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意地棲居:長三角高校書院聯盟“我與書院的故事”征文比賽優秀作品集
- 潘華泉
- 3676字
- 2024-03-20 17:04:18
真誠自主夢為馬 嚴謹開放志作帆
敬文書院,何其美哉;
敬文書院,何其壯哉。
每當我騎著自行車,駛過東區宿舍區前那一段因為施工而塵土飛揚的路段,最終停在敬文樓前停車坪時,我的心仿佛從一片塵囂中找到一片凈土。
我抬頭看著這幢六層高的建筑,白與黑的搭配渾然天成,與蘇科大建筑群的總色調相吻合;建筑風格雖中規中矩,然而其嶄新的面貌還是讓人眼前一亮。
數月以后,我依然清晰記得我與書院初次相見的那個早晨。
走入正廳,映入眼簾的是醒目的“蘇州科技大學敬文書院”字樣,立體的藝術字模型鑲嵌在銀白色的約莫3米高的金屬支架墻上,何其氣派,何其恢宏。大廳左側朱永新先生“為國儲才,自助助人”的殷切寄語下,三張沙發圍繞著一個小型的茶幾,右側除了外來人員的登記處外,一個明亮的電子屏上正滾動著歡迎標語。
跟隨著班主任助理的步伐,我向大廳后的住宿區走去。曲折的走廊似有些蘇州園林的神韻,透過兩側的玻璃望去,滿眼是草色青青。宿舍區非常干凈整潔,由于書院2016年才剛剛建成,眼前的一景一物無不煥發出清新的氣息。站在走廊上向西邊看去,有一條波光粼粼的小河,河邊有一座小亭;自宿舍向東看是連綿秀麗的上方山,山清水秀,別有情調。
也就從這一刻起,我便深深愛上了這里的一切,在經歷了12年的寒窗苦讀及高考的洗禮后,我驀然間尋得了一個好的歸宿,我在心中告訴自己:敬文書院是我的第二個家,我要在這里鍛煉能力,進修學業,從而飛向更高的天地!
中西合璧——書院模式益處多
敬文書院的生活,對于任何一個書院學生而言,都是一種選擇。
因為在那個赤日炎炎,離開中學時代行將進入大學的夏天里,他們選擇了錄制視頻,遞交申請,經過層層選拔,進入書院,以希冀為自己即將到來的四年大學生活留下不同尋常的回憶。
在打開錄取通知書的那個下午,我被敬文書院的招生簡章所吸引。藍白色的封底,豐富的活動介紹,讓我對這所書院充滿了向往。
從按照要求精心準備申報資料,到前往錄播廳錄制申報視頻,初審結束后迎接電話面試,終于,我在八月底收獲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在我看來,當今的大學里,專業學院依舊是劃分學生群體的主要方式。于是,書院的出現,立足于打破這種傳統的劃分方式——不同專業的同學們生活在一起,相互交流,建立友誼,交換信息,提供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視角。
中國的書院模式,是古代傳統書院制與外國名校住宿學院制度(col-lege)結合的產物。而蘇州科技大學的敬文書院,在朱永新教授“新教育”理念的引導下,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聽、說、讀、寫、行、創”六大社團,以及其組織的各種活動,通過書院學子共同參與的形式,切切實實為全書院學生營造了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氛圍。
真誠——學生工作初體驗
敬文書院的學生組織由學生會、團委、新媒體中心及社團聯四大組織構成,各司其職,保證了書院事務的正常運作。
我與學生會一直有難以割舍的情結,招新消息出來后,經過選擇,我參加了學生會外聯部的面試。
然而,我失利了。
當看到自己的名字未能出現在錄用名單上時,我心頭猛然一緊,仿佛被一只重錘狠狠擊打了一下。我對可能不能參與到學生工作中,為書院的發展貢獻一分力量而滿懷遺憾。
那天晚上,我思索再三,給學生會主席發去了一條消息:“學長你好,在今晚的面試中我很遺憾未被錄用。因為填寫了服從調劑,我想請問是否有機會參加二次面試?我一直想加入學生工作中,在我看來,這便是幸福完整書院生活的重要體現之一。”出乎意料的是,熱心的學長不僅積極地幫我聯系各部長,并最終幫我爭取到學習部的二次面試資格,還在第二天我被新媒體中心的文稿部錄用后給我發來祝賀:“你需要時間來感受大學生活與從前生活的落差,但我相信你可以用實力來證明一切!”這句飽含肯定的話語大大激勵了我,讓我有了努力做好工作的信心。
如今我在學生會、新媒體中心及六大社團之一的“四方社”擔任干事。雖然這不可避免地要占用我的課余時間,讓自己疲勞,但我不會后悔這樣的選擇。
我會永遠記得在學習部小家庭做過的每一份策劃,每次部長帶著我們五名大一部員開會時的溫馨氛圍讓人難忘;我會感謝新媒體提供給我的每一次寫新聞稿的機會,從一次次的練習與修改中,我的寫稿能力突飛猛進;我會喜歡四方社策劃部四個同學坐在一起“頭腦風暴”的時光,大家暢所欲言,有問必答;我會記得每次交任務時部長們那一聲親切的“辛苦啦”,我會記得節日時部長們的貼心小禮物……
學生工作未必有那么多驚天動地可言,但工作中的諸多細節堆砌在一起,就構筑了我對書院生活血肉豐滿的回憶。我是一個喜歡細節的人,因而我信奉,越細節,越動人。
自主——自創社團顯自我
