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帝國飄搖
黃巾起義沉重地打擊了東漢政權的統治。經過黃巾起義后,東漢政權早已沒有了昔日的雄風,東漢帝國已搖搖欲墜,整個王朝的命運已經到了歷史攸關的時刻。
劉焉獨霸益州
此時,東漢帝國就像一匹茍延殘喘的駱駝,空有巨型骨架,但已經支撐不起它內部的正常運行了。當時,朝廷危機四伏,全國各地小規模的叛亂不息不止,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也越來越力不從心了。面對這種朝綱混亂、國力衰敗的狀況,有一個漢室宗親站出來提建議,他的名字叫劉焉。
劉焉,字君郎,江夏郡竟陵縣(今湖北天門)人。劉焉是西漢魯恭王的后裔,他的漢室宗親血統相對于劉備來說要純正得多。因此,劉焉憑借這個天生的優勢,以漢朝宗室身份做了官。后來,劉焉的老師司徒祝恬死了,他便以“為老師守喪”的名義,辭官移居陽城山。
在陽城山,劉焉居家研究學問,開始招收學生講學,在社會上贏得了好名聲。劉焉教學有成,被司徒府征辟,并被推舉為賢良方正。所謂“賢良方正”,是漢朝時推選的一種舉薦官吏的制度。能被推舉為賢良方正的人,一般是社會上德才兼備的士人。
就這樣,劉焉再一次踏上了仕途。
縱觀劉焉前半生,歷任洛陽縣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等官職,從地方官一路爬上了九卿之位,可謂仕途順暢,平步青云。在平定黃巾起義后,劉焉注意到東漢的統治力已經大大削弱,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管控力已今不如昔,各地豪強擁兵自重。此時,全國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劉焉意識到在朝廷做官已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了。
因此,劉焉又重新展開了自己的仕途規劃。當時,皇帝昏庸,奸臣當道,朝廷腐敗無能,劉焉在朝中為官如履薄冰。為了避免卷入政治漩渦,劉焉在心中打起了小算盤,想盡力避禍而尋機離開朝廷到地方做官。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劉焉向朝廷提交了政治改革方案。他建議道:“刺史、太守行賄買官,剝削百姓,招致眾叛親離。因此,朝廷應該任用清廉能干的中央重臣到地方擔任州牧,鎮守各地,安定天下。”
當時,東漢帝國的皇帝漢靈帝也深感到刺史、太守等人權力過大,他們在地方擁兵自重,不大服從中央政府的管理。
如果任用朝廷重臣和漢室宗親來擔任州牧,這樣既可以保障地方官員的忠誠,又沒有難以管理的困擾,此提議乃是一個良策。既然刺史、太守等不聽話,那么就派遣信得過的宗室重臣擔任州牧管理地方。當然,這只不過是漢靈帝的個人想法而已。
于是,憂慮不安的漢靈帝覺得劉焉的建議很有道理,便大手一揮批準了此提議。
這項著名的政策,史稱“廢史立牧”。
“廢史立牧”政策雖然抑制了刺史、太守等人的權力,但是他們的權力并沒有回歸朝廷,而是旁落到了州牧手中,從而造成了更大的一股地方割據勢力的存在。州牧獨攬大權,凌駕于刺史、太守之上,集地方軍政大權于一身。——類似于唐末的藩鎮制度,他們在地方幾乎為所欲為,基本上不聽朝廷的話。
劉焉的這個“廢史立牧”建議,是一個影響三國歷史的重大提議。這個政策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從此以后地方政府也越來越難管了。“廢史立牧”政策加速了東漢政權中央權力的空心化,促進了后來的三國割據局面的形成,而劉焉的這個餿主意顯然是“功不可沒”。從某種意義上說,劉焉的這個提議摧毀了漢朝四百年的基業,可以看作是開啟三國時代的一記神助攻!
