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三國風云:群雄逐鹿作者名: 藍水飛舟本章字數: 7051字更新時間: 2021-01-26 17:52:37
第六章 董卓進京
涼州太偏僻了。
董卓在涼州待了幾十年,深深地感受到涼州這個荒涼的地方不可能有大的發展,想稱霸天下就必須要到中原那樣的大地方去。
但董卓一直苦于沒有機會到中原大展身手,從青年等到胡子都花白了,好不容易終于等到了一個入主京都的機會。
這個機會就是——大將軍何進召集四方豪杰猛將引兵到京城,以威脅何太后同意誅滅宦官。
入主京都
這是個百年一遇的掌權的好機會。
董卓心里十分清楚,機會難得,不可錯過。
幾十年來,董卓東征西討,與羌胡人前后作戰百余次,素有戰功,而位不過郡守官不過將軍,離他想要的位置還差十萬八千里,再不抓住機會奮斗一把就真的沒有機會了。
董卓,字仲穎,隴西郡臨洮縣(今甘肅岷縣)人。他的前半生差不多都在西北,生于斯長于斯,從童年到老年。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董卓已經年過半百了,再不拼搏就沒有機會了。
董卓接到大將軍何進的詔令欣喜若狂,知道屬于他的時代快要到來了。
在十常侍跳進黃河的那一晚,董卓望見京都洛陽上空濃煙滾滾、火光沖天,立即明白朝廷發生了重大變故,于是急忙下令部隊向京都洛陽進軍。
在董卓的部隊抵達顯陽苑時,董卓打聽到十常侍等人劫持少帝劉辯上了北芒山,于是又調轉行軍方向向北芒山趕去救駕。
此時,董卓心里更加清楚,皇帝落難在外,朝廷肯定大亂,只要牢牢地把皇帝掌控在自己的手里,便有機會掌控整個王朝。
在北芒山下,董卓看到了驚魂未定的少帝劉辯和狼狽不堪的大臣。
倉促之間,少帝劉辯看見飛馳而來的部隊,以為又是來綁架他的亂軍,便嚇得大哭起來。
陪伴在皇帝身邊的大臣,突然間看見這么多的外地軍隊感到十分不安,便對董卓說道:“有詔退兵!”
董卓輕蔑地看了一眼這群狼狽不堪的大臣,諷刺地答道:“諸位身為朝廷命官,拿著高額的俸祿,不能匡正朝廷,致使國家動蕩,讓天子流落在外,你們哪有什么理由讓我退兵!”董卓一番話反駁得大臣們啞口無言。
迎駕隊伍之前的是太尉崔烈,他見董卓率領幾千名步騎兵過來,便呵斥董卓回避讓路。
董卓揚著馬鞭指著崔烈,并當眾罵道:“我馬不停蹄日夜兼程跑了三百里路來救駕,你現在憑什么讓我回避讓路?別以為你有什么了不起,信不信我現在就砍下你的腦袋!”
崔烈雖然是太尉,官階遠在董卓之上,但看見這一幫如狼似虎的西涼軍,知道董卓是會說到做到的,當下便閉了嘴。
在這個時候,誰還管官位有多大,手中有兵力才是真的大。—— 一切都要靠實力說話。
董卓罵完了太尉崔烈,轉頭又向少帝劉辯詢問禍亂的經過,但劉辯語無倫次地說了半天都說不清楚,而一旁的陳留王劉協卻能清楚地表述禍亂的來龍去脈,自始至終并沒有遺漏。董卓聽了劉協的一番講述,認為陳留王比少帝有水平,而且劉協是董太后所養大的(其自以為與董太后同族),心中便有了廢立皇帝的打算。
董卓心生歡喜,希望陳留王劉協能替代少帝劉辯當上皇帝,便對少帝劉辯說道:“陛下讓十常侍作亂,敗壞朝政,致使國家動蕩,要負的責任可不小啊!”
