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在與之初遇時傾慕容顏;有一個人,在相識相知后陷于才華;有一個人,在沉睡千年后追思落淚!
也許,你只是在嫻靜時偶爾吟一吟她的詞作,也許,你只是在別人的口中聽過那個豪情而敏感的才女。雖然,你們素未謀面,可是只消稍稍走近,便會沉陷于她的世界當中。
這樣的人,從前沒有,此后也絕不會有。她是特定時期藝術與文化的產物,她的名字叫——李清照。
一
在宋神宗元豐七年,即公元1084年,中原大地上發生了幾件頗具意義的事。這幾件事說小也大。就在這一年,司馬光和范祖禹等人歷時19年終于完成了《資治通鑒》。而蘇東坡離開黃州,在去汝州途中拜訪了王安石,兩人多年政見不和的矛盾終于化解。而另一件被后來人多次記念的,便是“北宋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出生。
據《宋史?李格非傳》記載:其幼時,俊警異甚。有司方以詩賦取士,格非獨用意經學,著《禮記說》至數十萬言,遂登進士第。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李格非中進士,初任冀州司戶參軍、試學官,后為鄆州教授。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被太學錄取。到后來名氣越來越大,又向蘇軾學習寫文章,與廖正一、李禧、董榮同在館職,俱有文名,稱為蘇門“后四學士”。
教授是仁宗時期設立的,主要是管理地方學生的課業問題。而前面的參軍也是八九品的小官。根據一般的情況來看,李清照出生時,李格非此時應該還是一個小小的鄆州教授。這時家里還比較窮,而李格非又是個清官。同行們看不下去了,欲給他轉個肥差,變相加薪。可是李格非心想:“我怎么能干這種事呢?”于是斷然拒絕,具體的推辭估計也就是顏回那一番話。
不過,俗話說的好,運氣來了擋也擋不住。有了般聰慧可愛的女兒,老爸還能一直留在原地踏步?很快,他就進了太學,并且一路扶搖直上,直至做到禮部員外郎(國家外交部副部長)。
到李清照八九歲時,家里條件已經比之前好多了。及紹圣四年(1097年),李格非升任禮部員外郎,此時十四歲的李清照雖然和母親還住在青州老家,但才名已經漸漸展露。
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元結撰《大唐中興頌》,經顏真卿書寫,刻于浯溪石崖上,時人謂之摩崖碑。主要是記錄安史之亂,用以警醒后代。到了北宋,蘇軾弟子張耒看了后,寫下一首著名的《讀中興頌碑》。其最后兩句十分有氣魄:
百年興廢增感慨,當時數子今安在?
君不見,荒涼浯水棄不收,時有游人打碑賣!
那么好的碑文,如今沒用了,只剩下被那些附庸風雅的商人拓下來拿去賣錢。張耒的這番感慨,有對變法殘局的諷刺,但更多的是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切。
因為詩太有名,紛紛有人應和。豆蔻之年的李清照拍案叫絕,也忍不住作了兩首和詩。
……
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見當時張說最多機,雖生已被姚崇賣。
君不見驚人廢興傳天寶,中興碑上今生草。
不知負國有奸雄,但說成功尊國老。
嗚呼,奴輩乃不能道輔國用事張后專,乃能念春薺長安作斤賣!