當然,劉焉提此建議的初衷本來就不是為了替朝廷化解危機,而是為了一己之私。
劉焉見漢靈帝同意了他的提議,便毛遂自薦去交州擔任州牧,實際上是想遠離政治中心躲避亂世。
在劉焉尚未議定成行之時,廣漢籍的董扶私下拜訪劉焉,對他說道:“京城即將大亂,益州一帶呈現出天子之氣。”
劉焉聞此言,心里一股激靈,野心膨脹,便想改任前赴益州。恰逢此時益州刺史郤儉因在當地橫征暴斂、搜刮民脂民膏,導致民怨沸騰、民不聊生,而且并州刺史張壹、涼州刺史耿鄙均被亂兵所殺,所以西南地區亟須一位朝廷重臣前去治理。劉焉馬上抓準機會,向朝廷提交了一份改任書,申請去擔任益州牧。
漢靈帝看見西南地區情況危急,顧不得多想,就急忙任命劉焉為益州牧,要其火速前往益州“救火”,以穩定當地社會秩序。
就這樣,劉焉多年心愿終于實現了。
劉焉到任后,在其支持者的幫助下,順利解決了益州的嚴重危機。劉焉逐漸在益州站穩了腳跟,便為實現自己的野心做起了準備。劉焉在益州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打擊地方豪強,鏟除異己,鞏固自身勢力。為了更好地控制西南地區,劉焉扶持張魯成為漢中地區的“代理人”。張魯駐守漢中,截斷山間棧道,斬殺東漢使臣,也學著劉焉的樣子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后來,劉焉的兒子劉璋繼任,與張魯的關系惡化,并反目成仇。——此乃后話。
劉焉坐鎮益州,雄踞一方,覬覦天下。毫無疑問,劉焉成了“廢史立牧”這個政策的受益者。
從此以后,劉焉獨霸益州,將益州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劉焉父子苦心經營了二十多年,將益州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小王國。
上天已拋棄了東漢王朝,只是等待一個掘墓人的到來而已。
歷史總是那么讓人驚嘆,歷史運行的軌跡總是那么相似。不久,東漢王朝的掘墓人準時到來了。
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大將軍何進使出了一個昏招,直接成了東漢王朝的掘墓人。
要知道,東漢末年混亂的根源不是黃巾起義,而是宦官與外戚。
黃巾起義只是東漢王朝政治紊亂的一種具體表現,真正讓其走向滅亡之路的是宦官與外戚的斗爭。
東漢末年宦官與外戚的斗爭,不是一場拳擊賽,而是一場決斗。
這兩派的代表人物是蹇碩、十常侍與何進,先簡單介紹一下他們的背景:
蹇碩,官職為上軍校尉,西園軍元帥,統率八校尉,部下強人相當多,下屬有袁紹、曹操等人。其人健壯而有武略,深得漢靈帝的信任。
十常侍,不是十個人,而是十二個人。這十二個人是漢靈帝的十二大仆人,他們分別是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栗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這十二個人都是宦官,都任職中常侍。
何進,大將軍,漢靈帝的大舅子。其個人事跡比較勵志,個人經歷也比較傳奇。
何進的發跡史
何進出身屠戶,是殺羊的,并非是殺豬的(《后漢書》云:“進自屠羊。”)。何進先喪母后亡父,獨自養活一家五口人,日子過得是不能再清貧了。但幸運的是,何進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同父異母妹妹。后來,何進的妹妹被選入宮中成為貴人,并受寵于漢靈帝。
有句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自從何進的妹妹成為漢靈帝的寵妃后,何家就踏上了一條榮華富貴之路,而何進的仕途就猶如火箭直線上升般那么迅速。
何進先被拜為郎中,幫皇帝管車馬、守大門;接著遷虎賁中郎將,成為御林軍統領、皇帝的第一侍衛;然后出任潁川太守,外放為潁川郡一把手,以便獲得更多的地方治理經驗。
