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雙頭鷹之迷思
- 楊白勞
- 4331字
- 2021-01-26 17:51:27
十 開局三沙皇
米哈伊爾·羅曼諾夫是誰啊?一個16歲的身體孱弱、性格懦弱、學識平庸的小孩。大家注意,俄國人只是收復了莫斯科,大部分領土還在波蘭手里,而原來的盟軍瑞典改了主意,也找了個人出來要求沙皇之位,俄羅斯國內還此起彼伏各種動亂呢。這樣的亂局,這樣的危局,怎么就讓一個16歲的孩子出來頂缸呢?
首先,莫斯科的“縉紳會議”看中的是米哈伊爾的家世。羅曼諾夫家族,很早就是莫斯科大公的親信,一直深受歷代大公及而后沙皇的器重和信任,伊凡四世最愛的原配老婆就是來自這個家族,而當時伊凡四世的大舅子,尼基塔·羅曼諾夫更是在朝野上下甚受擁護,他的子孫都以羅曼諾夫為姓,家族龐大,富甲天下,是留里克王朝時代最位高權重的皇親國戚之一。
其次,米哈伊爾有個很出名的爹。戈東諾夫掌權后,忌憚羅曼諾夫家族的威望,就把家族族長放逐,讓他出家成為修士,羅曼諾夫夫人也被迫成為修女,帶著當時年幼的兒子,也就是米哈伊爾,在修道院過著凄惶的生活。
沙皇之位幾經混亂,米哈伊爾的爹被放出來,成為一個主教,被稱為菲拉列特長老,簡稱“菲長老”。菲長老在動蕩時代上下協調,顯示了強大的平衡能力。上篇說到,為了跟波蘭談判,俄羅斯派了個使團,被波蘭國王抓住,扣為人質,這其中最大的人質,就是菲長老。
綜上所述,縉紳會議推舉米哈伊爾成為沙皇,顯然是經過慎重考慮的。
米哈伊爾正跟老媽在修道院里無聊度日,突然有人過來傳話,說米哈伊爾是下一任沙皇,這母子倆當時都嚇傻了!這個時候的沙皇皇冠,比牛頭馬面還催命呢,在民間做個百姓,沒飯吃餓死也要等七八天,坐上沙皇之位,生死可能就是一眨眼的工夫。
波蘭和瑞典為了沙皇之位打破頭,沙皇的皇冠送到米哈伊爾面前他都不受。縉紳會議的決議,也容不得這兩個婦孺推卻,不管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米哈伊爾只能到莫斯科加冕。這時沙皇如果想買個人身保險,恐怕沒有任何一個保險公司會受理。
小沙皇除了惶惶終日,啥也干不成。好在縉紳會議還沒有解散,貴族親戚們都蜂擁著過來幫忙。擁立新沙皇是第一目標,第二目標就是,趕緊把太上皇找回來。太上皇就是被關在波蘭的菲長老。
在對待新沙皇的態度上,瑞典人顯得有風度一點兒,既然人家選出皇帝了,自己的人馬爭位就算成功了也不見得能坐穩,而且幾次戰役,瑞典也沒占到大便宜,所以率先停手了。
波蘭不干啊,看見小沙皇,更火大了,加強了攻勢,菲長老繼續關押,就是不放人。從1613年,米哈伊爾登基成為沙皇,直到1619年,波蘭還在不屈不撓地攻打俄國,死乞白賴要求沙皇之位。打的時間長了,波蘭自己也耗不起,1619年,因為嚴寒,再次進攻莫斯科無果,波蘭軍隊逐漸從這一線撤退。俄國俘虜了不少波蘭軍官,有了交換籌碼,終于將菲長老換回來,老爺子在波蘭被監禁了九年!