就這樣,董卓迎接少帝劉辯等人還宮,入主京都。
從這一刻起,董卓控制了皇帝,也等于控制了整個東漢王朝。
董卓二三事
說起董卓,人們一般會用諸如“權傾朝野”“倒行逆施”“兇暴殘忍”等詞語來形容,但對于董卓的一生來說,這是不太準確的。現在,先列舉董卓入主京都前的幾件事,讓大家認識董卓真實的模樣。
一是殺牛待客。
董卓成長于涼州,膂力過人,孔武有力,經常帶著兩張硬弓左右馳射,聞名于西涼。他年輕時喜愛行俠仗義,交朋友很夠意思,尤其喜歡結交羌人,很多羌人部落首領都是他的朋友。后來,董卓回鄉耕田種地,過著農民的生活。一些羌人部落首領來看望董卓,但他家里沒有什么好東西來款待客人,于是便把耕牛殺掉當作下酒之物款待眾人。羌人首領們見此非常感動,他們回去后湊了上千頭牲畜贈送給董卓。于是,董卓在西涼聲名鵲起,豪爽慷慨知名于羌胡,贏得了羌人部落首領的尊敬。
這至少說明三個問題:第一,董卓年輕時輕財重友,為人慷慨仗義;第二,他不光武力驚人,還懂得收買人心;第三,董卓在涼州這個混亂不堪的地方混得好、吃得開,簡直是黑白通吃。
簡而言之,董卓這個人就是一個不簡單的人。
二是賜縑留名。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鮮卑入塞聯合羌人叛亂,護匈奴中郎將張奐負責平定幽、并、涼三州羌胡叛亂。董卓作為護匈奴中郎將張奐的司馬,負責鎮壓叛亂的第一線。
東漢的司馬就是一名下級軍官,但董卓兢兢業業地做好了本職工作。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叛亂的羌人進犯三輔地區,董卓大破羌胡,斬其首領,俘虜萬余人,收獲頗豐。董卓因功拜為郎中,朝廷賞賜九千匹縑,其謙虛地說道:“為者則己,有者則士。”然后,董卓毫不猶豫地把全部賞賜分給了下屬官吏和士兵。
這件事也至少說明三個問題:第一,當時的董卓并沒有貪財,體恤下屬;第二,為國效勞不問報酬,不計生死;第三,任勞任怨,作戰不怕死。
簡而言之,此時的董卓是朝廷的一個好的下級軍官。
三是瞞天過海。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三月,朝廷拜董卓為副中郎將。八月,朝廷拜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接管三輔地區事務,并拜董卓為破虜將軍、周慎為蕩寇將軍。
十一月某夜,叛軍準備退兵。董卓出其不意大破叛軍,斬首數千級。
叛軍敗退,張溫派遣周慎率三萬兵馬追擊,但周慎大敗而歸。
張溫讓董卓率三萬兵馬討伐先零羌。董卓部隊在望垣縣北被羌人、匈奴人包圍,軍糧不足,形勢危急。如果不能及時撤軍,不用別人來消滅,只要沒了軍糧,部隊就會不擊而潰。
這怎么辦呢?
面對這種窘境,董卓沒有驚慌失措,而是拍著腦袋想了一下,想出了一個瞞天過海之計。
董卓讓士兵們在渭水中假裝攔水修堤,對羌胡宣稱是捕魚改善士兵的生活,實際上是借助這個“障眼法”讓軍隊快速從堤下通過,并安全地返回大本營。
董卓部隊全軍退回后,便把截攔的渭水決堤了。當羌胡人發現董卓這個詭計后來到董卓原來駐軍的地方時,河水已經很深了,不能渡河再追擊了。
“瞞天過海”這個計策作為“三十六計”中的第一計,是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它利用人們司空見慣的錯覺、常見不疑的心理進行偽裝,把真正的企圖隱藏在有意暴露的事物中,以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瞞”只是一種手段,“過海”才是最終的目的,示假隱真,全身而退。
這件事也至少說明了三個問題:第一,董卓的心理素質過硬;第二,曾經自學過一些軍事理論,讀過兵法,有一定的謀略;第三,玩詭計、耍手段的水平一流。
簡而言之,董卓是一個有手段、有謀略且心理素質過硬的高手。
那么,歷史上真實的董卓是什么樣子呢?
軍閥專政
京都洛陽真不錯!
在西涼待了幾十年的董卓,平日里見慣了大漠、落日,而現在他真實地感受到了京都的繁華。
董卓心里明白,他很快就會成為這里的主人,成為天下的主宰。
董卓雖然在心中竊竊自喜,但也清楚想要鞏固在朝中的地位,就還有一大堆的事情等待著他去完成。
在亂世里,有軍隊就等于有實力。董卓非常明白這個道理,幾十年的戎馬生涯已讓他知道,要讓對手心服口服,唯有以實力來折服對方。
有道是,“一切靠實力說話”。但在實力還不夠的時候,怎樣做才能讓對手心服口服呢?
