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雙頭鷹之迷思
- 楊白勞
- 3119字
- 2021-01-26 17:51:26
五 識時務者為俊杰
羅斯諸國成為韃靼人的附庸,只有西北的公國諾夫哥羅德保全。雖然逃過了狼群的蹂躪,但諾夫哥羅德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在這段時間里,進攻基輔羅斯的,絕對不僅僅只有蒙古人這一支。
基輔羅斯的開國大公來自瑞典,進入11世紀,瑞典更發達了,占領了芬蘭南部地區,包括芬蘭灣,當然想繼續南下,向羅斯方向擴張。諾夫哥羅德公國正好橫亙在瑞典進軍的征途上,而當年留里克取得東斯拉夫統治地位的第一站,就是諾夫哥羅德。
諾夫哥羅德公國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跟其他羅斯公國不一樣,因為商業的發達,城市富裕,公國的公民大會權力特別大,所以他們可以在基輔羅斯保持獨立。12世紀,因為老百姓對自己的君主不滿意,他們就聯手趕跑了自己的大公。而在公國割據的這段時間里,不少羅斯大公想去諾夫哥羅德公國做公爵,都因為當地公民不答應,不能成行。甚至有一次,有個大公表達想過去任職的意向,諾夫哥羅德公國的老百姓就警告他:“閣下出門前,最好先看看自己有沒有長兩個腦袋!”
事實證明,公國的百姓選擇自己的行政長官眼光是非常準確的,他們同意弗拉基米爾大公的兒子亞歷山大成為他們的新大公。
剛上任沒多久,瑞典人的戰船就進入了涅瓦河口,并向諾夫哥羅德公國放狠話。瑞典人覺得,按規矩,他們放了狠話,對方也要還幾句狠話,斗一陣嘴再動手,而且,瑞典人預測,亞歷山大肯定要向自己的老爸求救,請弗拉基米爾大公發援兵過來。
誰知亞歷山大表示壓力不大,沒等援兵也沒等公國全民總動員,帶著自己的兵團和一批志愿兵先發制人發動了攻擊。瑞典人被偷襲,反應不及,被殺得大亂。這場戰斗,羅斯方面兵馬明顯劣勢很多,可卻以非常微弱的傷亡取得了大勝。瑞典士兵傷亡不計其數,狼狽敗逃。因為這一戰,亞歷山大有了個“涅夫斯基”的美名,大意就是“涅瓦河之王”,史書上,他的全名就變成了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涅瓦河口的勝利,讓涅夫斯基風頭強勁,諾夫哥羅德公國的貴族們就擔心他因此權力過大,不容易控制,涅夫斯基也不愿意跟當地貴族扯皮,既然你們看俺不順眼,俺還不干了呢。于是涅夫斯基大公撂挑子回老家休養去了。
聽說涅夫斯基離開了,更強的敵人就預備來了。
又是我們的老熟人,騎士團。大家翻到《德意志:鐵與血的歷史》第二十二章,這篇說道,波蘭跟普魯士干仗,只好請條頓騎士團來幫忙,結果引狼入室,最終條頓騎士團占領了普魯士,將其變成德意志的一部分。
其實,條頓騎士團進入波羅的海東部之前,已經有不少十字軍在那一帶活動了,該地區不肯接受基督教,肯定少不了被十字軍關照的。后來某個主教將這部分的十字軍組織了一下,也成立了一個騎士團,被稱為“圣劍騎士團”(也叫立沃尼亞騎士團)。
條頓騎士團進入普魯士后,圣劍騎士團找到組織了,兩邊會師而后合兵,統稱為日耳曼騎士團。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毫不客氣攻陷了君士坦丁堡。雖然天主教和東正教正式分裂快二百年了,但是兩邊都沒想到,會這么絕情地反目成仇。而在波羅的海的日耳曼騎士團聽說天主教可以公開找東正教發難,正中下懷,他們早就想打進基輔羅斯了。
1241年,日耳曼騎士團一路攻城拔寨,占領幾座羅斯的城市,眼看就攻到諾夫哥羅德城下。公國的貴族們亂了手腳,趕緊準備了禮品,找到弗拉基米爾大公,請他勸說自己的兒子,出來挽救危亡。涅夫斯基見老爸帶著梯子過來,就順勢下臺,帶兵抗敵。
涅夫斯基帶著兩個公國的聯軍而來,日耳曼騎士團馬上感覺到了壓力,眼睜睜看著之前占領的城池輕易又被搶了回去,隨后,最精彩的大戲來了。
1242年4月,涅夫斯基進入愛沙尼亞,在楚德湖畔跟日耳曼騎士團主力遭遇。騎士團見識到了這位傳說中的神人出神入化的列兵布陣和指揮自如。雙方在即將融化的冰面上決戰,日耳曼騎士團很快就潰不成軍,死傷慘重,當然還有不少是掉進了初融的河水里,凍死的、淹死的、殺死的難以分辨,歷史上,這一戰被稱為“冰湖大屠殺”。
日耳曼騎士團被屠,被趕出羅斯,兩場漂亮的戰役,涅夫斯基保全了諾夫哥羅德公國和羅斯西北的安全。也有歷史學家說,這兩戰算是挽救了俄羅斯民族。
大家會問了,涅夫斯基這么能打,他怎么不帶領羅斯人反抗蒙古的侵略和統治呢?
