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風云:群雄逐鹿
- 藍水飛舟
- 3548字
- 2021-01-26 17:52:36
第二章 黃巾起義
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甲子,隨著一句口號的響起,東漢王朝被扯下了最后一塊遮羞布。
這句口號就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于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以宗教形式組織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就在這句口號叫響的同時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一時之間,黃巾起義席卷了當時的大半個中國。一個月內,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了戰事。黃巾軍勢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動京都。
這群頭戴黃巾的農民起義軍,見官殺官,見城攻城,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于是地方官吏紛紛逃亡。
是什么人煽動了這數十萬農民如此瘋狂地去起義造反呢?
這一切,就要從巨鹿人張角創立的“太平道”開始說起。
前文中說過,當時的中國正處在東漢政權極其腐敗的統治之下,廣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眾對朝廷的不滿之情已表露無遺了。
張角趁此機會以自身的醫術結合“神書”《太平要術》上的內容創立了“太平道”,救助百姓,籠絡人心,在貧苦農民中樹立了威望。經過短短十幾年的發展,張角創立的以宗教形式組織的“太平道”的信眾多達數十萬,信眾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大州。
在東漢十三州之中,太平道的主要活動區域占據了整個北方地區和部分南方地區,至于交州、益州、涼州等幾個為數不多的州基本上沒有太平道教徒的活動,估計是因為地理位置和政治原因所決定的。交州,就是現在廣東、廣西大部,以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區。益州,就是現在四川、重慶、云南,以及貴州大部、陜西漢中盆地。涼州,就是現在甘肅和寧夏。這些州不僅地理位置偏僻,而且遠離政治中心,所以張角才不屑于在這些州發展教徒。不過,在我看來,不在這些州發展教徒是張角的一種短視。正是由于張角的短視,黃巾軍才衰敗得那么快,這些原因會在后文的失敗原因中有所說明。
張角雖然是一位赤腳郎中,沒有經過什么軍事訓練,但他在賣藥行醫途中也抽空看了一些書籍,知道了統一戰線的重要性。于是,他將教徒遍布的八大州分為三十六方,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一渠帥,由他統一指揮。由此看來,張角并非是一個只會賣藥行醫的赤腳郎中,也還是自學過一些軍事理論知識的。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與宣傳,張角在等待一個機會。
不過,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因為,東漢政權更加腐敗了,百姓的生活更加艱難了。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春天,張角派一大方的渠帥馬元義通知荊州、揚州的信徒到鄴城集中準備起義,同時馬元義還買通了京都洛陽中的宦官中常侍封谞、徐奉為內應,約定在三月五日里應外合一起起義。
張角這樣設計起義且里應外合,看起來很完美,似乎可以把東漢朝廷一口氣滅掉。但在起義的前一個月,張角的門徒濟南人唐周叛變,上書告密官府,供出在京師密謀造反的馬元義。于是,朝廷緊急捕捉馬元義,將之車裂于洛陽,并捕捉誅殺張角的信徒一千余人,又通知冀州官府逮捕張角及其起義者。
由于事發突然且里應外合的事情已敗露,張角被迫“晨夜馳敕諸方,一時俱起”,提前一個月起義了。二月,張角不得不發難,立即用各種方法星夜通知各方立即起義,一夜之間幾十萬農民大軍舉起了反漢大旗。這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史稱黃巾起義。
關于黃巾起義,先簡單分析一下:第一,渠帥馬元義聯系宦官封谞、徐奉等人為內應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要知道,宦官即使權勢再大,對起義軍還是沒有多大幫助的,因為他們沒有掌控軍隊,沒有軍隊就等于沒有實力(看看后來權勢熏天的十常侍,還不是被袁紹等人砍死或逼死而毫無還手之力)。話說即使唐周不告密,叫封谞、徐奉等人在皇宮中放一把火又能對起義有多大的幫助。第二,張角識人不明,如此重要的機密事件卻告知給一個門徒唐周。
面對氣勢洶洶的黃巾軍,賣官鬻爵的漢靈帝劉宏終于害怕了。
漢靈帝在三月戊申日慌忙以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五營將士拿起武器鎮守京師,同時派皇甫嵩、朱儁、盧植等將領去前線鎮壓黃巾軍。
皇甫嵩乘機上諫立即解除黨禁,要求漢靈帝拿出皇宮的錢財及西園良馬贈給軍士,以提升士氣。同時,旁邊的呂強也插嘴說道:“黨錮之禍積怨日久,如果他們與黃巾軍合謀里應外合,王朝恐怕已經無救了!”