這樣的詩像是一個未出茅廬的小姑娘寫的嗎?實在難以置信。此兩首詩一經傳開,很快在士大夫群體中得到了贊賞。而正式讓她以女詞人身份出道的,還是那千古膾炙人口的《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常常記得日暮時分,干嘛呢?喝酒!不僅喝,而且是“沉醉不知歸路”——喝得大醉特醉。這可絲毫不像是家教嚴明的小姐作風啊。可是李清照不僅這么做了,還是經常性的。
“興盡晚回舟”,玩了一天也該回去了,不能讓母親擔心。可是這時呢?一來天色向晚,二來酒醉朦朧。所以不知不覺便——“誤入藕花深處”。接著呢,拼命得往外劃,作者生動地描寫:“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全詞到此戛然而止,但卻留下無窮的想象:這小姑娘安全到家了嗎?回家之后有沒有挨罵?她是一個人來的玩的嗎?等等一系列問題,都留給了讀者。
這首詞問世之時,清照芳年十五,很快就名動京師。明人蔣一葵在《堯山堂外紀》中記載:“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這話也許引來少數男性詞人的不滿,但是眾多女性文人來講,詞作受到重視自此開始。
二
在無憂無慮的詩酒年華中成長,李清照步入了及笄之年,于是,自然有不少青年才俊踏破門檻,只為一睹她的容顏。那么李清照到底長得怎么樣呢?史料并沒有明確記載。但我們可以從她父親身上看出點痕跡。
關于李格非的品貌,《宋史》專門用了四個字:俊警異甚。這意思基本是說,不是一點兒的帥。雖然沒有潘岳那么帥,但也俊秀得差不多了。此外,李清照的身材很纖瘦,曾多次在詞中借花表達自己的瘦弱。而說起與花比美,自然需要一定的實力。這幾則放在一起,以現在人的眼光來看,長得不會太差。但也并未說她就如西施貂蟬那般絕色。
不過,美人在骨不在皮。一個長得耐看的女性,如果身上再有股特殊氣質,那么很快就會變得非比尋常了。于是,我想借用一位當代女性來形容這種感覺,那就是董卿。
如此一來,能與她匹配的也著實不多。首先是地位。古人講究門當戶對,在這方面最起碼應在副部級以上才適合談一談。其次,她身在閨中,卻才名在外。如果沒有幾分才華,很容易被完虐。這樣算來,京城中與她般配的未婚男子,似乎也就只剩下趙明誠了。
趙明誠是李清照堂哥李迥在太學的同學,比清照大三歲。從小不愛別的,和錢鐘書愛書一樣,就愛研究些金石碑刻。他在《金石錄》序中說:“余自少小喜從當世學士大夫,訪問前代金石刻詞。”
一日元宵佳節,李清照和堂哥一起去大相國寺賞燈。也許就如“濟南二安”中的另一位辛幼安說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李清照驀一回頭,恰好瞥見了那個觀摩字畫的趙明誠。
估計趙明誠也是不自覺地抬一下頭,凝望著那張少女的臉龐。李迥高興地上前詢問:“趙大才子,今天又淘到什么寶貝了?”趙明誠喜悅地拿起那幅畫,請二人鑒賞。隨后,三人漫步在絢爛的燈會中,直至散場。
雖然只是短暫的相遇,但在趙明誠的心里,除了金石字畫,已經多出了一個位置,專門留給那位一見傾心的李清照。
這天中午,一連多日寢食難安的趙明誠興致勃勃地對父親趙挺之說:“我方才午睡做了個夢,夢中讀一本書,醒來書名作者一概忘記,只記得書中的三句,思來十分費解。還望父親大人指教。”
趙挺之一聽來了興趣:“什么話,你說來聽聽!”
趙明誠作出思索的神態,說道:“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
趙挺之稍稍想罷,微微一笑:“這有何難?言與司合,不就是一個‘詞’字嗎?安上已脫則是一‘女’字。至于芝、芙拔去了草字頭,那不就是‘之夫’嘛!看來,你是要做一個詞女的丈夫!”