光和三年(公元180年),何進的妹妹被立為皇后,而何進也因此被拜為侍中。何皇后知道“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就幫她的哥哥撈了個流油水的職位——將作大匠。這個職位是個肥差,負責皇家工程建設。
眾所周知,負責工程建設是最有油水可撈的。修建宮殿、陵寢、宗廟這些大宗工程項目都由何進負責,自然是賺到盆滿缽滿了。然后,何進升任河南尹,管轄都城洛陽周圍十余個縣。此時,何進仕途一片光明。
上天似乎很眷顧何進,很快給了他一個機會——掌兵的機會。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
東漢十三州,竟然有七個州燃起了戰火。神州之地,烽火四起,盜賊蜂擁,全國各地陷入混亂之中。此時,漢靈帝看看身邊的人,似乎何進還比十常侍等在行一些,只好趕鴨子上架,急忙委任何進為大將軍,統率左右羽林五營將士,鎮守京師。
漢朝時期,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權勢聲望很大,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何進因時勢而被封為大將軍,正式躋身宰輔。
短短幾年時間,何進就由一介草民成為帝國宰輔,其發跡之路簡直是一步登天,著實讓人“嘆為觀止”。
一位殺羊出身的屠戶,靠姻親關系強力逆襲成為權傾一時的大將軍。成了大將軍的何進,破獲黃巾軍渠帥馬元義,粉碎京師內部的叛徒,因功封慎侯。
拜將封侯,是古代官至極品的象征。一位出身屠戶之人做到了,雖然其是靠姻親關系得來的。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十一月,中央軍隊平定黃巾起義,舉國歡騰。是年十二月,漢靈帝為表天下安寧,便迫不及待改元,換了一個新年號——“中平”。
這個年號的愿望是好的,但現實的世道更加不太平了。
宮斗劇上演
一部驚心動魄的宮斗劇正在如期上演,而這部宮廷大戲是絕對的精彩。
這部宮斗劇的主角并不是后宮的女人,而是由何進大將軍領銜“主演”的。其中,主演——何進、蹇碩、十常侍,配角——漢靈帝劉宏、何皇后,龍套——少帝劉辯、漢獻帝劉協。
這部真實的歷史劇的上演,正式決定了東漢帝國的命運走向。
歷史的時間表撥到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劉宏雖然僅僅三十四歲,但由于長年累月吃喝玩樂再加上后宮佳麗三千,身體的透支已到了死亡的臨界點。漢靈帝也知道自己在世時日不多,便把后事囑托給上軍校尉蹇碩,后于南宮嘉德殿駕崩。
皇帝死了,那是不打緊的,再立一個就是了,況且漢靈帝又是一個昏君。按理說,這不失為一個振興王朝的好機會,但要振興王朝的前提是得有一個有作為的明君啊!
那立誰來當皇帝呢?——漢靈帝生前沒有明確立嗣。
先帝劉宏沒有立繼承人,那這個皇帝寶座該由誰來坐呢?
漢靈帝的長子劉辯,也是正宮娘娘何皇后的兒子,按繼承原則來說是唯一的人選。可是,漢靈帝不喜歡劉辯,認為他“輕佻無威儀,不可為人主”,所以并沒有明確立他為皇位的繼承人。
漢靈帝的遺愿是想立后宮王美人的兒子劉協繼位。但是,劉協不是正宮娘娘所生的兒子,只是皇帝數不清的一位后宮所生的兒子。既然有劉辯在,哪有劉協繼位的份呢?
君主時代,“廢嫡立庶”是違反立嗣原則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違反繼承法的。在立君這件關系天下的大事上,想讓百官通過“廢嫡立庶”的難度是顯而易見的,即使這個發起人是皇帝。
因此,漢靈帝劉宏一怒之下,就把立嗣之事無限期地了拖下去。
沒辦法啊,只能無限期拖下去。但是,漢靈帝也想不到他自己是第一個沉不住氣的人,直到他駕崩之時還沒有把立嗣之事定下來。
漢靈帝生前就有立劉協的想法,但被朝臣一次次不留情面地駁回了,還引起了全國百姓的批評。現在,漢靈帝死了,上軍校尉蹇碩能按先帝的意思去擁立劉協當皇帝嗎?漢靈帝生前都做不到的事,一個宦官能幫助他實現遺愿嗎?