此時,董卓的步兵和騎兵總共加起來也不過三千人,如果朝中的將領不服打起來的話,他的這點兵力對于京都洛陽手握兵權的將領和重臣來說還不夠人家塞牙縫。所以,董卓知道光憑自己這三千人的軍隊,遠遠不可能讓朝中的將領和重臣所服的。那怎么辦呢?
董卓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歷史演員”,是時候到他真正開始展示“演技”了。
于是,董卓三更半夜叫這三千人的部隊偷偷出城,在京都洛陽附近安營扎寨,天亮后又大張旗鼓、大搖大擺地回城,并四處向人宣稱:“西涼軍又來京都了!”洛陽城中無人知道董卓的詭計,朝中的將領和重臣便以為西涼軍隊又開到了。
如此“表演”了四五天,朝中的將領和重臣誤以為董卓在京都洛陽的兵力多到不可勝數,漸漸怕了他。
為此,董卓便收到了他預想中的效果。
董卓明白這個忽悠辦法只能是權宜之計,騙人的把戲等時間一久肯定會被人戳穿的。
因此,為了增強實力,董卓便迫不及待地收編了兩支部隊。一支是大將軍府何進的直屬部隊,另一支是車騎將軍何苗所統領的軍隊,這兩支軍隊可謂京都洛陽的精銳部隊。
何家兄弟死了,他們的兵丁也成了董卓的“私人武裝”了。
作戰力極強的三千西涼軍隊,再加上兩支京都洛陽的精銳部隊,此時的董卓如虎添翼。
董卓全部收編了何進兄弟的部隊后,仍然并沒有滿足,這時他又盯上了一支外地軍隊。
這支軍隊的首領叫作丁原,也是一方諸侯,所掌握的軍隊也極為強悍,而且他的部下里有一個號稱“三國第一猛將”的呂布。
說起呂布,大家都知道呂布的個人戰斗力是很強的。
董卓知道,如果硬碰硬地去拼丁原的軍隊,首先要過呂布這一關,雖然自己屬下的將領不少,可誰能是呂布的對手呢?
董卓抬頭一看自己所統率的部隊將領,自忖沒有一人是呂布的對手。董卓雖然把平民百姓視為草芥,不當一回事,但他對人才還是很愛惜的,尤其是對待像呂布這樣的武藝高超的武將。董卓知道呂布好財忘義,輕狡反復,于是誘使呂布殺了丁原。這樣,董卓輕而易舉地收編了丁原的軍隊,其部眾勢力亦被董卓兼并。
就這樣,丁原成了三國最悲慘的人物—— 一個為他人作嫁衣的人!丁原是真正的草根階層,經過無數次的浴血奮戰后從死人堆里爬起來成了一方諸侯,但轉眼間就被自己最信賴的人砍了頭作為禮物送給別人,以當作晉升的見面禮。
在收編了丁原的部隊后,董卓迎來了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同時還得到了另一個重要的人物,他的名字叫作張遼。——他是后來三國時代最偉大的軍事指揮官之一。
作為酬勞,董卓任命呂布為馬背上的指揮官——騎都尉。這個官職雖然不高,但騎都尉是皇家騎兵團的首領,實權很大,而呂布則順其自然成了京都洛陽禁衛軍的首領。
董卓對呂布十分欣賞和信任,并發誓結為父子。
在收編了這三支精銳部隊后,董卓幾乎掌握了洛陽的所有軍權。
這時,董家軍是真的實力強大了,董卓心中的雄圖霸業也真正展開了。
此時,董卓已經兵強馬壯,屬下猛將如云,再也不用怕朝中的大臣了。于是,董卓不再偽裝自己,撕下了面具,大方地露出了真面目。
董卓知道,只有靠雄厚的實力,才會在群臣面前更理直氣壯。
兵力大盛的董卓,此時已經不把朝廷大臣放在眼里了。
董卓找了一個“天不下雨”的借口,示意朝廷罷免了司空劉弘,并由自己來出任這個職位。
當上司空的董卓,官位級別已在“三公”之列。
但董卓并沒有滿足,因為在他專政的前行之路上還有一個障礙。
這個障礙就是少帝劉辯。一個年僅十四歲的懵懂少年,怎么會是老謀深算的董卓的障礙呢?
