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情緒的作用
根據第二種解釋,情緒的產生需要具備“情景性”“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對象”,不同情境刺激可以引發不同性質的情緒。不過僅從詞典的標準解釋里并不能清楚地了解情緒究竟是怎么被刺激出來的。
人們常說,理智高于情緒。
如果從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做的事情來看,確實是理智思維做出了更多的決定。不過,往往在這個時候,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會被忽略,那就是大家的社交活動都遵循著相同或者近似的準則,而這種準則本身就是無數人用理智定義出來的。
在微反應研究體系中,我們認為情緒高于理智。
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純粹的生理活動(比如戶外、體育、飲食等),在遇到刺激的時候,第一時間產生的神經反應往往是情緒,隨后才是思維取代情緒占據主導地位。如果刺激太強,思維就退出主導位置,改由情緒來主持全身的工作。重要的表演中會出現笑場,或者明明知道有嚴重的法律后果,還會沖動地傷害他人,都是情緒做的主。
不要因為理智做出決定的數量遠大于情緒的,就認為理智高于情緒。其實人的心理很脆弱,很容易被帶入情緒的沖動中,往往大的錯誤都是情緒使然,所以情緒的決策更貼近人類的動物本質。更何況,大多數能記住的事情,都是理智的思考(因為記憶和思維屬于同種性質的大腦皮層功能),而情緒的沖動并不是主要基于大腦皮層,所以很難被記住。
情緒可以明顯被人感知到,并對人的身體產生影響。有的表現很明顯,甚至結果很嚴重;有的則不容易被觀察到,比如呼吸、心跳等。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只要有情緒,身體一定會有變化,很微小的內部變化也是變化,也可以被設法捕捉到,這就是測謊儀(學名“多道心理記錄儀”)的研發原理。
情緒和理智都是神經系統用來處理外部信息的功能。理智適合處理比較理智的情境,而情緒則更接近動物的本能,更適合處理比較強烈的刺激。
情緒是一種進化出來的生存機制,用達爾文的進化觀點來解釋,情緒更能夠保證生存(安全)和繁衍(愛)的順利進行。所有的情緒都是單層處理邏輯:對我有利,積極應對;對我不利,比較判斷,再做出嫌棄、對抗、躲藏、放棄的不同處理。這些判斷標準,沒有社會標準的干擾,只有生物體的主觀感受,所以情緒可以特別直接地反映主體的認知和感受。這也是為什么可以通過判斷情緒來分析人的真實想法。
在應對復雜環境的過程中,情緒可以調動身體中的能量并指揮部分運動,以保證身體的內部平衡,尤其是神經系統、循環系統的平衡和穩定。而這些對于理智思維來講,難度太大了。人無論多聰明,畢竟還是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