太上皇一臨朝,氣象立時不同了。清理國家機構,整頓稅收體系,再次加強了動蕩時期松散的中央集權。
菲長老治國是個熟手、好手,不過他被波蘭人把脾氣搞壞了,所以他的全部政策,都可以看作是積累力量,找波蘭報仇!可惜的是,準備時間太短了,俄國的力量依然不足以趕走版圖內的波蘭軍隊。1634年,被波蘭戰事日夜折磨的菲長老終于含恨離世,俄國不得不再次跟波蘭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波蘭繼續保持對俄羅斯西部的占領,俄國人賠償2萬盧布,唯一的好消息是,波蘭答應,他家暫時放棄對沙皇之位的要求。
這就是羅曼諾夫王朝的開局,有點狼狽,有點凄惶,多虧菲長老在關鍵時刻扶住了俄國這輛搖搖欲墜的大車,讓它繼續磕磕絆絆向前走,當然也順帶手把手教會了羅曼諾夫王朝的“太祖皇帝”,如何做一個稱職的“車夫”。
菲長老已經為統治建立了規范的次序,他死后,只要米哈伊爾沙皇不出格,一步步跟著走就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不過,有時他謹慎得過分。
1637年,頓河上的河盜哥薩克占領了亞速海邊一個叫亞速夫的地方。這地方屬于土耳其,是個要塞,所以土耳其水陸大軍聯發,要搶回來。神勇的哥薩克兄弟們,居然據守這個要塞四個多月,讓土耳其無功而返!哥薩克頭目偶爾也忠君愛國,知道這個要塞在自己手里也是個禍端,所以就主動要求送給沙皇。
回憶一下,波蘭、瑞典這些鄰居圍毆俄國是怎么開始的,不就是雷帝需要出海口嗎?亞速夫就是一個對亞速海的出海口,穿越亞速海就是黑海,再走出去就進入地中海了,如果放在雷帝面前,亞速夫簡直是神賜的禮物啊。
米哈伊爾不一樣,他沒那么喜歡大海,他只知道,俄國一收下亞速夫,就是跟土耳其叫板了,會遭到這個橫跨亞歐大帝國毫不留情的打擊,此時的俄國,還是不要再惹事了吧。就這樣,一個完美的出海機會跟俄國擦肩而過,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波光都只能在遙遠的地方閃耀了,俄國能不能等來一個熱愛大海的君主呢?
米哈伊爾1645年去世,48歲。獨子阿列克謝繼位,跟父皇一樣,登基時,也不過16歲。
作為獨子,米哈伊爾對阿列克謝的培養是不遺余力的,選擇了最有學問的大貴族莫羅佐夫為太子師。阿列克謝5歲就識字,12歲時就算得上是知識淵博。少年就有才子之名,而且天文地理、音樂藝術、禮儀騎射無所不通。
書讀得太多有時也不是好事,只聽說書中有黃金屋和顏如玉,沒人說書中有王權和霸業,所以,好皇帝是學不出來的,要看本人的悟性、野心和脾氣。阿列克謝雖然偶爾也脾氣火暴,但大多數時候,他有一個大知識分子的安靜和內斂,登基后,繼續研究學問,對西方的建筑和戲劇有興趣,偶爾還寫文章。
治國呢?有人幫忙啊,最有權勢的肯定是帝師莫羅佐夫,其次就是國丈(沙皇的岳父)。這兩人代表著莫斯科的利益集團,他們統治的辦法,當然是為自己階級謀福祉,少不得要損害老百姓的權益。在這個動蕩還不曾完全平息的年代,權貴動作過激,立時就激起起義。
這是俄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一次大型農民起義。起義的首腦在俄國的歷史上也是個頗為出彩的傳奇人物,大名叫斯捷潘·拉辛。拉辛可不是普通農民,他是個哥薩克團伙的大哥,早年間就在伏爾加河下游及里海沿岸打劫。
1670年,拉辛在犯罪道路上幡然悔悟,明白了“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道理。想到自己不論是做海盜還是河盜,都是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不如北上,號令天下,將莫斯科的皇位搶來坐坐。
這樣記錄農民起義絕對是世界觀出了問題,但是老楊實在不能昧著良心說拉辛起義的目的是“為萬民謀福祉”。好在俄國的老百姓沒有老楊刻薄,他們都認可拉辛的隊伍,并愿意加入,最多的時候,隊伍發展到2萬人。
起義在1671年被鎮壓,拉辛被肢解而死。拉辛沒說自己是王子或者親王,怎么能隨便就組織了這么多人手造反呢?因為老百姓的日子實在太苦了,除了莫斯科那些權益集團的苛捐雜稅,還有就是俄國對波蘭的局勢再起硝煙。這一次,一個重要的地區出現在俄國的歷史上,它,就是烏克蘭。
之前老楊提到,古羅斯諸國割據時代,東斯拉夫人分化為三個族群,分別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上面的歷史都是俄羅斯的故事,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跑哪去了?