不過,別忘了,少帝劉辯的背后勢力是何氏。雖然何進兄弟已經死了,但是何太后還活著。
董卓明白,自己要專政的話,首先要過何太后這一關。
很顯然,少帝劉辯若在皇帝寶座上一天,就意味著何太后的勢力存在一天。
何太后勢力存在著,董卓怎么能夠順利專政呢?
反觀陳留王劉協,他的母親王美人早就被何太后毒死了,撫養他長大的董太后也死了,九歲的劉協背后已沒有什么靠山了。如果讓他來當皇帝的話,就是最容易控制的。
董卓接著緊急召集文武百官議事,即準備改立新君。
董卓說道:“世上最大的是天地,其次為君臣,這是為政的根本。如今皇帝的水平太低,不能夠治理好這個國家。我想依照伊尹、霍光的舊例,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各位意見如何?”
董卓這番話一出,在座的朝臣沒有一人敢出來說話。
朝臣集體沉默,沒有人同意,也沒有人反對。
董卓見沒有人敢出來說話,知道他已很有震懾力了,便又提高了聲音說道:“誰敢反對改立新君的大計,都按違反軍法處罰。”
按理來說,董卓的話說到了這個地步,應該是沒有人敢反對的,可是世上就是有不怕死的人站出來反對了。
這個人是誰?尚書盧植。
盧植也是一個強人,文武雙全,曾經鎮壓過黃巾起義,骨子里有一股傲直之氣。他見董卓搬出伊尹、霍光廢除皇帝的例子來當借口公然廢帝立威,就知道董卓的內心想法了,便抗議道:“從前太甲做君王時昏庸無能,而呂邑王則一月不到就犯了一千多條罪過,所以才被廢除了王位。如今皇上年輕無過錯,不能和以前的事例相提并論。”
董卓聽了盧植的話氣得夠嗆,只得勃然大怒離席而去。
盧植因反對廢帝當眾頂撞董卓,知道再留在京都必然會遭到報復,便以年老體弱為由主動辭官了。盧植被罷官后逃到了上谷,低調隱居不問世事,從此離開了政治舞臺。
盧植的離開,說明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在權勢面前根本就不堪一擊。雖然盧植的名氣很大,但他是不可能阻止得了董卓廢立皇帝的。
第二天,董卓又在崇德前殿召集文武百官,威逼何太后要她下詔廢除少帝劉辯。
董卓說道:“少帝劉辯在為先帝服喪期間,沒有做兒子的儀態,行為舉止不像皇帝,如今應當讓出帝位,廢為弘農王。”
話說到了這種地步,不管何太后同意不同意,只得下詔廢掉少帝劉辯而另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
就這樣,九歲的劉協稀里糊涂地由陳留王變成了漢獻帝。
天真純潔又心地善良的劉協,就此開始了他長達三十余年的皇帝生涯,但這又有什么用呢?
劉協這個皇帝,表面上尊榮無比,實際上是一點權力都沒有,而且日夜生活在別人的恐嚇之中。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劉協無疑是東漢王朝最窩囊的皇帝,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過了些時日,董卓又找了一個借口,指責何太后違背婆媳之禮,逼得婆婆董太后憂郁致死,而無孝違禮的人又怎能再有資格做太后呢?
于是,董卓廢除了何太后的太后頭銜,把她趕到了永安宮,同時又派使者送上一杯毒酒給她餞行。
見此情狀,所有的意思再也明白不過了。
失勢的何太后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她只得含淚把這杯毒酒喝了下去。
此時,董卓在表面上已掃清了所有專政的障礙。
掌控了京都洛陽全部軍權的董卓,官職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實際上則是“君臨天下”。
董卓拜將封侯自然不在話下,還得到了一項歷史上似乎只有最高權臣才可能享受得到的特權——“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意思是,上金鑾殿議事的時候,可以不用跟皇帝打招呼,也不用像其他官員那樣用標準的步履走路,并且還可以佩帶寶劍。
自此,董卓權傾朝野,在朝中肆無忌憚,權勢如日中天。
董卓走上了專政之路,并且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
董卓專政后,天下即將再次大亂,因為漢末有許多有實力的人將投身于這個新興職業——軍閥。
軍閥是怎樣煉成的
軍閥是割據一方的軍人勢力,通俗點說就是擁有武裝力量的地方豪強割據勢力。
在皇權社會,尤其是在亂世的時候,當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力逐漸削弱時,有的地方勢力就會得到發展,由此形成了地方豪強割據勢力。
這是一個皇權社會的歷史規律,值得探討一下。
長城不是一天就建成的,軍閥也不是一天就煉成的。
那么,軍閥是怎樣煉成的?它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呢?