這話不說不打緊,一出口,趙明誠立馬順桿爬,說道:“一切還請父親大人做主。”趙挺之聽完這話,明白意思了,不日便派人去李家提親。
李格非一聽是吏部侍郎派人來提親,自然不敢怠慢,但前面也說了,李格非這個人不愛財,更不是攀附權貴的小人。后來雖然入了舊黨,但也并非是非不分。拋開旁的不說,他對趙明誠這個年輕人還是比較滿意的。然而一切還得聽自己女兒的意見。李清照對趙明誠怎么樣呢?我們不妨從一首詞來看。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點絳唇》
剛打完秋千,起來懶懶的活動一下胳膊手腕。我們常說“纖纖細手”,接下來清照說:“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露很濃,花很瘦,聯想她“綠肥紅瘦”的描述,再加上青梅二字,很顯然:這是在雨后。
因為愛玩,出了身汗,這時本該梳洗梳洗。可是忽然有客人從門口進來了。李清照便“襪刬金釵溜”。沒穿鞋子,連襪子也跑掉了一只,連頭上的金釵也溜走了。這樣子的確很狼狽。想來客人定是異性,若是和她年齡相仿的女伴,用得著這么急嗎?
主角走了,故事看起來到此結束。可是呢,李清照去而復返——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短短兩句,刻畫得異常生動。為何要嗅青梅呢?路遙在《人生》中有一個很細節描寫:
巧珍將饃饃給姨媽送去,出門后見一婦人抱著孩子。小孩的胖手正在按巧珍自行車上的鈴鐺。巧珍走過來,在孩子的臉蛋上熱烈地親了一口……
這便是從古至今所有純真女子面對愛情中最直接的表現。美,并且熱烈。
于是,象征著人世間最美好的一段愛情,終于開始綻放它的光彩。
三
婚后,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過著琴瑟和鳴的美好生活。關于生活的一些細節,她在《減字木蘭花》中描述: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瞧!一個嬌羞愛美的少婦模樣就這樣展露出來了。一天早上,李清照游玩回來,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市上。今日逢集,市面上的東西玲瓏百怪。大人和小孩都興高采烈地觀賞著,唯有她信步向前,心情惆悵。和別人一樣,她一大早就去趕集,但卻沒買到喜愛的古玩字畫。這時候,一個老婦挑著花擔子搖搖擺擺地走過:“姑娘,買枝花吧,姑娘的容貌要是配上花就更好看了!”
“真的嗎?”老婦人喜愛地笑著,親切地為她斜插在頭上。
李清照惆悵的心情一掃而空,但一會兒又拔下來了,心想:這要是讓明誠看到了,他就不愛我,只愛花了。不,我還是要讓他看看,讓他看看我比花兒還美!回到家后,李清照模仿著鄒忌的口吻問丈夫:“吾與梅花孰美?”
明誠笑著回答:“梅花不若卿之美也……”其實,李清照的確是比較漂亮的,只不過因為后來離婚事件,受到理學家的打壓。而那些在史書中極具姿色的女子,她們的品行和才華倒排在后位了。
李易安喜歡踏雪尋梅,她喜歡荷花、菊花、桂花,尤喜梅花。在江寧期間,就經常在雪日里披蓑頂笠出門尋詩。她寫梅花的詞句極多,比如這首《漁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這首詞也是作于新婚燕爾之際。夫妻之間那種卿卿我我之態,表現得十分明朗。“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與誰共賞呢?自然是元宵佳節一起看燈的那位金石學家、如今已成為自己丈夫的趙明誠了。李清照與丈夫飲酒賞花,受其影響,漸漸對金石文物產生了興趣。
因為李趙二人祖上貧寒,素來節儉,所以他們每月的生活開銷是有限制的。總的來說,正常的衣食用度是能夠保障的。但因為趙明誠有收集文物字畫的愛好,所以每到初一、十五放假,便匆匆趕回家里。到家后不及與妻子團聚,取了衣服前往店鋪。換了五百錢后。高高興興地奔赴古玩市場,挑選幾件自己喜歡的碑文拓本。
李清照對于丈夫的這種“胡鬧”不僅未投抱怨,反而興高采烈地加入其中,與他一起進行文物收藏。而那些購買來的藝術品,經常欣賞到半夜。雖然生活并不容易,但李趙二人卻立下了“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約定。
理想總是很美好的,但是一直面臨著來自現實的壓迫。這天,有人拿著一副唐代畫家徐熙的《牡丹圖》售賣,恰好被趙明誠看到,忙問他售多少。這人倒一點兒不含糊,直言:“二十萬文!”