前文已經介紹過,上軍校尉蹇碩為西園軍元帥,統率八校尉,是一個有軍隊的實力派人物。但是,在大將軍何進面前,蹇碩的實力還是不堪一擊的。況且,袁紹、曹操等人只是蹇碩名義上的下屬,實際則聽命于大將軍何進。
蹇碩要想實現漢靈帝的遺愿,那該怎么辦呢?——只能把大將軍何進滅掉,這樣劉協的登基之路就暢通無阻了。
于是,蹇碩想設計滅掉何進再擁立劉協為天子。在漢靈帝剛剛駕崩后,蹇碩就趕緊通知大將軍何進進宮商議要事,想乘機在宮內殺掉他。但蹇碩屬下的司馬潘隱與何進有交情,便在宮門口對何進連使眼色。
何進雖然是一個草包大將軍,無勇無謀,但察言觀色是他的特長,一見潘隱不同尋常的眼色,就知道宮內已經發生大變,自己若傻乎乎地進去可能就九死一生了。
于是,何進看見潘隱的暗示后急忙叫車夫調轉了車頭,狂奔回自己的地盤,并調動親信部隊駐扎大將軍府保護自己,然后詐稱有病不能再上朝了。
蹇碩見自己的計謀失敗,知道自己與大將軍何進硬碰硬是沒有什么好果子吃的,只得把確立皇位繼承人的權力上交給了何皇后。
這里請注意,是上交給何皇后,而不是交給手握重兵的大將軍何進。
因為,蹇碩是一個聰明人,他知道如果把確立皇位繼承人的權力上交給何進肯定是沒有好果子吃的,而上交給何皇后則安全得多。——估計蹇碩心里是這么想的:自己現在雙手交出立君的權力給何皇后,她再無情也會記著這筆功勞,自己在宮中也能繼續混下去。
毫無懸念,何皇后自然立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這就是東漢少帝劉辯。當時,少帝劉辯才十四歲,何進秉持朝政,朝廷的軍政大權自然旁落到外戚手里了。一時之間,何家的勢力達到了巔峰。
在劉辯繼承帝位后,蹇碩仍然沒有死心,便寫信給十常侍,大意是:“大將軍何進秉持朝政,任人唯親,如今與天下的黨人策劃要誅殺先帝左右的親信,實際就是要消滅我們。不過,因為我統率禁軍,所以何進暫時遲疑沒有下手。現在,我們應該團結一致,同心合力,一起動手關閉宮門,趕快把何進逮捕處死,以除后患。”
中常侍郭勝與何進是同郡人,曾經幫了何太后及何進很大的忙,而何家能有貴寵的地位他功不可沒,因此他親近信賴何氏。十常侍商議后,拒絕了蹇碩的計策,并把他的親筆信送給何進看,徹底出賣了他。
到了這個時候,何進再傻也懂得“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的道理,還能再猶豫嗎?
于是,何進下令黃門令迅速逮捕蹇碩,毫不遲疑地將其處死,并把蹇碩統領的禁軍全部收編,成了大將軍府的直屬部隊。
在這一幕宮斗劇中,何進驚險完勝,蹇碩悲慘完敗并丟掉了性命。
何進在滅掉蹇碩的同時,還滅掉了另一股外戚勢力——董氏。這一次,以董太后為首的外戚勢力被何進一股腦兒清除干凈了,董太后的侄兒驃騎將軍董重也被逼自殺了。
于是,朝中的外戚勢力只有何氏一支,而宦官勢力則是十常侍。
但新一輪的斗爭馬上就要開始了!
