畫出多種色彩,有得?畫!
從大螺頂下來,我們又開車來到了佛母洞。佛母洞的洞口很小,僅容一人出入。排隊的人好像一條長龍一樣。我們詢問了一位慈善的奶奶,才知道我們現在排,要很晚才能進去,我很是喪氣。但姥姥告訴我,菩薩總是護佑善良的人,所以在一些遺憾中,我也新增了更多的希望。
五臺山,我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去過,還有很多的路沒有踏過,也還有很多的傳說沒有追尋過。但姥姥的話,我記下了。記下了姥姥的話,五臺山就永遠在我心中,難忘!
眼見五臺山,不如心裝五臺山,不見如見;沒有見過但一定要想過。
?思維導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