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基礎上的合作探究——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學習一篇課文,如果不讓學生自己讀兩遍,學生就不知道文章的具體內容,更談不上有自己的理解。讀書不如背書,背書是對課文的精讀,學生只有在背誦的基礎上,才能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師還需設置一些問題,與學生共同探究。
教學過程中,我把中職語文三冊書中的重點課文的重點段落都標注出來,并要求學生背誦。譬如,第一冊的《我很重要》一篇,從第一段背誦至“我們——簡明扼要地說,就是每一個單獨的‘我’——到底重要還是不重要?”,以及關于親情的段落;《荷塘月色》中第四、五段關于“觀荷塘、賞月色”的內容是必須背誦的,從“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背誦至“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第二冊的《故鄉的榕樹》一篇中,我要求學生背誦第四、九、十段,第四段從“我懷念從故鄉的后山流下來”至“記憶里的故事有榕樹的葉子一樣多”,第九、十段從“蒼蒼的榕樹啊”到“擱淺在亂石灘上”?!睹骱勇爼芬黄校乙髮W生背誦第七、八段,從“王小玉便啟朱唇”到“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第三冊的《從羅丹得到啟示》一篇中,我要求學生背誦最后兩段,從“再沒有什么像親見一個人全然忘記時間、地方與世界那樣使我感動”到“沒有——我現在才知道——別的秘訣”。《故都的秋》一篇中,我要求學生背誦前三段和最后兩段,前三段從“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到“是作陪襯”;最后兩段從“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他的特異的地方的”到“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當然,三冊書中的文言文和詩詞是要求全部背誦的。背誦對高中生來說,極為重要。高中階段學習時間緊,學生沒有空閑讀太多的書,只有將課文背誦下來,才能記憶深刻。我經常對學生說,背誦的作用有很多,一是增強記憶力;二是提高理解和感悟能力;三是牢固記憶知識。五年之后,整個高中生涯仍能留在學生記憶深處的,就是他們背誦過的這些文章。
在誦讀的基礎上,教師還要抓住兩三個問題和學生共同探討。譬如,學習《我的母親》一文時,教師可讓學生誦讀關于白描的段落,在此基礎上,先講白描手法的含義,再讓學生找出文中使用了白描手法的句子,最后與學生一起體會這些語句的含義。學習《拿來主義》一文時,在學生誦讀的基礎上,教師可提出三個問題:第一,作者在文章中要闡明的觀點是什么?第二,第八段運用了比喻論證,“大宅子”“孱頭”“昏蛋”“廢物”分別比喻什么?第三,第九段中,“魚翅”“鴉片”“煙槍”“煙燈”“姨太太”分別比喻什么?學習《明湖居聽書》一文時,重點朗讀第七、八段,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提出三個問題:第一,找出文中的比喻和通感語句;第二,白妞的演唱或高或低、或緩或急,大致分為五個階段,請用文段中的詞語加以概括;第三,文段在描寫聲音時,運用比喻和通感手法再現白妞精彩的說唱技藝,請品味這些句子的表達效果。
學習《過萬重山漫想》一文時,在學生背誦第九段的基礎上,教師可提出兩個問題:第一,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第二,作者的思路是如何展開的?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
合作探究應建立在誦讀的基礎上。誦讀是基礎,要讓學生通過個別朗讀、默讀、齊讀、自由朗讀等各種形式,深入理解課文,要以背誦的標準要求學生。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根基打牢了,學生再去理解一些問題,也就容易多了。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