二十萬文,按照普通的換算,差不多等于二百兩白銀。趙明誠自然拿不出那么多錢,于是只能先借回家與老婆欣賞。其實,按照老爹趙挺之當時的工資,騙三分之一出來,這畫也是到手了。但他沒有那么做,很顯然,趙挺之對兒子和兒媳搞這一套不是很支持。那么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呢?李格非是窮人,又清廉,一家老小要過日子,也拿不出那么多錢。如此一來,靠夫婦二人賣衣物那點錢是遠遠不夠了。無奈,他們只能賞玩兩夜,最終戀戀不舍地歸還給人家。為此,兩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連惆悵了數日。這樣的歡樂與沮喪里,充滿了知己戀人間的甜蜜。
既然趙挺之對他這位帶著兒子“胡作非為”的兒媳并不滿意,那么他會做的,就不僅僅是拒絕借錢那么簡單了。
四
宋徽宗繼位后,改元建中靖國。彼時遠在海南的蘇東坡似乎還懷抱希望發出了一聲感慨。不過很快,這個所謂的“建中靖國”就徹底結束。次年1102年,改元崇寧,即崇拜熙寧變法之意。
皇帝揚言崇拜變法,這只是一個幌子,相反他整日荒淫無度,所以后來即便被金人砍下腦袋做夜壺,那也是咎由自取。可恨的是,他手下寵信的大臣,也和他一個德行。據說蔡京早年就是個投機倒把之徒。王安石推行變法,他和李定那些人仿佛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等到司馬光上臺之后,蔡京又擁護他推翻新法。當然,司馬牛和拗相公也不是不察之人,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不得已重用那樣的人。
宰相對其依賴,那么他的前景就壞不了。此外,因為蔡京擅長書法,與那個開創“瘦金體”的宋徽宗一拍即合。這樣一來,蔡京的升職一步接一步,在皇帝面前說話的分量也重了。
蔡京說:“如今政局稍稍穩定,我們要接著推行變法,再現太祖時期的鼎盛。”
宋徽宗問:“此事朕思索良久,不知卿有何良策?”
蔡京鄭重地回答:“先把元佑那群人趕走吧,凈一凈朝堂之風。安石變法本能富國強兵,然何以失敗告終?皆此等黨人阻礙爾。”宋徽宗拍手稱道:“愛卿所言極是!”于是,新一輪黨同伐異開始了。
先是宋徽宗親自書寫了一份名單,之后讓人刻于石碑上,豎在端禮門。端禮門即是從南面進入皇城的正門,以示對皇帝的尊敬。人流量最大的一條街。皇帝把碑往這兒一豎,無論是南來北往的商旅還是平民百姓。一看!噢,原來這些人都是亂臣賊子啊,國家罪人!影響可謂十分巨大。不過,但凡稍有點忠肝義膽的人,在碑上看見蘇軾的名字,也會毫不客氣地罵上幾句吧。
宋徽宗立完碑,又下旨,要求元佑黨人及其家人,無論有無官職,不得在京城居住,否則嚴懲不怠。接著又注明,宗室不得與元佑黨人聯姻,已經聯姻的,最好是解除婚姻關系。在這一串措施后,李清照和父親李格非都陷入了困境。而這時,趙挺之卻一路升遷,先是做了尚書右丞,兩月后又升為左丞。李清照請求公公幫一幫自己的父親。既是親家,又是自己的兒媳,這種請求,恐怕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斷無理由拒絕。
可是趙挺之拒絕了,不僅拒絕了,還拒絕地很徹底。他先是講一番大道理,說這是皇帝的旨意,自己也無能為力;接著,又訓斥李清照不知帶著丈夫學些好的,整天只知道擺弄些古董字畫,玩物喪志;最后,又表明政治這種東西,她一個女人不該插手。
李清照聽罷,只能無奈地回復一句: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人間還有沒有父子之情呢?李清照和李格非有,和趙挺之沒了。
五
李格非被罷官后,攜家眷回了齊州明水老家。對于趙明誠來說,自然無法和剛成親一年多的妻子解除關系。無奈,只能十里長亭灑淚送妻,望著她纖瘦的倩影依依不舍地消失在離別路上。
從此,李清照和趙明誠這對年輕夫婦迎來了分隔兩地的漫長歲月。國家不幸詩家幸,詞到滄桑律始工。李清照那熱烈的情義,很快就由離愁轉為思念,化為筆下一首首玲瓏精巧的詞作。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
李清照北上之際,時令已至深秋,鴻雁南飛。所以第一句就十分好理解了。“紅藕香殘玉簟秋”,直接用景物來串聯,這比李璟的“菡萏香銷翠葉殘”簡明了不少啊。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本來即便是和以前那樣一個人喝酒出游,也應是十分歡樂的一件事。可是,當一個從來不懂得愛情為何物的性情之人初次接觸愛情后,她就會變得如徐再思所說的:“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李清照縱然再次回到那個“爭渡、爭渡”的溪邊小亭,她的心情也難以平靜了。于是:
“云中誰寄錦書來?”這一句,一下子將整首詞的意境徹底改變了。在此之前,似乎是和“綠肥紅瘦”一樣,有著一股淡淡的憐花之意。可是“錦書”一出,便知憐的一少部分是花,更多的是人。那么趙明誠有沒有寄書信而來呢?答案是沒有。
所以李清照望著大雁離去的身影,只能和那個呆香菱一樣——夢醒西樓人跡絕,余容猶可隔簾看。能夠一整夜心系月亮,這種深情該用什么來描述呢?
李清照說:“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這兩句真是絕了。首先,給人一種什么都不管不顧的情態。用李璟的話說就是:“干卿何事?”;于李清照便是——干我何事?
為何會發出這種感慨呢?自然是:“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李清照的陳述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結尾處說:“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就很好理解了。此情無計可消除,但此愁什么時候消除呢?答曰:兩年后!
六
崇寧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罷相,趙挺之復授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與之同時,朝廷銷毀了《元祐黨人碑》,繼而大赦天下。解除元佑黨人的一些禁錮。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和舊黨的一些人物,朝廷下令讓吏部和監廟差遣(《續資治通鑒拾補》)。眾所周知,宋徽宗熱愛道教,讓許多有才學的人士去廟里辦公,很難發揮他們的作用。但是不管怎么說,趙明誠和李清照這對年輕夫妻,終于得以團聚了。
久別勝新婚,這次相聚自然美好,但是一波方平一波又起。次年正月(大觀元年),蔡京復相,而趙挺之,自然而然就被罷免了。隨后大病五日,撒手人寰。這一去,趙家的靠山算是徹底倒了,那些親戚紛紛被誣陷下獄。趙明誠也被拘留了一段時間。因為蔡京覺得他沒什么作用,所以饒去一命。在此之后,李趙夫婦自然不能在京城待了。去哪兒呢?他們回到了趙家在青州的老宅。這年,李清照24歲,趙明誠27歲。未來的十年,是他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曾經那個因為一首《如夢令》與李清照結為忘年交的“蘇門四學士”晁補之,在罷官歸隱后自號“歸來子”,并在老家修建了“歸去來園”,其中亭臺樓榭,皆以《歸去來兮辭》中文字命名。李清照在得知后,仰慕不已,將自己的書房更名為“歸來堂”。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提起這篇經典的《歸去來兮辭》,非得引用蕭統的評價不可:
其文章不群,辭彩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陶淵明集序》
昭明太子是陶淵明的真粉,而李清照也對他愛得不淺。引用他“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的生活描寫,給自己取號“易安居士”。于是,在清貧的生活中與心上人讀書作畫,就成了她最大的快樂。
據易安居士在《金石錄后序》中記載:后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致,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
家窮,薪俸不多,但在這種情況下,李趙二人仍未放棄對金石字畫的收藏。一個人愿意將自己的畢生才華貢獻于所熱愛事業上,這份赤子之心真的是讓人敬佩。無怪乎連朱熹這位倫理學家也忍不住為其點贊。
校勘時間一久,直覺腰酸背痛,兩人遂玩游戲放松。先由易安泡好一壺香茶,擺放在桌上,然后隨便拿出一本書,與明誠猜某一句在哪一頁哪一行,猜中了就可以先飲。趙明誠往往輸給妻子。而李易安因為太過高興,經常將茶杯碰倒,使得茶香彌漫。許多年后,納蘭公子在思念亡妻時,借此抒發感慨: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這樣的幸福時光,對彼時青州歸來堂中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來說,一切是多么尋常啊!