“黨錮之禍”,指東漢桓、靈兩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該歷史事件,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
漢靈帝生怕這群被禁錮的士人里應外合黃巾軍,便接納了諫議,并在壬子日大赦黨人,發還各徙徒。如果不這樣做,誰保證他們不成為封谞、徐奉第二呢?為了鎮壓黃巾軍,漢靈帝不得不調整朝廷的內部矛盾。
最讓漢靈帝感到心疼的,恐怕就是皇甫嵩叫他開放私人的小金庫。但沒辦法啊,為了讓士兵們有士氣雄赳赳上前線去作戰,漢靈帝只得忍痛把“私房錢”拿出來當軍費。同時,漢靈帝還要求公卿捐出馬匹、弓弩,推舉眾將領的子孫及民間有謀略的人到軍營接受應征,以選拔有才能的人上前線去鎮壓黃巾軍。
中央政府派出的三大將領皇甫嵩、朱儁、盧植,他們分工如下:
盧植率北軍五校士負責北方戰線,與張角主力周旋。注意,是“周旋”,并不是“決戰”,主要是讓盧植先在北方拖住黃巾軍的主力,目的是讓皇甫嵩、朱儁去消滅其余的黃巾軍。
皇甫嵩和朱儁調發五校三河精銳騎兵,同時招募精壯之士,共計四萬多人。二人各率一部,共同鎮壓潁川黃巾軍。
中央軍在首戰并未得利,朱儁軍被黃巾軍首領波才所敗而撤退,皇甫嵩唯有與朱儁一起進駐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防守。波才乘勝追擊,率領大軍圍城。當時,中央軍人少,士氣低落,陷入了不利的境地。
起義之初,黃巾軍節節取勝,很快形成了三大軍事中心。各方黃巾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對京師洛陽形成了包圍之勢,就此形成了冀州、潁川、南陽三大戰場。
張角三兄弟率主力活動在北方,冀州的廣大地區成為黃巾軍主力的中心;波才、彭脫領導的黃巾軍控制潁川、汝南、陳國一線,成為東方的黃巾軍主力;張曼成率南陽黃巾軍聚兵宛城,成為南方黃巾軍主力。
此時,黃巾軍暫時處于絕對優勢!不過,這種優勢也是暫時的,很快中央軍就扭轉了局勢。
皇甫嵩、朱儁進駐長社防守時,也看出了黃巾軍的致命弱點——依草結營!——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消防安全存在致命之處。所以,自古以來,防火防盜很重要。
皇甫嵩看見黃巾軍依草結營時,便笑著對部下說道:“兵有奇變,不在眾寡。今敵軍依草結營,易為風火。若因夜縱燒,必大驚亂。吾出兵擊之,四面俱合,田單之功可成也。”意思是,我們不用怕,黃巾軍不懂得防火知識,一把火就可以解決他們了!
當日傍晚時分吹起了大風,皇甫嵩命令士兵們手持火把偷偷出城,利用黃巾軍營寨周圍的雜草,用火攻大破黃巾軍。
其實,遭遇火攻并不是最可怕的,畢竟當時黃巾軍的人數遠遠多于中央軍,但這群由農民臨時組織起來的起義軍的軍事素質極差,他們一見火起便驚慌失措,猶如一群無頭蒼蠅到處亂竄,不攻自破。中央軍乘機沖入斬殺黃巾軍,宛如快刀切爛菜般容易。
在敗退的路上,黃巾軍又碰上了中央政府派來的騎都尉曹操率領的援軍,于是皇甫嵩、朱儁和曹操形成了三面夾擊之勢,斬殺數萬黃巾軍,中央軍大勝。
自從中央軍五月大獲全勝后,形勢一片大好,戰爭的主動權就牢牢地掌握在中央軍的手里。
六月,南陽太守秦頡斬殺了南陽黃巾軍首領張曼成。繼之皇甫嵩與朱儁軍追擊波才,大敗彭脫,并在宛城大破黃巾軍,“余賊降散,三郡悉平”,成功討平豫州一帶的黃巾軍。
八月,皇甫嵩大破黃巾軍,生擒黃巾軍首領卜己,斬殺七千多人。
十月,皇甫嵩于廣宗突襲張梁的黃巾軍大獲成功,斬殺張梁及眾三萬多人,而溺死的黃巾軍也有五萬多人。同時,病死的張角也被破棺戮尸,運首級回京師示眾。
十一月,皇甫嵩在曲陽成功斬殺張寶,俘虜十多萬黃巾軍。
至此,黃巾軍的主力基本被中央軍消滅,歷時九個月的黃巾起義失敗。中央政府成功平息了黃巾之亂,將其終結在歷史的浪潮之中。
成功是有原因的,但失敗也是有原因的。看似如此強大的黃巾軍,并且經過了十幾年的秘密準備,為什么一旦兵敗即崩潰如山倒呢?
對于黃巾軍的失敗原因,學者可能用幾千字來逐一分析說明,但在我看來,其實用六個字來表達就足夠了,而這六個字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 一把火就可以燒死大半黃巾軍,誰叫你這么差勁呢?
地利——由于張角的短視,不把益州這個“天府之國”當作根據地來發展,大兵團作戰怎能是中央軍的對手?
人和——叛徒唐周的出賣,起義倉促發動;黃巾軍各自為戰,缺乏統一指揮;起義軍首領為了一己之私欲而內訌,大力屠戮異己者;農民起義的歷史局限性;等等。
不管如何,黃巾軍主力就此被剿滅了。
但是,黃巾之亂間接產生了一大批英雄人物,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揭開了序幕。從歷史看,這些人將會成為三國時代的主角,而我們熟悉的曹操將成為其中最為閃耀的一顆星。
經過黃巾之亂后的東漢帝國,就猶如一艘巨大的漏水的航空母艦,外表看起來很氣派,其實已經行駛不了多久了。這個千瘡百孔的帝國,差不多已經到了被上天拋棄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