何進知道宦官是宮中的痼疾,為天下人所疾惡,在滅掉蹇碩、董氏等人完全掌握朝政大權后,就暗中布置誅滅宦官十常侍。
十常侍玩弄皇帝于股掌之中,橫征暴斂,賣官鬻爵,禍害朝廷;其父兄子弟遍布天下,親信橫行鄉里,魚肉百姓,無人敢管。
相對蹇碩來說,十常侍是一個宦官集團。——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蹇碩只是單兵作戰,而十常侍則是一個大兵團。
何進誅滅蹇碩還是靠十常侍出賣才成功的,而現在想翻過臉來滅掉十常侍談何容易。
漢靈帝曾將張讓、趙忠二人比作自己的父母,可見其對宦官的依賴。由此可見,十常侍的勢力在皇宮中也是不小的。
中軍校尉袁紹勸說何進:“從前竇武想誅殺宦官而反為所害,是因為他說的話泄露出去了,五營百官服從且害怕宦官。現在大將軍有國舅這樣的重要地位,兄弟共同統率勁兵,部下將士又都是英俊名士,樂于盡力效命。事情的發展逃不出大將軍的手掌之中,這是上天襄助的大好時機啊。大將軍應當替天行道,鏟除禍患,為天下人除害,定當名垂千秋萬載,即使周朝的申伯也不算什么的!”
袁紹這番話講得悲憤慷慨,何進聽得熱血沸騰,以為超越周朝申伯的機會就在眼前,當即與袁紹等謀劃定策誅滅十常侍。
這時,何進又干了一件傻事——把所定計策告訴給了妹妹何太后。
由于少帝劉辯已經登基,何太后的身價自然又升級了,此時她已由皇后晉升為太后。何太后能坐到這個位置,十常侍可謂幫了她不少忙。
既然十常侍對何家有這么大的恩情,怎么能翻臉就把人家趕盡殺絕呢?
何太后自然不聽哥哥何進的話,并說出了一番有意味的話:“宦官統領禁省,自古到今就是劉家老祖宗的規矩,不可廢除。況且先帝剛駕崩,我一個女人家,怎么堂而皇之與你們這幫男人共事呢?”
不難看出,何太后極度依賴十常侍,但她不想誅滅十常侍更深層的原因則是另有野心!
“人心不足蛇吞象”,指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做出蛇去吞象的事情,比喻人貪心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所害。
此時,何太后早已不是當初毫無權力的貴人了,而是一個母儀天下的強勢女人。
這時的何太后也想學著前人的樣子,把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后當榜樣——臨朝稱制!
這樣,估計何太后心想:我作為女人,制度不允許我當皇帝,那我就當幕布后的皇帝也不錯。
所以,我個人認為何太后不肯讓何進誅滅十常侍,恐怕不是僅僅感恩這么簡單,而是有更大的、更多的考慮在里面。其中,最大的考慮就是野心。
既然何太后想當幕布后的皇帝,光有野心是不夠的,還需要“智囊團”。
一個深宮中的女強人,“智囊團”從何而來呢?宦官當然就是不二人選。所以,何太后不肯讓哥哥何進滅掉十常侍,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在此。
何太后不同意,何進只能悻悻而歸。
何進回歸大將軍府后,袁紹對其分析道:“宦官親近皇帝,有皇帝作為靠山,出入號令百官,如果現在不一鼓作氣全部消滅,宦官以后一定會成為朝廷的后患。”
何太后的母親舞陽君及哥哥何苗多次接受十常侍的賄賂,知道何進要殺十常侍,便多次要何太后借助太后的身份庇護,并說:“大將軍擅自殺害皇上左右親信,專權以削弱皇上。”何太后也懷疑她這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何進確實是這樣想的,這也是她絕對不允許發生的事。
十常侍的存在已經有很多年了,有的人在皇帝身邊已經幾十年了,封侯貴寵,內外勾結,可謂根深蒂固了。何進雖然當了大將軍、新晉國舅,但畢竟是新當重任,素來也忌憚十常侍;何進雖然在外面有大名,其實內心里是猶豫不決的。——他優柔寡斷的性格,最終葬送了他的性命!何進不能下定決心鏟除宦官,所以誅滅十常侍這件事情久拖不能定下來。
