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徐志達先生生于內蒙古自治區的林西縣城。他和我都是1957年考入北京大學的,他在中文系,我在歷史系。當時我們并不相識,近年由于對宣懿皇后蕭觀音冤案的討論才逐漸熟識。
遼代慶陵在民國時期歸林西縣管轄。徐先生出于對桑梓的人文情懷,對慶陵中西陵(即永福陵)埋葬的宣懿皇后蕭觀音的冤案情有獨鐘,懷著悲憤和同情,經過多年的研究和醞釀,創作了長詩《詩歌皇后蕭觀音》。我讀了之后十分欣喜,也很受感動。徐先生讓我給寫篇序,實在不知從何處動筆,我想就從歷史角度說一下宣懿皇后冤案的梗概吧。
遼代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契丹王朝的統治階級只有兩個姓氏,即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蕭氏。即使是其他民族其他姓氏的人進入統治階級后,也必須被編入耶律或蕭的兩個姓氏之中。例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淳欽皇后本是回鶻族人述律氏,其兄蕭敵魯就改姓蕭了。遼代所有的皇后都姓蕭。遼代有三個厲害的蕭太后:太祖的皇后述律平、景宗的皇后蕭燕燕、圣宗的元妃蕭耨斤。蕭耨斤生有兩子,長子為興宗耶律宗真(1016—1055),次子為耶律宗元(《遼史》誤作“重元”)。蕭耨斤當了皇太后攝國政之后,不喜歡遼興宗耶律宗真,想把遼興宗廢掉而另立耶律宗元為帝。耶律宗元把這個消息透露給了他哥哥遼興宗。遼興宗于是斷然采取措施從蕭耨斤手中奪回了軍國大權并封耶律宗元為皇太弟。按照遼代的傳統,皇太弟、皇太叔、天下兵馬大元帥與皇太子都具有皇位繼承權。
宣懿皇后冤案的主要人物為遼道宗耶律洪基、蕭觀音和耶律乙辛。
遼興宗長子耶律洪基(1032—1101),字涅鄰,小字查刺。《遼史》說他性格沉靜、嚴毅。他上朝時,他父親遼興宗“為之斂容”。司馬光說他“聳肩尖頤。性懦弱,好釋氏”。現代史學家姚從吾教授說他“大概是一個中材,外表雖然像煞有介事,實際卻是固執而任性,沖動而易怒”。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耶律洪基以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身份奉遺詔即皇帝位于柩前,是為遼道宗。
蕭觀音(1040—1075)是蕭耨斤之弟蕭孝惠的小女兒。蕭耨斤是遼道宗的祖母,蕭孝惠是遼道宗的舅爺爺,蕭觀音是遼道宗的表姑。蕭觀音姿容冠絕,工詩,善談論,旁及經史子集,能自制歌詞,尤善彈箏和琵琶。耶律洪基因愛慕蕭觀音的賢淑而將其聘納為妃。娶表姑為妻的這種娶親不論輩分和近親結婚的婚俗,是當時契丹族中普遍流行的一大特點。
蕭觀音才貌雙全,溫婉柔順,善于迎合耶律洪基的心意,兩人恩愛無比。耶律洪基做皇帝之后,封蕭觀音為懿德皇后。清寧四年,19歲的蕭觀音生了皇子耶律濬,更深得耶律洪基喜愛,得專房寵。
由于叔父耶律宗元沒有作梗,耶律洪基順利地繼承了皇位,即位三天之后就封耶律宗元為皇太叔,免漢禮,第二年又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尊寵無以復加。但耶律宗元發動叛亂,欲奪皇位,很快被耶律仁先和耶律乙辛等人鎮壓下去了。耶律宗元敗逃到大漠后自縊而死。耶律乙辛因平叛有功,獲得道宗信任。耶律乙辛,字胡覩袞,漢名英弼,五院部人,出身寒微。他幼年時聰慧而狡黠,長大之后,風度儀表很美,外貌溫和而內心狡詐。
遼道宗并沒有從宗元之亂中吸取細辨忠奸的沉痛教訓,反而使他產生了凡是參加平叛的人永遠是忠臣,越是最親近的親屬越不可靠的僵硬的思維模式。因此他對于參加平叛的耶律乙辛特別信任,拜耶律乙辛為南院樞密使,封魏王,賜匡時翊圣竭忠平亂功臣之號。咸雍五年(1069年),道宗加封耶律乙辛為太師,又把兵權交給了耶律乙辛,允許耶律乙辛隨便調動軍隊。耶律乙辛的權勢震動朝野內外,登門賄賂者絡繹不絕,凡是阿諛奉承的人均蒙推薦提拔,凡是忠厚正直的人均被排斥貶往外地。竊權肆惡,不可名狀。只有蕭觀音娘家的人不肯買耶律乙辛的賬,耶律乙辛經常為此怏怏不樂。及至皇太子耶律濬參政之后,矛盾更加激烈。