七
才女的人生小徑穿插在大道兩邊的荊棘叢中,狹窄而幽僻,艱難而險阻,讓每一位穿枝拂葉的行人最終都變得傷痕累累。
李易安與丈夫趙明誠的第二次分別在宋徽宗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這一年五月,趙明誠被任萊州知州,李易安因家中瑣事未隨之前往。
八月,秋高氣爽的季節,易安從青州啟程北上。一日行約七八十里,到了昌樂。這次與姐妹們分別,眾人淚灑衣衫,紅洇雙腮。傍晚,易安獨臥驛館,寫道: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蝶戀花》
姊妹情深,一曲《陽關三疊》怎能罷?直須四疊《陽關》唱至千遍方可。
中旬,易安雖身至萊州。但明誠每日以酒席事屢為要,無瑕顧及易安。李易安百無聊賴,頗為厭煩,又寫道:
寒窗敗幾無書史,公路可憐合至此。
青州從事孔方兄,終日紛紛喜生事。
作詩謝絕聊閉門,燕寢凝香有佳思。
靜中吾乃得至交,烏有先生子虛子。
這首詩經常被視為李易安和趙明誠感情不和的表現。但其實細想一下,寒窗敗幾,無書,這不僅李易安受不了,研究金石學的趙明誠恐怕也難以接受。
“公路可憐合至此”,據說袁術兵敗之際,向身旁人說想喝碗蜜水。片刻隨從回復:“沒有蜜水,只有血水。”袁術長嘆一聲,嘔血而死。李易安把自己比作袁術,未免顯得有些心灰意冷。可是,讓她產生這種情緒的,不是前者,而是后者。
“青州從事孔方兄,終日紛紛喜生事。”此處并非“青州”,而是“萊州”。因為國人普遍的閱讀習慣,所以姑且存之。趙明誠到萊州任上,整天忙于做官應酬。從前沒錢時借來書畫看上三天三夜,之后依依不舍地還給人家,現在直接是借來就不還了。遇到好的東西,以鑒賞為名義,遂據為己有。李易安對這種行為十分反感。但明誠每每得到至寶,必與之共賞。
公元1127年,金人大舉南侵,引發了“靖康之變”。三月,明誠因母歿南下奔喪,同時移任江寧知府。這是李趙夫婦的第三次分別。別后,李易安著手整理文物,去了又去,減了又減,竟有十五車之多。而那些留下的,鎖了十多間屋子。她押解著十五車器物,一路奔波,歷盡千難萬阻方到江寧。
抵達江寧后,每逢雪日,易安必登城尋詩。周煇在《清波雜志》中記載:“傾見易安族人言,明誠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得句必邀其夫賡和,明誠每苦之也。”
據說第一次李清照因《元佑黨人碑》被迫離京那會兒,就經常給趙明誠寫詞寄信。這天重陽節,趙明誠收到妻子的詞,一看: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趙明誠讀罷既敬佩又不服氣,心想:老婆這么棒,自己也不能拖后腿啊。于是把自己關在書房里,三天三夜寫了五十首詞。這個產量,如果不是對愛情有什么特殊見解,可能真的沒什么題材。趙明誠寫完之后,把妻子那首也摻入其中。然后,把自己一位好友、文藝評論家陸德夫叫來:“德夫德夫,我近來新作了五十首詞,你給瞧瞧,或有一二處可賞心悅目乎?”