涅夫斯基對待瑞典人和日耳曼是如寒冬般凜冽,對待蒙古人卻是如春天般溫暖。之前說過,基輔羅斯諸國割據混戰后,弗拉基米爾大公被認為是最有勢力,其次就是基輔大公。羅斯都被滅國了,都變成蒙古附庸了,這些大公們一點沒有國恥家恨,還都惦記著繼續你爭我奪,爭取弗拉基米爾大公之位。因為蒙古人對于管理異族毫無心得,也不愿意研究,他們偷懶的辦法就是,指定一個他們信得過的羅斯大公替他們管理羅斯諸國,并在各個國家征收稅賦上交韃靼國庫。弗拉基米爾大公就是被韃靼人指定的承包商,他承包了在蒙古人之下統轄整個羅斯這項業務。
蒙古人一來,弗拉基米爾大公先表示了臣服,當時的大汗是窩闊臺的長子貴由,他召弗拉基米爾大公見駕,回去的路上,弗拉基米爾大公被離奇地毒死了。
本來貴由傾向于由涅夫斯基繼承弗拉基米爾大公之位,結果貴由領了兩年大汗之位就死了。貴由的皇后提拔了涅夫斯基的弟弟安德烈為弗拉基米爾大公,涅夫斯基被封為基輔大公。
1250年,安德烈大公聯絡了其他幾個地區的大公,組成了一個地下反蒙聯盟,預備跟蒙古人干一仗,讓羅斯解放。這個反蒙聯盟向涅夫斯基招手,希望他能入伙,一起光復河山。誰知,涅夫斯基采取的行動是,跑到金帳汗國的首都薩萊,向拔都告密!
告密有功,涅夫斯基如愿取代弟弟成了新的弗拉基米爾大公,加上原來的基輔大公和諾夫哥羅德大公,涅夫斯基成為全羅斯最有權勢的人,替蒙古大汗“照看”所有羅斯人。
涅夫斯基的“照看”還是很厚道的,比如,派自己的兒子去管理諾夫哥羅德,見當地人不服,他就出兵鎮壓百姓幫著兒子站穩了腳跟;1258年,為了有效征收賦稅和納貢,蒙古對整個羅斯搞了一個人口普查和戶口清查,諾夫哥羅德人不馴服,他們心想,自己沒有被蒙古占領,犯不著聽蒙古人的,更拒絕向蒙古納貢,結果也是涅夫斯基再次鎮壓了反抗;再以后,但凡有羅斯人不服蒙古人的統治,不按時納貢繳稅搞壞規矩的,都由涅夫斯基大公出兵教化,蒙古人對涅夫斯基相當滿意。
1263年,涅夫斯基第四次去薩萊城見新的金帳汗國大汗別爾哥。老涅每次去見大汗,工作基本都一樣,第一是請功,向領導匯報,說自己又鎮壓了某些忤逆不忠的分子;第二是進讒,要求蒙古高層加強鎮壓力度,絕對不能對羅斯人太客氣。這次進京見駕,回來的路上,涅夫斯基患病去世。
大家感覺到了,涅夫斯基對蒙古人的行為,基本可以等同于抗戰時期的汪精衛,在咱家,汪精衛是大漢奸、大賣國賊,受全國人的唾棄。涅夫斯基可不一樣,綜觀所有的俄羅斯史書,俄國人都認為涅夫斯基有苦衷,情有可原。他們認為,涅夫斯基之所以向蒙古人屈服,其實是因為知道蒙古人不可戰勝,雞蛋碰石頭沒有意義,不如馴服做一個順民,保全沒有被蒙古人殺光的羅斯人和這片可憐的土地。翻譯成中國話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或者是“曲線救國”。而東正教界更是認為,拜占庭之后,羅斯東正教是羅馬天主教的眼中釘,天主教慫恿涅夫斯基對抗蒙古人,就是想借蒙古人之手,消滅異教徒。涅夫斯基沒有上當,歸順蒙古保全了東正教,所以1547年,涅夫斯基被東正教會封為圣人。
“二戰”時,眼看德軍已經深入蘇聯腹地,想到涅夫斯基曾經干掉過日耳曼最神勇的騎士團,斯大林宣布涅夫斯基是民族英雄,并用他的名字設立了勛章,以此鼓舞蘇軍的士氣。
大部分時候,歷史人物的功過都沒有明晰的標準,到底涅夫斯基是民族英雄還是賣國賊,讓俄羅斯人自己去評說吧,到現在為止,涅夫斯基在俄國歷史上的地位,還是非常尊崇而光鮮的。很多歷史書甚至說,涅夫斯基是死于蒙古人下毒,想借此說明涅夫斯基跟蒙古人的關系其實沒那么鐵。不過,根據涅夫斯基的表現,我要是蒙古人,我怎么舍得毒殺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