對于這樣一個毫無決斷的男人,何進的失敗當然在情理之中了。
這時,袁紹等人給何進又出了一個主意——召集四方猛將及大批豪杰引兵來到京城向何太后施壓,以此威脅何太后同意大將軍何進誅滅宦官。
于是,何進想都不想,便同意了。——正是這個決定,沒落的東漢王朝就此走向了不可挽救的深淵,而何進也成了這個腐朽王朝的掘墓人。
在這個政權危亡時期,尋找手握重兵的外援入京無異于引狼入室,漢室社稷將毀于一旦。
亂惡的臺階不是別人給的,而是何進這幫鼠目寸光的人自找的。
其實,對于何進來說,解決宦官十常侍是非常容易的,就如曹操所認為的那樣:應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除去宦官頭目,只要動用京師的官兵就足夠了。如果召集外地的官兵入朝誅滅所有的宦官,一定會因為時間過長、參與的人數過多而泄露秘密,最終導致整個計劃的失敗。同時,進京的外地軍隊一旦留下來,又會帶來新的禍害,而這也是曹操為什么對天長嘆“擾亂天下的一定是何進”。
深宮血影
東漢政權經過黃巾起義后,朝廷內外的各種矛盾也愈演愈烈,尤其是宦官與外戚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何進以朝廷的名義給各方豪杰猛將下了勤王的詔令,召前將軍董卓將西涼軍駐扎在關中上林苑,指使河內太守王匡、東郡太守橋瑁發動軍隊的強弩手準備隨時入京,還讓武猛都尉丁原火燒孟津而致大火照得城里通紅。——在民間,百姓都說大將軍何進要誅殺宦官。
這時,大將軍何進的異父異母弟弟何苗勸說他不宜誅滅宦官,應與宮中的宦官集團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而他們何家的榮華富貴也是由于宦官們的幫助才得來的。況且這種關系國家的大事,還是不要輕舉妄動為好,要保持外戚與宦官共存的局面。
何進聽了何苗的話更加狐疑了,誅殺宦官的行動也即將叫停。
袁紹擔心何進改變主意,威脅道:“目前誅閹行動已經顯露出來了,如果這件事情不按時辦,宮里就要發生變故。大將軍還在等待什么,為什么不早點決定呢?”
于是,何進派袁紹等人去準備,而袁紹也派人去監視宦官十常侍。
何進又命令外援董卓等的部隊馳驅驛上,準備進兵平樂觀。
這時,何太后終于害怕起來,罷退十常侍,叫他們暫時還里舍,只留何進平素親近的人守衛在皇宮里。
“山雨欲來風滿樓。”如此大規模的外地軍隊蠢蠢欲動,鬧得天下人都知道何進要誅滅十常侍,而十常侍此時即使再白癡也明白何進非置他們于死地不可了!
這時,十常侍的心中不僅憤怒不已,而且還燃燒起了復仇的火焰。
一場深宮血影即將上演!
機會可能是要等待的,但好機會絕對是要人主動去創造的。
一群在皇宮里上茶倒水的奴仆們,正在策劃著一場政變——砍掉大將軍何進的頭顱!
與其等人來滅自己,不如自己先下手。“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十常侍明白這個道理,但堂堂的大將軍何進卻不明白這個道理的深層意思。
于是,十常侍收起恐懼之心,拿起武器,磨刀霍霍,只等何進進宮就發難。
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八月,何進入長樂宮請求何太后同意他盡數誅殺十常侍,以清除朝中痼疾。
等到何進從長樂宮出來,十常侍便假稱何太后有詔召大將軍入宮議事。
何進估計是求勝心切,覺得把握十足,聽了十常侍這漏洞百出的話也不覺得有詐,便又再次返回宮中。
何進被十常侍騙進宮中,等待何進的是磨亮的明晃晃的大刀!
于是,十常侍一邊大罵何進,一邊亮出了大刀。
這時,何進慌了,想奪門逃走。
一切都已經遲了!
何進絕望地發現宮門已經被緊緊關閉了!