這陸德夫也不含糊,從頭到尾,賞玩再三,說:“德甫啊,只有三句絕佳。”趙明誠眼前一亮,心想:嘿,還有三句不錯。便忙問是哪三句。陸德夫陶醉地吟誦著:“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氣得差點沒吐出血來。從此以后公開承認,自己的確是不如老婆啊!
不過話又說回來,想撿一兩首李清照寫得一般的,而用自己上乘之作出來欲蓋彌彰,這難度也很大。李清照流傳下來的作品雖然不多,但是隨便往出一拉就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這樣的無論技法還是韻律都已臻熟練的作品,如果不是蘇軾、辛棄疾這樣的一流詞人,恐怕很難與之相媲。
八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只做了一年知府的趙明誠,在手下發生叛亂之時縋城而逃。李易安羞憤難當,在路過烏江時作《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在與劉邦的爭斗中兵敗,烏江自刎。但其實他只是把自己已得到的分出去罷了。李易安借此想諷刺的,是項羽一生英勇,從未陣前退縮。而趙明誠這種終日舞文弄墨的文人,經受一點點事就嚇得骨氣全沒了。她對此很不屑。
可是等到八月,趙明誠在保護金石文物的作戰中不幸染病身亡,李易安悲痛欲絕,亦寫文祭之: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丈夫的行為使人又愛又恨,你讓一個封建社會的女人怎么辦?從此,李易安后半生的悲苦生活正式開始。
安葬完丈夫,李易安亦大病一場。但是為了這十幾車文物,她沒有退路。因為形勢緊急,她決定去投靠趙明誠的妹夫李擢。李擢時任兵部侍郎,算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然而不幸的是,十一月,金人攻陷洪州,老家的文物灰飛煙滅,朝廷也要緊急撤退。
如今只剩下自己手里的這部分的古籍字畫。李易安帶著這些字畫,去尋找弟弟李迒。這時卻有小人造謠,說趙明誠曾將一件玉壺送給了金人,有投敵之意。加上他臨陣脫逃,占人字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品行惡劣者。李易安為了證明丈夫的清白,決定將所有的文物上交國家。可是還沒等到面圣,宋高宗趙構已經逃亡海上。李易安撲了空,只能繼續帶著這些文物顛沛流離。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易安追隨皇帝的足蹤漂泊到浙東一帶。她在《金石錄后序》說:“我趕到臺州,太守已經逃走。回到剡縣,出睦州。丟掉那些衣服被褥,奔走黃巖,雇船出海,跟隨朝廷的腳步。等到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我方到達衢州。”
到達會稽后,她住在一戶鐘氏人家里。一天夜里,有賊挖洞進來,偷去了五筐文物。李易安傷心之余,決定重金懸賞。兩天后,鄰居鐘復皓拿著十八軸書畫來了。李易安知道是他做了洞中君子,但沒辦法,只能按之前懸賞的付了錢,又求他將其余的東西也拿出來。但他再也不肯。多年后,李易安才知道,剩下的那些文物,都被福建轉運判官吳說低價買去了。
紹興二年(1132年),李易安到達杭州。文物字畫已經所剩無幾。為了給僅存的一點兒珍品找個依靠,她一時心軟,嫁給了那個池陽小吏——張汝舟。
據宋人趙彥衛在《云麓漫鈔》中的說法,李清照是在重病期間被騙結婚的。當一個孤苦無依的女人在危難中看見一根救命稻草,往往是沒有選擇的。
剛開始,張汝舟對她還算比較照顧,可是在爭取文物的所有權受阻后,他就變得虛情假意,豺狼之心。不僅對妻子百般凌辱,還帶著無窮無盡的毆打。她終于忍無可忍,將張汝舟科舉作弊之事上告朝廷。結果兩人雙雙入獄。彼時的李易安,是何等的決絕與堅韌啊!自從明誠死后,這個世界還有什么能壓倒她呢?!
