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實驗8 R、L、C串聯諧振電路的測量

1.實驗目的

(1)學習用實驗方法繪制R、L、C串聯電路的幅頻特性曲線。

(2)加深理解電路發生諧振的條件、特點,掌握電路品質因數(Q值)的物理意義及測定方法。

2.原理說明

(1)在如圖8-1所示的R、L、C串聯電路中,當正弦交流信號源的頻率f改變時,電路中的感抗、容抗將隨之改變,電路中的電流也隨f而改變。取電阻R上的電壓uo作為響應,當輸入電壓ui的幅值維持不變時,在不同頻率信號的激勵下測量uo后,以f為橫坐標,以uo/ui為縱坐標(因ui不變,故也可直接以uo為縱坐標)繪出光滑的曲線。此曲線即為幅頻特性曲線,也稱諧振曲線,如圖8-2所示。

img

圖8-1

img

圖8-2

(2)在img處,即幅頻特性曲線尖峰所在的頻率點被稱為諧振頻率。此時,XL=XC,電路呈純阻性,電路阻抗的模最小。在輸入電壓ui為定值時,電路中的電流達到最大值,且與輸入電壓ui同相位。從理論上講,此時ui=uR=uouL=uC=Qui。式中,Q被稱為電路品質因數。

(3)電路品質因數Q值的兩種測量方法如下。

①根據公式img測量uCuL分別為諧振時,在電容器C和電感線圈L上的電壓。

②通過測量諧振曲線的通頻帶寬度Δf=f2-f1,再根據img求出Q值。式中,f0為諧振頻率;f2f1是失諧時,即輸出電壓幅度下降到最大值1/img(=0.707)時的頻率點。Q值越大,曲線越尖銳,通頻帶越窄,電路的選擇性越好。在采用恒壓源供電時,電路品質因數、選擇性及通頻帶只決定于電路本身的參數,與信號源無關。

3.實驗設備元器件

(1)低頻函數信號發生器。

(2)交流毫伏表(0~600V)。

(3)雙蹤示波器。

(4)頻率計。

(5)諧振電路實驗電路板(R=200Ω或1kΩ,C=0.01μF或0.1μF,L約為30mH)。

4.實驗內容

(1)按如圖8-3所示組成監視、測量電路,用交流毫伏表測量電壓,用雙蹤示波器監視信號源輸出,令信號源輸出電壓的峰-峰值ui=4V,并保持不變。

(2)找出電路的諧振頻率f0。其方法是,將交流毫伏表接在R(200Ω)的兩端,令信號源的頻率由小逐漸變大(注意,要維持信號源的輸出幅度不變),當uo的讀數為最大時,頻率計上的頻率值即為電路的諧振頻率f0,同時測量uCuL(注意,應及時更換交流毫伏表的量程)。

img

圖8-3

(3)在諧振點兩側,按頻率遞增或遞減500Hz或1kHz,依次各取8個測量點,逐點測量uouLuC,將相應的數據記錄在表8-1中。

表8-1

img

(4)將電阻改為R=1kΩ,重復實驗內容(2)、(3)的測量過程,將相應的數據記錄在表8-1中。

5.實驗注意事項

(1)測量頻率點時應在靠近諧振頻率的附近多取幾點。在變換頻率測量前,應調整信號的輸出幅度(用雙蹤示波器監視輸出幅度),使其維持在3V。

(2)在測量uCuL前,應將交流毫伏表的量程調大,在測量uLuC時,交流毫伏表的+端應接在C和L的公共點上,接地端應分別觸及L和C的近地端N2和N1

(3)在實驗中,信號源的外殼應與交流毫伏表的外殼絕緣(不共地)。如能用浮地式交流毫伏表測量,則效果更佳。

6.預習思考題

(1)根據實驗電路板給出的元器件參數值,估算電路的諧振頻率。

(2)改變電路的哪些參數可以使電路發生諧振?電路中R的數值是否影響諧振頻率?

(3)如何判別電路是否發生諧振?測量諧振點的方案有哪些?

(4)電路發生串聯諧振時,為什么輸入電壓不能太大?如果信號源給出3V的電壓,則電路諧振時,用交流毫伏表測uLuC應該選擇多大的量程?

(5)要提高R、L、C串聯電路的品質因數,電路參數應如何改變?

(6)本實驗在諧振時,對應的uLuC是否相等?如有差異,原因何在?

7.實驗報告

(1)根據測量數據,繪出不同Q值時的三條幅頻特性曲線,即

uo=ff),uL=ff),uC=ff

(2)計算通頻帶和Q值,說明不同R對電路通頻帶和品質因數的影響。

(3)對兩種不同測Q值的方法進行比較,分析誤差原因。

(4)諧振時,比較輸出電壓uo與輸入電壓ui是否相等?試分析原因。

(5)通過本次實驗,總結、歸納串聯諧振電路的特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邳州市| 大洼县| 梁河县| 壤塘县| 唐河县| 兰考县| 富锦市| 和政县| 兖州市| 阜新| 贺州市| 二连浩特市| 江门市| 滦南县| 周口市| 长白| 嘉峪关市| 左权县| 东方市| 工布江达县| 子长县| 印江| 齐齐哈尔市| 灵璧县| 庐江县| 冀州市| 鄂托克前旗| 湘乡市| 四川省| 萨嘎县| 洛浦县| 新龙县| 岳阳县| 永康市| 双江| 庆安县| 和田市| 上饶市| 尚志市| 财经| 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