遼道宗和蕭觀音的獨生子耶律濬(1058—1077),8歲時被立為皇太子,18歲兼領北、南樞密院事,開始參與朝政,法度修明,耶律乙辛的一些胡作非為開始受到遏制,于是耶律乙辛懷恨在心,把太子看成眼中釘、肉中刺,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耶律乙辛決定先從陷害太子的生母蕭觀音入手。誣蔑一個女人與某人通奸,以達到拆散他人家庭之目的,是古今中外善搞陰謀者慣用的伎倆。
蕭觀音也有著一般女人愛向丈夫嘮叨的通病。她經常羨慕唐太宗的賢妃徐惠善于進諫的本事。每當道宗晚上到她房間來的時候,她總喜歡進諫得失。遼朝君臣均崇尚打獵,是其國俗,因而有四時捺缽之設。遼道宗往往穿著契丹服裝率先馳驅。他所乘的馬叫“飛電”,跑得特別快。道宗經常孤身一人策馬進入深林邃谷,扈從們追不上他,無法保護他。蕭觀音聽說此事之后為道宗的安全擔憂,于是就上疏進諫。遼道宗是一個口是心非的人,他對皇后的進諫雖然口頭上“嘉納”了,但內心卻厭惡皇后嘮叨,從而疏遠了皇后。到了咸雍末年,他已很少再去皇后的房間,漸漸地,他們的感情出現裂痕。
蕭觀音被道宗疏遠之后,心中很悲傷,依仗會作詩的才華作了十首《回心院》,寓意希望再得到道宗的寵幸,還把它譜上曲子,可以用管弦演奏。當時遼代宮廷樂隊教坊諸伶人中一般都不會演奏此曲,只有伶官趙惟一能夠演奏。由于契丹宮禁寬弛,男女界限不嚴,蕭觀音遂把趙惟一召來演奏此曲。當時有個宮婢叫單登,她本是耶律宗元家的奴婢,宗元死后,單登被沒入宮中充作雜役。單登也擅彈箏和琵琶,她經常與趙惟一競爭,并且埋怨皇后不理解她。皇后于是把單登召來與她對彈四旦、二十八調。單登彈的皆不及皇后彈的好。單登表面上羞愧地拜服,但內心對于趙惟一演奏《回心院》而得到皇后的歡心一事則極為忌恨。遼道宗有時也把單登召來彈箏。蕭觀音對此頗有醋意,向道宗進諫說:“此人乃是叛臣之家的婢女,女人中難道就沒有像豫讓(戰國時的刺客)那樣的人?怎么能夠讓她輕易地貼近皇上的身邊?”蕭觀音沒有得到遼道宗的同意就把單登調往宮外別院當差了。單登對于皇后的這一舉措深為怨恨。
單登的妹妹叫清子,是教坊的小頭目朱頂鶴之妻。耶律乙辛經常前往清子處鬼混,與清子的關系也越來越親熱。單登經常在妹妹清子面前信口雌黃地胡說皇后與趙惟一通奸,以發泄她對皇后的怨恨和對趙惟一的忌妒。清子又把單登的話一股腦兒地傳給耶律乙辛。耶律乙辛如獲至寶,他決心利用單登的胡言亂語把皇后置于死地。耶律乙辛也深知僅憑清子傳給他的單登的幾句子虛烏有的話不足以致皇后死,必須想一個萬無一失的計策把誣陷皇后與趙惟一通奸的假案釘死,而關鍵是弄到看似真的假證據。耶律乙辛于是命人代筆寫了十首非常粗俗淫穢的《十香詞》,并悄悄地交給清子,囑咐清子轉交單登,指使單登設法進宮請皇后手抄一份。當時單登雖然已在宮外別院當差,但仍然能進入宮內,故能經常見到皇后。單登伺機見到皇后之后,拿著《十香詞》對皇后說:“這是宋國忒里蹇(契丹語“皇后”的音譯)所作,堪稱一絕。皇后的書法好,如果能得到皇后御書的這詞,便可稱為二絕。”皇后善書法,好給人寫字,經不住單登“二絕”的吹捧,把《十香詞》接過來草草地讀了一下,就提筆手書在一張紙上。覺得意猶未盡,還親自作了一首七言絕句《懷古詩》寫在末尾:“宮中只數趙家妝,敗雨殘云誤漢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窺飛燕入昭陽。”遂把這張紙交給了單登。單登拿到這張紙后把它交給了清子,清子又交給了耶律乙辛,耶律乙辛就編造了一篇自首詞強迫單登和朱頂鶴拿著去耶律乙辛任首長的北樞密院自首,誣蔑趙惟一與蕭觀音通奸,有《十香詞》為證。“自首”的把戲演完之后,耶律乙辛就向遼道宗上了一封密奏。