“我想在敬文書院創立一個樂社,為所有熱愛音樂的同學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
“我們這次晚會演出曲目就定為《棠梨煎雪集》了。我已經將樂譜翻好,各聲部可以開始準備啦。”
“我們定在這周五晚進行第一次排練吧。”
時隔數月,這些充滿活力的話語依然在我耳畔縈繞。
這是屬于我們的難忘回憶,敬文書院自創社團——八度樂社。
第一次的排練是在宿舍樓下的琴房完成的。不大的房間,卻很干凈整潔,一桌,一架,二椅,剩下的似乎也就只夠安放美妙的音樂了。第一次的排練只有參與《棠梨煎雪》的四位同學參加,樂曲上手很快,幾遍下來便已基本成型。休息時間,大家就在一起討論學習樂器的心路歷程,用心體會。在交流之中,“把民樂帶進敬文”越發成為一種執著的共識。
樂社成立后的第一個大活動就是出節目參加敬文書院的“敬放新花”元旦晚會。由于社團新成立,人手緊缺,于是我們四位主要負責人臨時編排了《棠梨煎雪》。
2017年12月23日,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這一天晚上,在蘇州科技大學石湖音樂廳舉行的“敬放新花”元旦晚會——也是敬文書院的第一個晚會——注定成為所有2016、2017級敬文學子心中難忘的回憶。
我們中午來到音樂廳,從下午緊鑼密鼓的彩排到晚上的正式演出,大家馬不停蹄地忙碌著,為的是將優美的民族音樂奉獻給到場的全校師生。在這一天,我們看到了一個空前團結的敬文群體,各組織各部門各司其職,不喊苦不喊累,爭先恐后地擔攬任務,最終保證了晚會的成功。
在那場晚會過去后的一個多月里,我還會時不時去回味那一天的經歷。我很感謝樂社給我提供的平臺,給了我一個特殊的視角——參與者而非觀眾——去審視這次活動。我看到了幕后每一名同學為這場晚會付出的點點滴滴,也親身感受到通過努力將一個優美的節目奉獻給全體觀眾時發自內心的喜悅。
如今到了大一的第二學期,樂社正在為六月即將到來的校畢業晚會做準備,與這樣一群有夢想、有熱情的同學合作,我相信,樂社每一學期都能有精彩的節目誕生。
音樂是樂社的靈魂,我也一直想通過堅持,把樂社做成一種情懷,一種回憶。這樣,四年以后,當我們回首這段大學歲月時,可以欣喜地喃喃道:“我未曾辜負大學的青春,我執著地追求了一件我喜愛的事!”
嚴謹開放——學術氛圍創佳境
學術是一所大學的根基。敬文書院自然也積極地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支持每一位學生的專業發展。
其間令我印象至深的是由校公管學院主辦、敬文書院承辦的臨胥論壇。作為一個學術性質的講座,該論壇聘請的都是來自國內各高校的歷史與文學方向的博士,并面向敬文書院發放一定名額。
在好奇心驅使下我聽了題為“王國維哲學思想與日本明治學術”及“霍布斯的修辭與寫作意圖”的兩場講座,其后我便深深愛上了臨胥論壇。
雖然我的志向是成為一名工學博士,但是源于對歷史的熱愛,我會努力去跟上博士們的思維,雖然方向不同,但是做學問的門道是相通的。我喜歡歷史被以一種嚴謹的學術化語言講述出來;也喜歡講座后公管學院的老師們積極提問、參與互動的場面。陳寅恪先生曾經說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想,大學之大,正在于學術之自由,倘若學術之風能夠自由吹拂,智慧之光能夠普照萬物,這就是無上的幸事!
在敬文書院的這近一年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每一個敬文學子都參與到通識課程的學習及每晚的讀書分享會之中。如果說我從臨胥論壇中感受到的是學術嚴謹的一面的話,那么在這些活動中,“開放”是值得推崇的主基調。嚴謹與開放并不矛盾,二者的有機融合才能真正構建起一個自由的學術環境。
大學的教育,不僅僅是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把學生培養成各個領域的專家,而且要讓學生接受來自各方面的知識,通過具有啟迪意義的通識課程讓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從某方面而言,這一點的意義更大。我相信,書院模式致力于打破專業壁壘的意義正在于此——為學生創造更好的素質教育的平臺。
敬文書院是個有溫度的大家庭,不同專業的同學們在這里集合,互幫互助,砥礪前行,向著各自的夢想進發。我愛與人談論夢想,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身邊同學們美好的人生愿景,它們或大或小,但都是值得追逐的指向標。而我絲毫不懷疑,天道酬勤,我們終將來到我們心中的羅馬。
我們作為蘇州科技大學敬文書院的第二批學生,在這里奮斗過,創造過,時間會證明一切。這是屬于我們2017級同學的芳華,是我們共同擁有過的青春回憶。在這里,我們真誠并且自主;在這里,我們嚴謹卻又開放。我們在堅守,在拼搏,為著幸福完整的書院生活,為著屬于我們自己的遠大前程!
(本文獲長三角高校書院聯盟“我與書院的故事”征文比賽一等獎)