隨后,尚方監渠穆拔劍斬何進于嘉德殿前。
宦官們關上門砍了何進的頭,又趕緊進行了一次人事變動,矯詔任命原太尉樊陵為司隸校尉,少府許相為河南尹。十常侍讓自己信得過的人擔任京師重要職務,其目的不言而喻。
尚書得到十常侍的詔書,懷疑有假,說道:“請何大將軍出來共同商議。”
十常侍便將割下的何進腦袋擲給尚書,大喊道:“何進謀反,已經被我們殺掉了。”
反了!不入流的宦官竟敢殺掉堂堂的大將軍何進,這還了得!
于是,何進的部下義憤填膺。袁紹等人在宮外聽到大將軍何進被害,怒氣沖天,想借此機會帶兵入宮誅殺宦官。
但是宮門已經被十常侍關閉了,袁術等人只好縱火焚燒了南宮的九龍門及東西宮,想以此逼迫宮中交出十常侍等人。一時之間,皇宮里哭天喊地,京城火光沖天。雄偉尊貴的大漢皇城,瞬間淹沒在火海之中。
一切都瘋狂了!
十常侍看見情況不妙,馬上挾持何太后、漢少帝劉辯、陳留王劉協以及一些朝中官員,向北宮方向逃跑。
何進部將吳匡等人埋怨何苗不與哥哥何進同心誅滅宦官,懷疑他與宦官同謀殺害何進,便攻殺何苗于朱雀闕下,棄其尸于苑中。
這一幕宮斗劇已達到了高潮,深宮里血影飄飛,血腥的味道彌漫著整個皇宮。
這一刻,大漢皇宮成了人間的地獄。
只要是宦官,殺無赦!
袁紹等人關閉了北宮門,率領部眾大開殺戒,派兵逮捕了皇宮中所有的宦官,甚至還有一些男人因為沒有胡須而被誤殺,嚇得他們趕緊脫褲驗明正身才得以免于死難。
在這場異常慘烈的宮斗中,皇宮里一共被殺了兩千多人!威嚴的皇宮成了人間的屠宰場,京師里所有的宦官全部被殺光。
十常侍挾持著漢少帝劉辯、陳留王劉協等人來到黃河渡口小平津,此時已經是三更半夜了,但尚書盧植和河南中部掾閔貢也趕到了黃河岸邊。
這一刻,夜風蕭瑟,劍影浮動,宦官們不由自主地打著冷戰,死亡的恐懼襲上了十常侍的心頭。
閔貢罵道:“你們統統去死吧,禍國殃民還裝可憐!”他手起刀落,宦官人頭落地,并揮劍連斬數人。
宦官張讓等人面對砍過來的利劍,自然是嚇得要命。
十常侍見大勢已去,終難逃一死,都紛紛跳河自盡了。
至此,不僅十常侍全部死了,而且皇宮里的全部宦官也都死了。
東漢最后一個有權勢的宦官集團被鏟除了,而東漢帝國也從此走向了戰亂。
在這場爭斗中,無論是對宦官集團十常侍來說,還是對外戚何氏來說,都沒有贏家。
持續上百年的外戚和宦官的斗爭,至此終于拉下了帷幕,但事情并沒有結束。由于大將軍何進召外地各方豪杰猛將來京都誅殺宦官,終于讓東漢帝國走入了死胡同,而這等于給整個沒落的帝國挖了一個墓坑。
后來,曹操用十個字評價何進——“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我以為這句評價極為恰當。這句評價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猴子雖穿衣戴帽可究竟不是真人,智小卻想圖謀大事。曹操諷刺何進徒有其表,名不副實。
由此可見,權力和能力的協調也是一門學問。倘若只有權力而沒有能力的話,也是干不成大事的。
何進的失敗,成為東漢帝國“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從此以后,東漢帝國中央政府再也沒有實力掌控地方了。
這一刻,有一個如狼似虎的野心家正在馬不停蹄地向京師趕來,而漢末分裂的一個罪魁禍首正要登上歷史舞臺的最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