遼道宗看了耶律乙辛的密奏之后大怒,他不假思索地立即把皇后召來對質。皇后痛哭著辯白說:“妻托國家之福,已經達到了婦女的極位,況且生育了皇儲,最近又添了孫子,兒女滿堂,怎么會忍心去做淫奔失行的人呢?”皇帝拿著《十香詞》說:“這難道不是你作的淫詞?親手寫的白紙黑字的證據在此,你還有什么話說?”皇后說:“這是宋國的忒里蹇所作。我是從單登那里得到的,她讓我賜給她一份錄寫此詞的書法,我僅僅抄錄了一遍而已。況且我們遼國沒有親蠶之事,如果是我所作,怎么會有‘親桑’的語句?”皇帝說:“作詩正不妨以無為有,有無相間。例如詞中的‘合縫靴’難道也不是你所穿而是宋國的服飾?”皇帝越說越氣憤,于是拿過鐵骨朵(遼代刑具)打皇后,幾乎把皇后當場打死。之后皇帝把這個案子交給參知政事張孝杰和耶律乙辛去“窮治”。耶律乙辛把趙惟一、高長命等人抓來用酷刑逼他們違心招供。有本人的口供,有關證人的證詞又互相吻合,互為旁證,于是耶律乙辛按照事先寫好的證詞寫成結案奏章。
但是遼道宗對結案奏章并沒有立即深信不疑,他還有些猶豫。他指著《十香詞》后面的《懷古詩》說:“這是皇后罵趙飛燕的,既然如此,怎么還有可能作那《十香詞》呢?”老奸巨猾的小人張孝杰進讒言說:“這正是皇后懷念趙惟一的鐵證。”遼道宗問:“何以見得?”張孝杰鼓舌如簧地說:“‘宮中只數趙家妝’‘惟有知情一片月’這兩句中已經包含了‘趙’‘惟’‘一’三個字。”這種無限上綱的手法是任何大興文字獄者所望塵莫及的,遼道宗卻不察,彼意遂決。大康元年(1075年)十一月辛酉(初三日),道宗下令族誅了趙惟一,斬了高長命,并籍沒了他們的家屬,還敕令皇后自盡。皇后作了一首《絕命詞》之后,關上宮門,以白練上吊而死,時年36歲。皇上的憤怒猶未消,命令把裸著的皇后的尸體用葦席裹著退還給她的娘家。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大冤案就這樣在昏君和奸臣的密切配合之下鑄成了。
耶律乙辛深知遼道宗最怕皇位被篡的心理,就利用這個作為切入點,以打開缺口。于是他們指使同黨誣告有人陰謀廢掉遼道宗而立皇太子耶律濬為帝。遼道宗命令耶律乙辛等審理此案。他們把皇太子耶律濬囚禁在宮中加以杖擊,刑訊逼供,把他辯白的話改成招供服罪的話奏給道宗。道宗覽奏大怒,下詔書把皇太子貶為庶人,趕出宮去,押往上京,囚禁在圜堵中。耶律乙辛后派心腹殺害了耶律濬,向遼道宗上書謊稱耶律濬因病而死。頭腦簡單而對兒子無情的遼道宗也就信以為真了。耶律乙辛怕事情敗露,又立即派人殺了太子妃,以達到殺人滅口的目的。接著是一場大屠殺。最大的受害者無疑是遼道宗耶律洪基。他被蒙在鼓里,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最后落得個殺妻滅子的悲慘下場。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大遼帝國距離亡國也就不遠了。
徐志達先生的長詩,不僅用詩的語言描述了宣懿皇后冤案的全過程,還襯托著歷史。他把蕭觀音的一生放到遼代大的歷史環境中去,細加分析和刻畫,在敘述遼代朝政的基礎上,還反映宮廷生活的方方面面。詩的主人公蕭觀音,經過詩化加工,鮮活飽滿,生動感人,有著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女性的鮮明特點;在她身上也深刻地反映出古代北方民族吸收中原文化,互相交流融合,共同創造中華文明的歷史特征。蕭觀音的藝術形象,既是詩化的創造,也符合歷史面貌,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這是這部作品最大的成功之處。詩中的其他人物如耶律洪基、耶律乙辛等,也都形象鮮明,富于寓義。讀這部長詩,有讀半部遼史的感覺,還會聯想到很多現實問題,使人百讀不厭,不忍釋手。我對作品的成功表示衷心的祝賀。謹以此拉雜數語為序。
劉鳳翥
2019年6月23日于北京農光里
作者簡介
劉鳳翥,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兼研究生院教授,主要從事遼史和契丹文字研究,被社科院科研局聘為絕學“契丹文字”的學科帶頭人。近年兼任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員、內蒙古自治區文物鑒定委員會學術顧問、中國遼金及契丹女真史研究會名譽會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