因為朝中一些良知之士伸以援手,李易安幸得釋放。而那些古板腐化的道學家,卻不明就里地投來“餓死事小,失節是大”的千篇一論。可是,這些對那個歷經千辛萬苦的易安居士來說,又算得了什么呢。
九
賣花擔上。如今已過去整整36個年頭,皇帝都換了三輪。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李易安獨居杭州,冬天下雪時寫道: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此時的李易安,已經成了五十四歲的老婦人。她已知天命。先是丈夫辭世,然后改嫁離婚,又遭眾人斥責。一生所收文具,如今蕩然無存。不過,面對生活與創作,她的熱情并未散去。
韓肖胄和胡松年出使金國,臨行前對皇帝:“萬一兩國交戰,不要管我們兩個的性命。”李易安聽聞后精神振奮,作詩相送:
車聲轔轔馬蕭蕭,壯士懦夫俱感泣。
閭閻嫠婦亦何知,瀝血投書干記室。
……
子孫南渡今幾年,飄流遂與流人伍。
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紹興四年(1134年),李易安完成了《金石錄后序》的寫作。經過余年的校勘整理,終于進獻朝廷。
就這樣,日子一直平靜地過著。到了紹興十九年(公元1149年),六十六歲的李易安帶著兩幅米芾的字帖前去拜訪米友仁。小米看到自己父親的真跡,感慨萬千,唏噓不已,在旁白題道:先子真跡也。今之數語,可比黃金千兩耳,呵呵。
縱然價值千兩,但李易安來此的目的卻并非為了估價。她只是想在那漫長的寂寞中,找尋一點兒可以回憶的影子罷了。就像她在《金石錄后序》中說的:“當時明誠說一定要與之共存亡的,如今已經失去了十之七八。剩下一二件殘余零碎的,有不成部帙的書冊三五種。平平庸庸的書帖,我還像保護頭腦和眼珠一樣愛惜它,這是多么傻呀?!”
書并不珍貴,可是那是和明誠一起收藏的啊!所有這些,都滿滿地飽含著兩個人的回憶。所以她不禁感慨:“今天無意間翻起這本《金石錄》,就好像又見到了故人。那時明誠在萊州靜治堂裝訂成冊,插上蕓簽,束上縹帶,每十卷作一帙。每天晚上賓客們散了,他就校勘兩卷,跋題一卷。這兩千卷中,光題跋的就有五百零二卷啊!如今,他寫下的字還和新的一樣,可他墳墓上的樹木,已經合抱了。這一幕幕場景在我腦中浮現,真是悲痛難言……”
楊絳在錢鐘書逝世后,經常在閱讀舊書時,想象他往日讀到此處時產生的思考,翻閱他隨手做下的筆記。這種感受,和易安居士一樣,若非身歷其境,恐怕難以體會。
也許,就在某一個凄涼的早晨到傍晚,她痛徹心扉地吟出了那首《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多么簡單的字啊!無須一句一詞的解釋。可是道出來,就像是一顆千斤重的橄欖,讓人沉痛其中,欲罷不能。
大約在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孤獨寂寞的李清照懷著對親人的追思,沉靜地告別了這個荒涼的人世。
時過千載,我們不必為她那本身就孤高的人生再添加上些多余的評論,只需在心底由衷地道上一句:“易安,安好!”
這就夠了,這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