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意地棲居:長三角高校書院聯盟“我與書院的故事”征文比賽優秀作品集
- 潘華泉
- 1926字
- 2024-03-20 17:04:18
書院相遇的故事
張愛玲在短篇小說《愛》中寫道:“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輕輕地說一句:‘你也在這里嗎?'”感恩時光,讓我在不緊不慢中遇見了初生的書院,于是便開啟一段美麗的緣分……
初遇書院
與書院的相遇其實伴隨著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欣喜。提及書院,我腦海中想到的是遙遠的古代:是“以道相交,合志同方”的道德關懷;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家國情懷;是自由的學術氛圍,也是靜心向學的執著……漫長的假期,我在憧憬中度過。帶著裝不下的期待,我啟程去赴與書院的六月之約。
開學典禮上,院長為我們解讀了“文伯書院”名稱的來歷:“文伯”指文章宗師,唐朝張說《齊黃門侍郎盧思道碑》中的“吟詠情性,紀述事業,潤色王道,發揮圣門,天下之人謂之文伯”。用“文伯”命名書院,也寄予了學校對我們踵繼前賢、博學有為的厚望。而這,更讓我體會到作為書院第一屆學子的幸運。我不禁想著:自今日起,天涯海角,坦然奔赴;自今日起,寒來暑往,絕不辜負。
學在書院
與學兄學姐過去經歷不同的是,大一的我們有很多的通識課程。如踏書山百階,乘學海一舸,此夏風吹當年秋色;似來鴻笑去燕,且行且高歌,縱書文說筆走龍蛇。通識課程,為我們開啟一場場時空之旅,在過去、現在與未來,將故事緩緩道來,或詩意,或幽默,都以獨特的視角勾勒出宏大的知識畫卷。“人文中國”“比較視野中的中國文化”“親密關系與人格養成”……這許許多多的課程不僅讓我拓寬了眼界,還在未來的法律生涯中幫助我,成為一個有溫度、有情懷的人。或許書院的宗旨就在于傳遞科學與人文的精神,正應了“文伯”二字的期待。
與傳統大學模式不同的是,文伯書院的學生,在大一便有了自己的導師和導生。我們會向導師尋求意見與指導:或是發展規劃,或是心里困擾。導師也會欣喜于看到我們的成長和變化。導生則更像是大哥哥,與我們十分親密。作為“過來人”,他更像是我們成長道路上的光亮,與我們分享經驗,也給我們鼓勵。
愛在書院
大學生活,是一段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度的旅行。我們有著共同想看的風景,因而從天南地北匯聚到了一起。希望在離家的歲月中,我們都能成為彼此堅強的依靠。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在一起奔跑完四年之后,還能成為一生的摯友。在文伯書院的大家庭里,還存在一個小家庭,是由四個人組成的溫暖的寢室。在近一年的生活與學習中,室友們給了我許多鼓勵與支持:在生病的時候,室友們的呢喃軟語撫平了我眉間的惆悵;在糾結是否退出辯論隊時,室友們也給我默默的陪伴,讓我相信,自己不是一座孤島……相知相遇,實屬我幸,希望未來的我們一起努力,詩酒趁年華,不虛此行。
成長在書院
提及大學生活,我希望能在文伯書院里邂逅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多一些體驗與經歷,在失敗與成功中體會酸甜苦辣,在“小社會”中不斷沉淀自我。作為班級的學習委員和文伯書院學術部的一員,我在做好工作的同時,也盡力增強自己的綜合實力。加入辯論隊,讓我遇見了一群親密無間的隊友,在賽場上舌戰群雄,追逐屬于我們的光榮與夢想。加入志愿者協會,讓我感受到愛與關懷,幫助別人后收獲的感謝和微笑是直擊心靈的溫暖。文伯書院這個廣闊的平臺,讓我更加珍惜匠心細釀的桃李春風,把握光影絢爛的舞臺。
展望在書院
文伯書院是一個初生的集體,我們都是建設者和參與者。雖然在建設中也遇見了各種困難,但我們有希望,也有信心助力它的成長與發展。雨聲瀟瀟,花木入夢,那是在等待晨曦;孤云出岫,一無所系,那是在等待彩虹。夢想和青春一樣都是信仰,有夢想的生命就是雨露澆灌的花草,是由內而外散發出的生命力。
我時常在想,文伯書院之于我的意義在哪里?夢想的起點,學習的環境,還是一個過客,抑或是歸人?或許都有吧,但我更喜歡把它稱為“家”,文伯之家。我們在這里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在這里交流與探討,夢想與憧憬。墨香裊裊,在書卷里耕耘春秋,在時光里淺吟低唱。潤墨描景,執筆寫心,書頁幽幽,韶華氤氳。我們會和書院一起奔陽關萬里,披煙雨一蓑,尋找自己之于時光的意義。
結語
每一段相遇,如三兩行詩,悲傷或歡喜,都給歲月留下痕跡。好在時光清淺,卻自有力量,能安撫所有的不快樂,與過去和解,對世界溫柔。青春在心里,有時風有時雨,風敲勁竹,雨潤窗花,總有相憶歡;有時晴有時雪,晴是她的微笑,雪是她的純凈,總有相惜情。我一生的相遇,都被鄭重記錄。那一日,花影婆娑;那一年,風光旖旎;那一世,終將光陰柔軟。
落筆款款,清風徐來,在青春的自傳里,開篇就寫著某年某月某日,一場與書院有關的相遇,美麗的相遇。
(本文獲長三角高校書院聯盟“我與書院的故事”征文比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