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風云:群雄逐鹿
- 藍水飛舟
- 2470字
- 2021-01-26 17:52:37
第七章 雙面人董卓
廢立了皇帝之后,董卓掌控了朝政,自拜相國,成為朝廷的宰輔大臣,也成了東漢王朝真正意義上的一把手。
此時,董卓已經位極人臣,大權在握,覺得可以滿足多年來壓抑在心中的欲望了。
京都洛陽的繁華,讓長期生活在西涼的董卓兩眼放光,欣喜不已。
雙面人
當時,京都洛陽城中帝王親族的豪宅府第相連不斷,一眼望不見頭,金銀財寶多得不可勝數,甚至普通市民家里的積蓄也不少。
滿大街都是金錢,那就從這里開始搜刮劫掠吧!
董卓一聲令下,那些早已蠢蠢欲動的董家軍像一群瘋子一樣沖進那些皇親國戚的豪宅府第,見錢搶錢,見人搶人。洛陽富豪們的家里被洗劫一空,而此次搶劫行動還美其名曰“搜牢”。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與此同時,早已搶瘋了的董家軍,雙眼所見的只有財物與女人,普通的洛陽市民也跟著遭了殃。
整個京都洛陽被董家軍盡數洗劫,到處燒殺搶奪、奸淫擄掠。——這也是一個野蠻的勝利者的瘋狂。
搶完了活人,董卓連死人也沒有放過!董卓趁著何太后遺體下葬的時機,開啟漢靈帝陵墓,派士兵偷取了文陵的珍寶。董卓生性殘忍暴戾,不講仁德,濫施酷刑,上至皇帝下到滿朝文武都人心惶恐,如履薄冰,朝不保夕。但是,更加缺德、更加殘暴的事情還在后面。
陽城二月社日,當地百姓正在土地廟前集會舉行祭祀儀式。當時,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百姓們載歌載舞祭祀神靈,祈求農業豐收。這些沉醉在歡慶之中的百姓,全然不知一張充滿邪惡的網正在向他們張開。
其時,董家軍路過此地,對這群手無寸鐵的百姓進行了屠殺,男人被全部殺死且將砍下的一顆顆頭顱掛在車轅上,并搶走了他們所有的財物。然后,他們把擄掠而來的婦女分給士兵們為婢妾,并將殺戮的人頭堆積在陽城門焚燒,以慶祝“大獲全勝”。可見,董卓瘋狂殘暴的程度,已經到了天人共憤的地步。
這一暴行,是董卓一生中最大的污點之一。
董卓知道,自己是一個外來戶,且來自偏僻的地方,是京城市民眼里的鄉巴佬。同時,他自己剛來京都不久就干了這么多的壞事,肯定會有許多人不服,甚至恨不得把他殺死。
董卓可以把平民百姓視為螻蟻,想什么時候踩就什么時候踩,想什么時候捏死就什么時候捏死,但對中原勢力龐大的士族們還是很客氣的。董卓為了實現他的治國理念,接受了周毖、伍瓊的建議——收集名望和平息反對,重新任用黨人。他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動去拉攏中原的士族們,讓他們在政治上與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董卓為了讓中原的士族能愉快地與他合作,開始平反冤假錯案,恢復被冤枉的士人的名譽,讓那些在黨錮之禍中受到牽連的士人出來做官。
于是,董卓開始了拉人頭的工作,一些流落在民間被埋沒的士人被提拔,重新回到了官員的序列中。
但是,董卓不明白拉人頭也是一種藝術活:只把人拉到你這邊是沒用的,只有把別人的心拉到你這邊來才是有用的。可惜,董卓是沒有藝術細胞的人,當然也不明白這深層的道理了。
拉人頭是一種藝術活
董卓為了在政治上取得士族的支持,開始大力提拔重用大量士人。我們先來看看,董卓提拔了哪些人,去做什么官:
荀爽——司空;周毖——吏部尚書;鄭公業——尚書;蔡邕——尚書;王允——太仆;伍瓊——侍中;何顯——長史;韓馥——冀州刺史;劉岱——兗州刺史;孔佃——豫州刺史;張邈——陳留太守;張咨——南陽太守;袁紹——渤海太守。
甚至受黨錮之禍而受到牽連的陳紀、韓融等士人,都被董卓提拔坐上了列卿之位。
但是,在京都里的一些士人不愿意接受董卓的封官賞賜,便紛紛跑路了,如袁術逃到南陽,曹操逃到陳留。這些出逃的和被外放到各地任職的士人,后來成了討伐董卓的主力軍。
其實,被董卓提拔為官的一些士人中,有的人是逼不得已才出來做官的,如大儒蔡邕。剛開始,董卓征召蔡邕,蔡邕稱病不應召。董卓大怒,派使者給蔡邕帶去一句話,說他最大的嗜好就是滅掉不聽命令的人的家族。
沒辦法,蔡邕只得出山,去京都應召。
當然,接受董卓封官賜爵的士人,并沒有全部與董卓誠心合作,他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與董卓貌合神離,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王允。
董卓廢掉少帝立劉協即位后,王允被拜為太仆,官居九卿之一,繼之遷尚書令。不久,董卓罷免司徒楊彪,王允替代楊彪擔任司徒,同時兼任尚書令。
司徒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重要官職名。在漢朝時,司徒負責的事務,上至官員考核,下至基礎教育,甚至職責、制度的設定都由其說了算,全國的政務基本上也是由其來處理,可謂位高權重。
王允雖然被董卓提拔為司徒,但他并沒有與董卓同一條心。為了顧全大局,消除混亂,王允接受了這個任命,但暗中與朝中其他忠臣良將一道出謀劃策以尋機除掉董卓。
對于這一機密活動,董卓當然被蒙在鼓里,還以為王允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再來看看,董卓給他的親信們安排了些什么職位。據史料記載,“但將校而已”。意思是,只是讓他們擔任將校這些并不處于顯要位置的職位而已。
那么,將校是什么級別的官呢?
呂布是中郎將;董卓的其他親信如李傕、郭汜、張濟等將領,只是校尉、都尉這樣的職位,遠遠無法與被董卓提拔的那些士人的官位級別相提并論。
董卓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因為董卓只有這樣做,才能使國家機器正常運轉。
董卓任用這些士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他知道管理國家光靠軍隊是不行的,要想讓國家能正常運轉起來,還是要靠有水平的管理者才行。
董卓雖然是軍人出身,但他在長期管理軍隊的過程中也明白了這個道理。如果不進行這些人事任免,就算他渾身是油也熬不出來。
董卓明白他自己部下的那些將領都是粗野的武人,無法充當管理者。
董卓也心知肚明,他部下的將領搞政治是絕對不行的,更不能給他們加官晉爵,否則國家就亂套了。所以,董卓只授予他自己部下的將領一些武官職位,不讓他們沾手政務方面的事情。
董卓重用提拔士族,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與士大夫集團搞好關系,希望他們能夠把他也當作這個集團的一員來對待。
董卓很自信,只是把軍權和高層人事任免權抓在自己手里,而政務方面的事情全都交給士人官吏去處理。
董卓自以為是地認為,用高官厚祿把這些士人拉攏到了自己的身邊,自己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可是,董卓錯了,他只是把這些士人的身體拉到了他的陣營,卻沒有把他們的心拉到他這邊來。
董卓這一系列的人事決策的失敗,即將讓他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