莫斯科取代基輔成為俄國中心,波蘭—立陶宛成長壯大,在莫斯科自顧不暇的情況下,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這兩個族群所在的地區都被波蘭占領并控制了。
烏克蘭是早先基輔羅斯的中心,最早接受東正教的地區,進入波蘭后,因為宗教對立,矛盾重重。波蘭人想盡各種手段讓烏克蘭人改宗成為天主教徒,烏克蘭人一直抗拒不從,所以經常被波蘭收拾或者迫害。
哥薩克興起后,烏克蘭草原是他們重要的據點,好些哥薩克的著名團伙、江湖幫派都在這一帶活動,這些人也不太容易被收拾或者被迫害。
17世紀初開始,烏克蘭就連續發生農民或者哥薩克的起義。1648年的起義最有規模,因為有個非常能干的領袖叫赫邁爾尼茨基(簡稱“老赫”),老赫有效拉攏了克里木汗國幫忙,跟波蘭打了幾次勝仗。后來波蘭人收買了克里木汗國倒戈,老赫落了下風,于是轉而向莫斯科方面求助,如果烏克蘭只能做小弟,當然是拜在東正教大哥的門下。
阿列克謝沙皇跟他爹一樣,屬于膽小過度的,面對烏克蘭的回歸要求,他竟然因為害怕波蘭多次拒絕。直到1654年,俄國因為領土紛爭不得不跟波蘭一戰了,這才答應了烏克蘭回家的要求。
收回烏克蘭的過程也是很辛苦的,跟波蘭持續戰斗,中間抽空還跟瑞典和土耳其各打了一場,在1667年左右,終于取得了對波蘭戰事的優勢,雙方規定了以第聶伯河為國界,左岸的烏克蘭并入俄國版圖,右岸繼續留在波蘭。但是,基輔還是由莫斯科統轄。
拿回烏克蘭,真是天大的好事啊,俄國終于擁有了一個進入黑海的出海口,烏克蘭雖然在宗教文化方面和莫斯科屬于同宗一脈,可他們跟西歐聯系得更緊密,通過烏克蘭,西歐的先進文化和思想就有了一個進入俄國的流暢渠道,這個開放的窗口讓后來某位開明的沙皇知道,要學習西方以圖超越西方。
烏克蘭回歸的要求是,莫斯科授予其很大的自治權。俄國這么一個專制的集權國家,不會長時間容忍這種狀況的,時間長了,烏克蘭也感覺挺憋屈,終于開始對老大哥不滿和怨懟,不過,這些是后話了。
阿列克謝在位期間,俄國國內鬧過一陣宗教改革,有個叫尼康的大牧首突然興起要按拜占庭帝國古老的規矩程序重建俄羅斯東正教的念頭。因為沙皇本人很虔誠,最開始支持尼康的改革,結果讓俄國的東正教分裂,支持改革和反對改革的分裂。后來,尼康冒險犯了個傻,他認為神權應該大于君權,牧首應該像教皇那樣,凌駕于世俗君王之上,并摻和國政。大家知道,西歐那些王權不太霸道的國王都經常跟教皇爭權,更何況是沙皇,從有沙皇這個概念開始,俄國的皇帝就不認為這個世界上還有人能比自己更大。阿列克謝沙皇后來疏遠了尼康,東正教改革除了分裂教眾,沒產生什么結果。
阿列克謝沙皇一輩子結了兩次婚,第一個妻子給他生了13個孩子,能活下來的不多,最后剩了一女二子,女兒叫索菲亞,兒子一個叫費多爾,一個叫伊凡。陰盛陽衰,費多爾和伊凡是兩個病秧子,長期病歪歪的,性格還蔫巴,倒是索菲亞長公主比這兩個弟弟彪悍多了,她有多彪悍,我們后面再說。
費多爾繼位,在位六年,他管的事也不多,因為有其他人幫忙。這六年里,最大的工作業績是廢除了俄國官員的世襲制度,全方位迎接西方的文化和文明,學習西方的經驗,為后來俄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變革奠定了基礎。
以上三位,就是羅曼諾夫王朝開局的三位沙皇,這三位都不算太精彩太威武的君主,在位的事跡也都很平常,國家的進步貌似也不明顯。但是,這三位的出現,仿佛是上帝的某種安排,他們每個人的工作,都或多或少為后面的巨星的出場留下了伏筆,奠下了根基,套用《功夫熊貓》里的經典臺詞,雖然羅曼諾夫王朝的故事沒有美好的開始,但是即將到來的這位巨星,會讓所有之前的努力結出碩果。
大明星出場前,還有一個事要交代一下,跟咱們有關的事,也就是這三個沙皇期間,哥薩克這股到處亂竄的不安定分子們,開始騷擾中國的北方邊境了,大約是17世紀的四五十年代,哥薩克占領了咱們東北的雅克薩,巧了,當時咱們的大清也剛剛開局,也正預備迎接屬于咱們的大明星,下一篇,東西兩個大明星,將在金庸的《鹿鼎記》中碰撞出燦爛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