在成為軍閥的道路上,至少要經歷三道關卡:
第一關——有一定的個人武裝力量。
從“軍閥”這個名詞的解釋看,軍閥就是擁有武裝力量的地方豪強割據勢力,如果沒有一定的個人武裝力量,都沒有資格和“軍閥”這個名詞沾邊,更何談成為軍閥?
所以,軍閥的門檻是比較高的,不是誰想成為軍閥就能夠成為軍閥的。這第一關,起碼把99%以上心存不良想法的人卡死在門檻之外了。
第二關——有一定的野心。
僅有一定的個人武裝力量是成不了軍閥的,但沒有野心的話,即使有武裝力量也會聽中央的話。軍閥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擁兵自重。
軍閥擁兵自重,以武裝力量作為政治資本,充分利用國家的土地和資源,以擴充地盤與個人力量為唯一目的。這就是軍閥的最主要特點,一切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其他的都往一邊靠。
不過,這兩關過了還是成不了軍閥,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地方豪強。
軍閥一定是地方豪強,但地方豪強并不一定是軍閥。如果想成為一個真正的軍閥,必須要通過第三關的考驗。
第三關——有一定的心理素質,且有手段能玩轉政治。
如果只通過了第一關和第二關,沒有通過第三關的話,是成不了一個真正的軍閥的。
為什么這樣說呢?
從“軍閥”這個名詞的定義來看,軍閥既然是擁有武裝力量的地方豪強割據勢力,勢必是以武力為后盾割據一方,經營自己的小王國,忽視國家的法律和秩序的。
如果一個地方豪強沒有通過第三關的考驗,即不具備政治眼光和政治手段,其不久之后就會被別人滅掉,成不了大氣候,也就只能是一個地方豪強而已。
一個真正的軍閥,是有一定的統治力的,可以統治一郡一州甚至全國。
董卓是一個有手段玩轉得了政治,且心理素質過硬的高手,所以這一關他輕而易舉地通過了。
要知道,年輕時的董卓是一位盡職的地方下級軍官,那么到年老時為何變成了一個專擅朝政的軍閥呢?
董卓為何走上軍閥專政之路?
董卓是在西涼長大、成名的,他長期和羌胡人打交道,并與他們作戰百余次,自小就明白武裝力量的重要性。
沒有武裝力量,誰怕你啊!在這世道混亂的時代,一切是靠實力來說話的,動嘴皮子講道理只能跟圣人去說了。
在長期與羌胡人作戰的過程中,董卓有了自己的個人武裝力量——西涼軍。這也是董卓儲蓄資本的開始。
董卓在西涼地區與羌胡人作戰的過程中雖然已經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但還不是軍閥,甚至可以說此時的董卓是朝廷的一個地方下級好軍官,不畏艱難險阻地工作在危險的前線。
董卓轉變為軍閥的一個契機,是黃巾起義的爆發。當北中郎將盧植因讒言被朝廷罷免后,改拜董卓為東中郎將,接管冀州事務。
幾十年一直在西涼這個偏僻地區的董卓,來到了中原這個廣大的地區后,看到了成為軍閥的一絲曙光。為了平息叛亂,中央允許各地豪強招兵買馬,而“自主募兵”這個政策使得地方大族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戰后,各地豪強擁兵自重,朝廷無力管控。
黃巾起義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戰后東漢王朝的統治能力大幅下降,對地方的掌控逐步削弱了。
看著各地擁兵自重的地方豪強蠢蠢欲動的樣子,董卓手握作戰力強悍的西涼軍,想不成為軍閥都難。
于是,一代大軍閥董卓就這樣產生了。
成為大軍閥后的董卓,因在北芒山救駕成功而入主京都洛陽,從此逐步走上了軍閥專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